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9河南省高一物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3
-1-商丘市一高2017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物理试卷说明:本试卷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100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路面行驶的汽车,载重越大,惯性越大B.车速越大的汽车,滑行的距离越长,说明它的惯性与车速有关C.在国际单位制中,力、质量和时间三个物理量单位为力学基本单位D.载重汽车的重心位置只跟所载物体的质量有关与叠放的方式无关2.在物理学的重大发现中科学家们创造出了许多物理学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极限思想法、类比法、微元法和科学假说法、建立物理模型法等等.以下关于所用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建立物理模型法B.根据速度定义式xvt,当t非常非常小时,xt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应用了极限思想方法C.在探究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先保持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该实验应用了假设法D.在推导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微元法3.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有弹簧才能产生弹力B.弹力的方向总是与产生该弹力的施力物体的形变恢复方向相同C.物体挂在弹簧秤下,弹簧秤的示数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大小D.受静摩擦力的物体不一定静止,但受滑动摩擦力的物体一定运动4.质量为60kg的人,站在升降机内的台秤上,测得体重为480N,则升降机的运动应是()A.匀速上升或匀速下降B.加速上升C.减速上升D.减速下降5.引体向上是同学们经常做的一项健身运动.该运动的规范动作是:两手正握单杠,由悬垂开始,上拉时,下颚须超过单杠面.下放时,两臂放直,不能曲臂,如图1所示,这样-2-上拉下放,重复动作,达到锻炼臂力和腹肌的目的.关于做引体向上动作时人的受力,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加速上拉过程中,单杠给人的作用力大于人给单杠的作用力B.在加速下放过程中,单杠对人的作用力等于人对单杠的作用力C.悬垂静止时,单杠对人的作用力与人对单杠的作用力是一对平衡力D.在加速下放过程中,在某瞬间人可能不受力的作用6.如图2所示,质量为m的小圆板与轻弹簧相连,把轻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内壁光滑的圆筒底部,构成弹簧弹射器.第一次用弹射器水平弹射物体,第二次用弹射器竖直弹射物体,关于两次弹射时情况的分析,正确的是()A.两次弹射瞬间,小圆板受到的合力均为零B.水平弹射时弹簧处于原长,竖直时弹簧处于拉伸状态C.水平弹射时弹簧处于原长,竖直时弹簧处于压缩状态D.两次弹射瞬间,弹簧均处于原长7.如图3所示,一个物体静止放在倾斜的木板上,在木板的倾角缓慢增大到某一角度的过程中,物体一直静止在木板上,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A.物体所受的支持力逐渐增大B.物体所受的支持力与摩擦力的合力不变C.物体所受重力、支持力、摩擦力和下滑力四个力的作用D.物体所受的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这三个力的合力不变,但不为零。8.一艘小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3m/s,一条河宽60m,河水流速是4m/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船在这条河中运动的最大速度是5m/sB.小船在这条河中运动的最小速度是3m/sC.小船渡过这条河的最小位移是60mD.小船渡过这条河的最短时间是20s二、多项选择(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9.如图5所示为甲、乙两物体运动的x-t图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物体做曲线运动,乙物体做直线运动B.两物体的初速度都为零C.在0-t1时间内两物体平均速度相等D.甲的路程等于乙的路程图1图2图6图3x/m图5-3-10.如图6所示,斜面小车M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M左边紧贴墙壁,若在M斜面上放一个物体m,当m沿着M的斜面加速下滑时,M始终静止不动,则M和m受力个数可能为()A.5个和2个B.5个和3个C.4个和2个D.4个和3个11.t=0时,甲乙两汽车从相距70km的两地开始相向行驶,它们的v﹣t图象如图7所示.忽略汽车掉头所需时间.下列对汽车运动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A.在第1小时末,乙车所受合力方向改变B.在第2小时末,甲乙两车相距20kmC.在第4小时末,甲乙两车相遇D.在前4小时内,乙车运动加速度的大小总比甲车的大12.如图4所示叠放在水平转台上的小物体A、B、C随转台一起以角速度ω匀速转动(各接触面均无相对滑动),A、B、C的质量分别为m、2m、3m,A与B、B与转台、C与转台间的动摩擦因数都为μ,B、C离转台中心的距离分别为r、1.5r.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B、C两物体线速度大小之比为3:2B.转台的角速度一定满足:ω≤23grC.C与转台间的摩擦力大于A与B间的摩擦力D.B与转台间的摩擦力可能达到3μmg13.如图8所示,足够长的传送带与水平面夹角为θ,以速度v0匀速转动。在传送带的上端以初速度v,且vv0沿斜面向下释放质量为m的小木块,小木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tan,则图中能反映小木块运动的加速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能是()三、实验题(共两小题,14题6分,15题10分,共16分)14.(6分)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采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图7图4图8-4-(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_.A.本实验应先平衡摩擦力B.在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应改变小车所受拉力的大小C.在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作出a-1m图象更容易直观地判断出二者间的关系D.无论m取什么值,细线对小车的拉力就是小车的合力(2)在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时,若小车的质量M=0.5kg,改变砝码质量m的值,进行多次实验,以下m的取值哪个比较合适________.A.m1=0.4kgB.m2=0.01kgC.m3=4kgD.m4=0.5kg(3)实验中打出了一条纸带如图乙所示.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从比较清晰的点起,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量出相邻计数点之间的距离,根据图中给出的数据求出该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____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15.(10分)某中学某班物理兴趣小组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中,在实验室找到如下器材:木板、白纸、图钉、橡皮筋、细绳套和一把弹簧秤.(1)为完成实验,某同学另找来一根轻弹簧,先测量其劲度系数,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弹力F(N)0.501.001.502.002.503.003.50伸长量x(10-2m)0.952.002.904.104.986.007.00根据表中数据在图9中作出F-x图象并求得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________N/m;乙ACB0.7cm6.0cm10.6cm2.7cmDE-5-(2)某次实验中,弹簧秤的指针位置如图9所示,其读数为____N;同时利用(1)中结果获得弹簧上的弹力值为3.10N,请在图9虚线框中画出这两个共点力的合力F合;(3)由图得到F合=________N.四、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16题8分,17题10分,18题14分,共32分。按题目要求作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16.(8分)物体A在水平力F1=500N的作用下,沿倾角θ=37°的斜面匀速滑动,如图10所示.物体A受的重力G=400N,求: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sin37°=0.6,cos37°=0.8)17.(10分)如图11,光滑固定的斜面倾角370,在斜面的顶端同时以相同的速度v0=4m/s抛出两个小球A和B,A球平抛,B球沿斜面向下抛出,若A球落在斜面上的p点,求A球刚落到p点时A和B之间的距离(取g=10m/s2)18.(14分)如图12,有一长度为l=1m的木块A,放在足够长的水平地面上.取一无盖长方形木盒B将A罩住,B的左右内壁间的距离为L=9m.A、B质量相同,均为m=1kg,A、B图11图9θ图10-6-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μA=0.2和μB=0.3.开始时A与B的左内壁接触,两者以相同的初速度v0=28m/s向右运动.已知A与B的左右内壁发生的碰撞时间极短(可忽略不计),且碰撞后A、B互相交换速度.A与B的其它侧面无接触.重力加速度g=10m/s2.求:(1)开始运动后经过多长时间A、B发生第一次碰撞;(2)若仅v0未知,其余条件保持不变,则:①要使A,B最后同时停止,而且A与B轻轻接触,初速度v0应满足何条件?②要使B先停下,且最后全部停下时A运动至B右壁刚好停止,初速度v0应满足何条件?图12-7-答案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12小题,合计48分)1.A2.C3.B4.C5.B6.D7.B8.D9.AB10.BC11.AD12.BC13.AC二、填空题(14题6分,15题10分,共16分)14.(1)B(2)B(3)1.315.(1)如右图50(说明:±2范围内都可)…..4分(2)2.10(说明:有效数字位数正确,±0.02范围内都可)略…4分(3)3.7(说明:作图法;±0.3范围内都可)....2分三、计算题(16题8分,17题10分,18题14分,共计32分)16(8分);μ=8/3117题(10分):S=0.48m18.(14分)【解析】(1)木块和木盒分别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A=μAg=2m/s2;aB=μBg=3m/s2。。。。。。。。。。。。2分设经过时间T发生第一次碰撞,则有:L-l=xA-xB=v0T-12aAT2-v0T-12aBT2................2分代入数据得:T=4s..................2分(2)方法一:由(1)可见木块、木盒经过时间t1=2T在左端相遇接触时速度恰好相同,同理可得:木块、木盒经过同样时间t2=2T,每次相遇时速度均减小Δv=20m/s,........2分①要使A、B最后同时停止,而且A与B轻轻接触,v0=20n(m/s)(n=1,2,3,……)..........1分②要使B先停下,初速度必须满足v0=nΔv+v(n=1,2,3,……,0vμBgT=12m/s)........1分经过k次碰撞后,A运动到B的左壁,且有共同速度v,接着AB一起减速运动,直到停止,A恰好运动到B的右壁停止,L-l=xA-xB=v22μAg-v22μBg,解得v=46m/s.............2分所以要使B先停下,且最后全部停下时A运动到B的右壁刚好停止,初速度v0=(20n+46)m/s(n=1,2,3,……)................2分-8-方法二:A、B的v-t图象如图所示:①要使A、B最后同时停止,而且A与B轻轻接触,v0=nΔv=20n(m/s)(n=1,2,3,……).......3分②要使B先停下,且最后全部停下时A运动到B的右壁刚好停止,v0=nΔv+v且v22aA-v22aB=L-l............2分v=46m/s故v0=(20n+46)m/s(n=1,2,3……)...........2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人类对色彩的研究,也是对人类文明发展史过程的研究。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前,人对色彩的认识更多来源于对自然界的感官认知,这是人类从自然界中提炼积累色彩经验的初级阶段。形成人类社会以后,人对色彩的认知也逐渐融入了特定社会阶段的文化内涵,成为辅助指导和规范社会生活的文化理念。。据考古研究证实,人类在冰河世纪之前就本能地使用颜色了。如在洞窟岩壁上涂绘猜物和狩猎场面;以赭土或鲜血涂抹身体以祈求力量;在陶器上彩绘动物或困腾标志等。但那时的原始初民所使用的颜色只局限在从自然界直按得来的简单色彩,如从赤铁矿粉、血液里得来的红色,由碳化物得来的黑色和从大地土壤得来的黄色,再加上兽骨、贝壳等具有的天然白色,通共四色。此后由于地理
本文标题:2019河南省高一物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049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