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39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必修二,84张)
第十五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试说明考查情况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三年3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苏联工业化的特点;苏联工业化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三年未考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十月革命后,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____________;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苏维埃政权(2)措施农业实行___________,农民将粮食无偿交给国家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_______商业_____________,实质否定货币、价值规律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分配制余粮收集制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3)特点:兼有“战时”和_____________两种特色。(4)评价:对于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保证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但是损害了___________,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共产主义”农民的利益2.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内容农业以粮食税代替___________,交税后的余粮可以自行支配工业解除部分中小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个别企业以_____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_________分配废除___________,实行按劳分配余粮收集制租让商品交换实物分配制(3)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问题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社会主义探索道路上一次严重的失误。对此你如何认识?提示:这种看法片面。它在当时情况下是正确的。但是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坚持这种不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措施,导致了严重的社会政治、经济危机;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问题2:有人认为新经济政策实际是放弃社会主义公有制,恢复发展资本主义。这种说法正确吗?提示:不正确。新经济政策一定限度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其目的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最终战胜资本主义,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二、“斯大林模式”1.背景(1)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2)1924年,斯大林领导地位的逐步确立。(3)___________被取消,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2.经济举措(1)工业政策:_______________,由农业和轻工业为其发展提供资金。(2)经济体制:实行_____________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农业政策: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组织集体农庄。新经济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单一的公有制3.积极作用(1)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_________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在短期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2)两个_________的实施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到1937年,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位。(3)苏联工业实力的迅速增长,为_____________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市场经济五年计划反法西斯战争4.严重弊端(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滞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2)向农民索取太多,压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3)长期的_________,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4)高度集中的_____________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计划指令计划经济体制问题1:有人认为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施是错误的。这种看法正确吗?提示:不正确。苏联在当时情况下,实行农业集体化,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必要措施;只是牺牲轻工业和农业,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但不能完全否定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问题2:有人认为斯大林模式的建立是错误的,它在历史上没有发挥过良好的作用。对此你如何认识?提示:这种说法片面。该体制在当时使苏联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到了后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没有及时地调整生产关系,使该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三、第二次大世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特别是___________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片面发展重工业,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集体化(2)措施农业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扩大___________________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工业废除部门管理体制,下放部分中央企业的_______;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管理权(3)结果:其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__________;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斯大林模式2.勃列日涅夫改革(1)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改革造成的混乱局面。(2)措施: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扩大_________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重点发展_______,特别是军事工业。(3)结果:其改革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实力,但是与美国大搞__________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国营企业重工业军备竞赛3.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下滑,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危机严重。(2)措施:经济改革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__________,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调整苏联的___________,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发展迅速;企业实行___________,开始出现与国外合资的企业和家庭农场。(3)结果:其改革并未取得预期成果,之后改革重点开始转向_________,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行政命令所有制结构租赁和承包政治领域问题:有人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三次经济改革都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彻底否定。这种看法正确吗?提示:不正确。前两次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并没有彻底否定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制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的特点;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具有“共产主义”的特点。●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的,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工农联盟。●斯大林模式一方面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但也具有很多弊端,成为后来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源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赫鲁晓夫改革是一次突破斯大林模式不成功的尝试;勃列日涅夫改革,导致苏联的经济发展逐渐陷入停滞;戈尔巴乔夫改革从经济改革后转向政治领域,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最终苏联解体。主题1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材料一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探究1:材料表明新经济政策相比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何变化?对此如何认识?提示:(1)表明列宁等人及时调整政策,实行了新经济政策。“新”在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经济,“变”在农业、工业、商业政策调整上,放弃了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策略。(2)实施新经济政策不会改变苏俄(联)的社会性质,这是因为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最终的目的还是过渡到社会主义。材料二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它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探究2:材料中列宁所说“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的含义是什么?提示:说明了新经济政策实行后产生的积极效果。列宁所说的“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含义是新经济政策促使国民经济恢复,政权巩固。【互动探究】有人认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放弃了社会主义,恢复了资本主义。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如何理解?提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新经济政策是将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它是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在部分企业发展国家资本主义,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新经济政策不是在发展资本主义,实质上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特点、历史作用1.特点(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3)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2.历史作用(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2)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为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3)从实践上说明采用什么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模式,必须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适应,建立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备选要点】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不同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目的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取得军事上的胜利解决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内容余粮收集制、大中小企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物分配制粮食税、解除部分中小企业的国有化、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废除实物分配制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实质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排斥商品货币关系,进而直接进入共产主义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一定程度内发展资本主义,进而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经济效果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主题2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特点及影响材料一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探究1:材料所说的苏联工业化与西方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斯大林认为苏联“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的观点正确吗?提示:(1)不同:西方是从轻工业到重工业,苏联首先发展重工业。(2)斯大林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当时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势力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增强综合国力的道路是正确的。材料二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探究2:材料反映了苏联工业化过程中什么特点?这种做法有何影响?提示:(1)苏联工业化过程中具有以掠夺农业来确保工业化资金,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2)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最终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互动探究】历史学家评论斯大林的工业化说:“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殖民地了。”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提示:这种观点是正确的。(1)斯大林理论上反对将农业作为工业发展的附属,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却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2)斯大林牺牲农业的做法,为苏联发展重工业提供了资金和廉价的农副产品,促进工业发展,加快苏联工业化进程。但是以农业补工业的做法,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造成农业发展落后,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不协调,是不可取的。一、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特点1.原因(1)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2)过
本文标题:39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必修二,84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960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