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痉挛康复及肉毒素的应用
痉挛康复及肉毒素的应用痉挛_1.肌肉突然紧张,不自主地抽搐的症状。2.所说的痉挛一般是指肌肉痉挛,差不多可以理解肌肉很强烈的收缩,期间肌肉会有颤动,这时人的意志不能控制。3.痉挛俗称“抽筋”。肌肉痉挛(spasticity):是肌肉不自主的一种收缩状态,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后引起牵张反射兴奋性增强,结果导致骨骼肌张力升高,其特点是肌张力随牵张速度的增加而升高,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受损后的常见并发症。肌肉过度活跃(overactivity):肢体运动或身体/心理应激时诱发速度依赖性肌肉张力过高,收缩力过强,致使关节活动的灵活性不同程度地降低的肌肉病理生理状态。肌肉张力过高(hypertonia):安静或运动时肌肉紧张度超过生理水平的肌肉功能状态。病理和病理生理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后肌梭Ia类纤维敏感度和支配肌梭y运动纤维活力增加所导致的牵张反射亢进引起。痉挛的常见诱因关节快速活动各种疼痛各种情绪激动和紧张各种内脏器官疾病的发作尿潴留、泌尿系统感染便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挛缩由于肌肉或肌腱长时间处于缩短状态,导致肌肉组织纵向萎缩,或肌腱的弹力纤维缩短变性,使肌肉/肌腱的长度缩短,关节活动受限的肌肉/肌腱的病理状态。痉挛的部位分类全身性区域性局灶性全身性General区域性Regional局灶性Focal功能分类动态畸形,指肌肉痉挛或过度活跃等导致的关节活动受限,在睡眠、麻醉或治疗后,活动障碍可以有所减轻。静态畸形,指肌肉/韧带/关节囊挛缩畸形或骨化性肌炎及骨性畸形导致的活动障碍。评估临床评估摆动试验电生理技术测力计和等速测力技术运动生物力学分析动态肌电图诊断性阻滞影象学分析临床分级-按照肌肉硬度0-肌张力低。1-肌张力正常。2–肌张力稍高,肢体活动未受限。3-肌张力高,活动受限。4-肌肉僵硬,被动活动困难或不能。Penn分级-按照痉挛发作次数0级:无肌张力增高。1级:肢体受刺激时出现轻度肌张力增高。2级:偶有肌痉挛,1次/h。3级:经常痉挛,1次/h。4级:频繁痉挛,10次/h。Clonus分级-按照阵挛持续时间0级:无踝阵挛。1级:踝阵挛持续1-4s。2级:踝阵挛持续5-9s。3级:踝阵挛持续10-14s。4级:评估踝阵挛持续15s。摆动试验利用惯性原理(钟摆)计算远端肢体自由落体时摆荡的次数判断肌肉张力情况电生理技术机理研究电生理技术:H反射,H/M,FRA,F、M波等手提测力计和等速测力器技术定量困难等速测力技术利用等速测试仪记录关节活动曲线及角度对肌痉挛进行量化评定运动生物力学分析临床步态分析肉眼观察和体检录象观察测力平台三维数字化运动分析系统时间/空间参数测定压力测定康复途径物理治疗作业治疗中国传统康复治疗矫形器、辅助具神经阻滞技术外科矫治手术药物全身应用物理治疗肌张力抑制性手法:缓慢牵伸、深压力、点穴、肌肉松弛手法牵张训练:国绳肌牵张、跟腱牵张站立训练:直立床放松训练:对比放松、生物反馈水疗:温水运动电疗:功能性电刺激作业治疗诱导放松圆弧性活动沙、球浴活动其它中国传统康复技术推拿拳操:太极拳气功针灸矫形器应用抗痉挛矫形器牵伸矫形器支持性矫形器AFO、KAFO、HKAFOA)NeutralMAFOB)FreeDF,0PFC)DFSpringAssistD)RigidMAFO神经阻滞技术类型化学神经阻断术(chemodenervation)神经溶解术(neurolysis)适应症区域或局灶性肌肉痉挛因动态畸形干扰功能性运动或护理痉挛较长期持续化学神经阻断术肉毒毒素(BotulinumToxin)抑制神经肌肉终板的乙酰胆碱释放,从而使肌肉麻痹。用于痉挛肌群可以纠正由于痉挛导致的肢体运动控制障碍,同时还可以使由此而产生的代偿性功能异常得到纠正。主要优点不需要麻醉,可以直接注射到相关的肌肉,而不需要寻找神经干。对于深部肌肉需要电刺激,以找到恰当的肌肉部位。常见的副作用:肌肉过分无力。也有可能出现恶心、头痛和疲劳。对感觉神经无作用。治疗剂量治疗剂量10-400单位。致死量3200单位。一次治疗400-500单位。如果需要治疗的肌肉过多,可以采用酚注射进行补充。为了避免免疫抵抗,不要在3个月内“加强注射”。3个月之后可重复治疗(同等剂量)。应用注意事项注射后需要3天左右的时间达到理想效果。注射的肌肉不是要让其麻痹,而是要减弱痉挛的作用。因此注意治疗剂量过大的副作用。各药厂的肉毒毒素效价有所不同,治疗时要注意。应用注意事项注射后要鼓励患者进行肌肉收缩运动,促进药物吸收和内化(internalization),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需要进行肌肉牵伸和肌肉功能训练。治疗效果临床应用髂肌:50-150单位,2部位腰肌:50-200单位,2部位臀大肌:200-300单位腘绳肌内侧:50-150单位,3个部位腘绳肌外侧:50-150单位,3个部位股四头肌:200-400单位,6-8部位股长收肌、股短收肌、股大收肌:200-400单位,4-6部位临床应用腓肠肌:100-200单位,4部位比目鱼肌:100-300单位,2部位胫后肌:50-100单位,1部位胫前肌:50-100单位,2部位屈趾长肌:20-75单位,1部位伸拇趾长肌:30-100单位,2部位腓骨长肌:50-150单位,2部位腓骨短肌:50-100单位,1部位伸拇长肌:50-150单位,2部位BotulinumToxinTypeB肉毒毒素B(BotulinumToxinTypeB)已经通过临床III期验证,即将投入临床应用。其作用与肉毒毒素A相似,对肉毒毒素A有免疫抵抗的患者仍然有效。注射技术注射前可用皮肤电极粗略探测运动点注射于肌肉运动点。一般需要用低频电刺激仪确定注射部位。少数情况可以直接注射到运动点。注射技术使用绝缘注射针电极针柄接电刺激器脉冲电刺激1次/秒调节针头位置降低强度至0.4mV脊髓损伤手功能重建上肢-肩内收/内旋畸形临床表现:患侧肩关节紧靠在胸壁(肩关节内收),通常伴屈肘和前臂旋前紧靠在前胸(肩关节内旋)。为此严重限制上肢的活动范围和功能动作,同时可造成腋窝、胸壁和上臂内侧的皮肤损害和护理困难。进行肩关节被动牵伸时常可导致疼痛。肩内收/内旋畸形关键的内收内旋肌包括:胸大肌、大圆肌、背阔肌、肩胛下肌、三角肌前束。上肢-肩内收/内旋畸形胸大肌张力常增高,而大圆肌和背阔肌则不一定。如果牵伸运动引起显著疼痛。由于上述肌肉的肌腱很短,肌肉和肌腱移行部分也很短。给予关健肌肉毒毒素注射对肩关节的活动度及肩部功能的改善可达到较理想的效果。屈肘畸形屈肘肌痉挛常超过伸肘肌。屈曲畸形将导致上肢活动明显受限,严重者还可以导致肘窝皮肤损害。诊断上要注意与骨性畸形鉴别。动态畸形更为多见。参与的肌肉:肱二头肌、肱肌、肱桡肌。屈肘畸形动态和静态畸形可以同时存在。在屈肘动作时这三块肌肉容易发生显著的协同运动。屈肘动态畸形时,肱桡肌肉毒毒素注射的效果较好。如果肱二头肌是主要因素,肉毒毒素注射肱二头肌运动点或肌皮神经施行酚的注射治疗也可使用,但是要注意肌皮神经是混合神经,可能有局部感觉减退的副作用。肱肌的痉挛最轻,必要时可行肉毒毒素注射。屈肘畸形由于屈肘畸形一般为静态与动态畸形同时存在,所以在酚注射后一般要给予系列石膏固定于尽可能的伸直位,每3-5天逐步增加伸直角度。石膏固定期间可暂时解开石膏,进行伸肌训练。非训练时和夜间仍然保持在石膏固定状态。前臂旋前或旋后畸形旋前畸形远多于旋后畸形。常见原因是旋前圆肌和旋前方肌痉挛。但也可有静态畸形。肱二头肌痉挛时可产生前臂旋后畸形,可进行肌皮神经或肱二头肌运动点神经阻滞治疗。肉毒毒素注射可用于旋前肌或旋后肌运动点,也可以在肘关节以上的桡神经进行阻滞,使旋前肌痉挛缓解。腕屈/伸畸形尺神经和桡神经是混合神经,酚注射一般不适用于神经干阻滞,但可以酌情用于运动点阻滞。最好采用肉毒毒素注射。神经功能改善已经停顿之后,可以考虑手术肌腱延长或松解。握拳畸形手指紧紧握拳,手掌可发生皮肤破损和感染,而难以护理。手的活动基本丧失。肌肉痉挛包括指浅屈肌、指深屈肌、指总屈肌等。手内肌的过度活跃也很常见,但往往为前臂屈指肌群的作用所掩盖。治疗时不要忽视手内肌的作用。手掌皮肤和关节有时也参与畸形的形成。握拳畸形拇指内收及手指鹅颈样畸形提示手内肌痉挛。鉴定手内肌是痉挛还是关节挛缩还可采用:将掌指关节置于屈曲90度,被动屈曲远端指间关节,以牵伸手内肌。被动牵伸掌指关节至中立位,再屈曲指间关节。同样牵伸手内肌。手内肌痉挛时掌指关节伸直位的指间关节屈曲度小于掌指关节屈曲时。如果两种位置的指间关节活动度相等,则考虑关节囊挛缩。握拳畸形在掌指关节伸直时,嘱患者主动屈掌,如果见远端指间关节同时屈曲,提示屈指浅肌十分无力或瘫痪,而由屈指深肌代偿。掌指关节伸直位时,伸展指间关节是伸指总肌的作用,而屈指是屈指浅肌的作用。而在掌指关节屈曲90度时伸指是手内肌的作用。指间关节伸直时,手内肌的作用是屈掌指关节。握拳畸形治疗:合并感觉障碍者可以采用神经干酚阻滞。感觉正常者则需要选择肉毒毒素注射或酚运动点阻滞。注射后必须采用系列石膏固定。对于神经阻滞治疗无效或困难的患者,肌腱松解、延长手术治疗仍可有良好的效果。握拳畸形手术治疗术后立即主动活动不做被动牵伸屈拇指畸形拇指常屈曲在手掌内,从而丧失抓握功能和对指功能。与拇指活动关联的诸肌肉都可能由于痉挛而导致屈拇指畸形。由于相关的肌肉较复杂,肌群质量较小,采用肉毒毒素注射比较简便易行。顽固的动态畸形或静态畸形患者可选择手术治疗。下肢运动控制障碍•下肢运动功能的核心是步行•恢复步行是大多数患者最迫切的需求足内翻+下垂足内翻是中枢神经损伤患者最常见的下肢病理姿势,表现为足下垂和向内倾斜。经常合并有足趾卷屈。患者常合并足外侧疼痛,特别是在第五蹠骨基底部。步行时足初触地部位由正常的足后跟改变为足前部,重力主要由足外侧缘承担。足内翻通常在步态的支撑相持续存在,导致踝关节不稳,并进而影响全身平衡。足内翻+下垂支撑相早期和中期由于踝背伸障碍,导致胫骨前向移动受限,从而促使支撑相末期膝关节过伸,以代偿胫骨前移不足。由于膝关节过伸,足前进推动力量降低,使关节做功显著下降。摆动相常导致患肢地面廓清能力降低。足内翻+下垂闭链运动体系的远端关节对整个体系的影响最大。踝关节的改变将影响膝、髋、腰、头,甚至肩的姿态。因此对足内翻和下垂患者,纠正此问题是改善步态的第一要素。足内翻+下垂相关肌肉:胫前肌、胫后肌、趾长屈肌、腓肠肌、比目鱼肌、拇趾长伸肌和腓骨长肌。腓肠肌、比目鱼肌和趾长屈肌活动时间延长与足下垂关系最为密切。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并非总是表现一致,治疗时要加以注意。足内翻+下垂通常由于胫前肌和胫后肌以及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过分活跃所致。有时与拇趾长伸肌过度活动也有关联。如果胫前肌和胫后肌都与足内翻有关,治疗时必须要明确何为主要因素。足内翻+下垂注意治疗时如果只缓解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痉挛,使踝关节背伸增加,而趾长屈肌仍然保持痉挛状态,就有可能加重足趾屈曲畸形。蹠屈肌痉挛矫正之后,随着患者步行增加,有可能合并蹠筋膜炎。单纯足下垂主要见于脊髓损伤、儿麻和外周神经损伤。常见病因:胫前肌无活动或活动时相异常。表现:摆动相踝关节背屈不足,导致足摆动相廓清障碍。代偿机制:摆动相增加同侧屈髖、屈膝(跨门槛步态),或下肢划圈行进,躯干向对侧倾斜(划圈步态)。踝足矫形器是主要治疗。足外翻步行时足向外侧倾斜,支撑相足内侧触地。可以导致舟骨部位胼胝生成和足内侧疼痛。步行时身体重心主要落在踝内侧。踝背伸往往受限,同样影响胫骨前向移动,增加外翻。常见于骨骼发育尚未成熟的年轻患者。足外翻相关肌肉:腓骨长肌、腓骨短肌、趾长屈肌、腓肠肌、比目鱼肌过度活跃
本文标题:痉挛康复及肉毒素的应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104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