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地区产业结构理论与实证分析
领域:产业组织理论地方保护主义对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理论与实证分析胡向婷张璐(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摘要:本文旨在考察地区政府保护对地区产业结构的作用,对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提出理论模型,在一个厂商投资行为模型中,从改变地区间贸易成本和政府直接投资两个方面引入地方政府行为变量,讨论政府行为对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模型分析发现贸易成本的增加会促使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而政府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并不确定,在一定情况下会促进地区间产业结构差异化。这些结论在随后进行的对中国近年地区和产业数据的实证研究中得到了验证。趋势分析发现样本年间我国地区产业结构差异的全国平均水平在逐年增大。而以地区为着眼点的计量回归分析则发现,在控制了运输条件、地区资源差异和产业结构历史因素之后,政府变量对地区间产业结构差异变化有显著影响。政府设置贸易壁垒增加地区间贸易成本,会促进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政府的投资行为则在整体上促进了地区间产业结构的差异化。关键词:地区产业结构地方保护贸易成本政府直接投资1.引言自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时期各地产业“小而全”的分布状况被打破,这为我国地区产业结构向着尊重比较优势,逐步合理化的方向发展提供了起点和希望。然而,在这些年的改革过程中,中国的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受到了那些因素的影响?它们为地区产业结构向更有效率的方向发展是发挥了积极还是消极的作用?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一般说来,地区产业结构受到了自然因素、历史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在社会因素中,政府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地区产业调整的进程中,地方保护主义(LocalProtectionism)被认为是造成国内市场分割、地区经济封锁,进而导致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重要因素。地方保护是指地方政府维护其辖区内经济主体利益(包括其自身利益)的各种保护行为,也成为地方行政垄断。这里的地方政府包括地方行政、司法和立法当局,在我国甚至地方党委。我们必须承认地方政府有动机和行为能力对本地区经济实行保护。首先,地方财政收入与本地经济直接相关。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来自于税收。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以后,按财政体制划分中央本级收入和地方本级收入,中央在财政上分享的范围扩大,从客观上削弱了地方的财政权和税收权。地方政府的税收资源与其承担的公共职责之间不平衡,地方财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沈艳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关怀,在此致以深深的谢意。同时非常感激导师平新乔教授在模型建设、推导和文章修改等方面给予我们的宝贵意见,令我们深受启发和鼓舞。所在经济中心03级博士郝朝艳、02级硕士毛亮和03级硕士李化松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也给予了我们不少建议和帮助,在此一一致谢。当然,本文一切文责自负。本文两位作者排名无第一、第二作者之分。2政收支持续出现赤字,并成上升趋势。其次,现行的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下,对地区发展进行评价主要是GDP增长速度、投资规模和税收情况,偏重反映经济数量和增长速度的指标。在这种考核制度下,地方政府易忽视本地经济资源的特点,非理性投资于资本集中型、高利税的产业。以上两点诱导了地方政府对本地经济的保护。而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司法制度的不完善,缺乏规范政府行为的法律法规,同时地方政府在地方政策的制定上又有相当大的自由。不同地区之间和不同所有制经济之间的税收政策差异很大,各地方自行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过多,同时还存在各种行政的、技术的、经济的地方保护措施,这些都加剧了地方保护倾向。在政府直接干预方面,1980-1994年间进行的行政分权改革,其核心为下放财政权和税收权、投融资权和企业管辖权;到1994年税改以后,地方政府的投融资权和企业管辖权保留了下来,并且在不断扩大。地方政府拥有越来越大的投融资审批权限(如对生产性技术项目,国家计委的审批资金限额由1000万元以上提高到3000万元以上等)和扩大企业的投资决策权。中央政府还把对部分国有企业的管辖权下放到省一级。地方政府拥有实际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实质上是拥有了所有权。然而,值得进一步思考的是,地方政府对地区经济、特别是地区产业结构的实际影响(方向和程度)是什么?对地方经济实行保护这一行为怎样对地区经济产生影响?其途径和机制是什么?在第2节,我们首先对前人在这一领域的贡献进行了一个简略的总结。在第3节,本文以讨论地区产业结构为着眼点,尝试着给出一个以厂商投资最优化模型为基础的理论模型并讨论了其中政府的影响。在这一节中,我们使用了一个两期模型来讨论产业分布的调整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同时通过一个无穷期的动态模型来讨论地方政府的保护对产业的最终稳态分布的影响。结论是:地方政府的保护能够影响产业布局,而且地方保护作用的方向与其采取的方式有关。地区政府如果以构造贸易壁垒、阻碍地区间商品流通的形式保护本地经济,将导致地区间产业结构的趋同;而如果政府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来扶持本地经济,则在一定条件1下会促进地区间分工,推动地区产业结构向差异化发展。在理论分析之后是相应的实证研究。在第4节,我们首先对近年来地区产业结构的分布趋势做了一定的分析,发现中国近年来各省之间产业结构正在差异化而并非趋同。在第5节中,文章对1996-2002年间26个省(直辖市)产业结构的面板数据应用DynamicModel下TransformedMLE和GLS的方法回归,对自然因素、历史因素与政府变量对地区产业结构的作用进行了回归分析。回归结果与理论模型的结论是相符的。对照1980-1994年的行政和财政改革历史,本文的结果有一定的政策建议价值。2.文献综述迄今为止,已有很多中内外学者对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和产业集中做了一定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第一个领域,研究者从价格、劳动生产率、省际贸易等不同角度来讨论中国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市场分割的程度,在这一领域,主要有AlwynYoung、SandraPoncet,张军和BarryNaughton等人的贡献。在第二个领域,研究者直接通过影响产业分布的因素出发,考察产业分布和地区结构与这些因素的关系以及政府保护主义在其中的作用。在这一领域,主要有SukkooKim、Chong-EnBai等人的贡献。除此之外,针对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除了讨论地方保护主义在对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之外,还有一些学者对中国地方保护主义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做了一定的研究。在这个领域,蔡昉的1这里的条件是指地区政府投资行为是理性的,在这个条件下,各地区政府将从本地资源特点和优势出发引导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投资行为经济效益的最优化。3研究是较为突出的。蔡昉在《户籍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保护》一文中,认为政府的就业保护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并指出户籍制度是劳动力市场上就业保护的制度基础。由于本文的着眼点在于对地区产业结构的讨论,在这一点上就暂且不做详细讨论。AlwynYoung(2000)对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地区产业结构趋势和地区保护主义影响进行了研究。Young认为工业对于政府的财政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地方政府的寻租行为使得政府倾向于保护利润高的行业,政府有很强的动力来保护自己的税基。这样导致了政府在贸易上设置壁垒,阻碍本地区重要原材料的流出以及其他地区商品的进入等一系列的寻租行为。Young从产量、价格等因素出发分析,认为改革以来,各省之间在产出或者经济结构上有趋同的趋势,价格在省际之间也不存在清晰的缩小趋势。另外,Young还认为,农业的发展正与各地区的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相背离。Young最后的结论是,地区保护主义使得中国各地区之间存在巨大的贸易壁垒,地区比较优势没有得到发挥,市场扭曲。与Young的结论相对应,法国经济学家SandraPoncet发现,1997年中国国内省际间贸易商品平均关税超过了同期欧盟成员之间的关税,并且,中国消费者购买各自所属省份自制产品的数量是他省产品21倍。Poncet也认为中国国内市场处于严重的分割状态。与Young的结论相反,张军和BarryNaughton的结论是乐观的,他们从贸易的角度考虑,认为中国近年来的省际贸易不是下降而是大大增加了,省间贸易依存度正在增加。张军(2001)认为Young很有可能忽略了“行业间”贸易与“行业内”贸易的差别。一般说来,“行业间”贸易是分工和专业化的结果,一般涉及到原材料以及中间产品的贸易;而“行业内”贸易则指在同一个生产部门或行业,不同生产者之间的交易,这种贸易不存在像“行业间”贸易那样的互补性,这些生产者更是同一个行业的竞争者。Young的着眼点在“行业间”贸易,而“行业间”贸易减少很有可能是原料和中间产品输出地工业化进程加快的结果。数字显示,中国近年来省间的贸易是增加的,而这种增加更多是“行业内”贸易的贡献。同时,BarryNaughton(1999)在《HowMuchCanRegionalIntegrationDotoUnifyChina’sMarket》一文中也对中国的省际贸易进行了研究,通过中国各省的贸易输入输出表,也揭示了改革以来中国的省际贸易,特别是“行业内”贸易的增长。从“行业间”与“行业内”贸易的观点类似,Naughton认为,一方面要能允许大块的原材料在合理的运输成本上进行运输,而另一方面则应当形成有利于比较优势发挥的竞争性市场。AlwynYoung、张军和BarryNaughton等人都是仅仅对中国产业结构是否存在趋同的现象做了相应的实证研究,而SukkooKim、Chong-EnBai则是直接从影响产业分布的因素和本质出发来讨论产业分布的成因。SukkooKim(1995)提出,地区自然资源差异、产业规模经济、产业经济外部性都可能是导致产业分布的因素,他使用美国的数据,对以上假说进行实证检验,得到的结论是:规模经济和自然资源有着显著的解释力。Chong-EnBai(2003)则以中国问题为研究对象,在上述理论假说中加入了历史的因素(前期的产业集中状况)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因素。Chong-EnBai提出,政府总是倾向于保护边际利税率较高的行业和国企较多的行业,故而将边际利税率(Tax-plus-profitMargin)和国有企业占全行业的比重(ShareofSOEs)作为度量政府保护的解释变量,认为在边际利税率和国企比重较大的行业,政府保护的力度将会越大。同时,在实证中,Chong-EnBai将行业的Hoover系数(Hoovercoefficient)作为被解释变量,Hoover系数越大,说明行业的集中率越高。实证研究的结论也说明了规模经济和自然资源有着显著的解释力,并且,地方保护主义的因素对产业集中有着负的显著的边际效应。在这里,我们有必要首先提出地区产业结构差异(RegionalSpecialization)和产业地区分布集中(IndustryLocalization)的联系与区别。它们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区别是前者是从地区的角度出发,而后者则从产业分布的角度来说。但是两者是紧密相关的,给定所有产业的分布状况,也就决定了各个地区的产业结构。除了所有产业集中于一个地区的极端情况4外,各个产业集中的程度越高,地区间产业结构的差异越大;总体上产业集中度越低,地区产业结构差异也越小。我们可以看到,尽管Kim和Bai等人在实证上做出了非常重要的结果,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直接讨论产业分布的理论模型。本文首先试着给出两个简化的模型,从分析影响产业分布的因素出发,提出地区间产业结构也同时受到了地区间物资的贸易成本的影响,并且,自然因素和政府因素同时会影响地区间贸易成本。本文把贸易成本纳入模型内,并首先这一问题进行理论上的讨论。另外,Bai的实证是从行业分布集中的角度去进行的,本文的实证却旨在从地区的角度出发,直接度量地区间产业结构差异,寻找并检验相应的解释变量。在对中国产业结构是否存在趋同上,本文以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同样从地区角度出发,计算了相应的指标,结果发现,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就全国整体水平来说,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度在增大。这个结果支持了Naughton和张军的观点,同时为反驳Yo
本文标题:地区产业结构理论与实证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097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