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MK_52.“智慧城市”规划再思考及控规中的实践探索
“智慧城市”规划再思考及控规中的实践探索张茜,索超摘要:对智慧城市理论演进进行梳理,发现目前研究普遍认同智慧城市建设是“技术中心”及“以人为本”两者的结合,并强调了智慧城市中包含智慧技术、智慧设施、智慧经济、智慧人民、智慧制度、智慧环境六方面相辅相成的内涵。回顾国内外智慧城市规划应用及建设实践,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对智慧城市及其理念产生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化,以“成功地建设智慧城市”为目标而非“由智慧城市走向成功”,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标签化”的现象。基于此,笔者认为未来智慧城市规划应与我国现有城乡规划体系及内容相融合,才能更好地引导智慧城市建设以及城市创新发展。文章重点提出了除了“智慧技术”、“智慧设施”、“智慧经济”外,“智慧人民”、“智慧制度”、“智慧环境”对城乡规划与管理中现代治理、公众参与、环境营造及动态规划四个方面的影响与应用,强调了智慧城市规划不仅仅是技术导向的,更是一个渐进式的“以人为本”的规划过程。基于此,文章在张家港城北科教生态城控制性详细规划项目运用智慧城市规划理念,探索了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融合智慧城市规划并予以空间落实的实践方法。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内涵智慧城市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实践探索1引言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已经出现了一些“新常态”:经济增长由之前的高速转向中高速,经济结构进入优化升级阶段,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关键动力。城市的发展总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在此背景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载体、城市创新为特征的智慧城市成为多个学科的研究热点与城市建设的追捧热潮。但目前我国城乡规划建设对智慧城市及其理念产生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化,蓬勃展开的智慧城市建设中就已经出现了“标签化”的现象。基于此,本文在对目前我国智慧城市理论、实践及规划应用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探讨智慧城市对城乡规划的影响及相关应用落实,并将其运用于具体的控制性详细规划项目中,希望为社会经济新常态下城乡规划的“智慧化”创新添砖加瓦。2智慧城市理论及规划应用的梳理与思考2.1智慧城市理论演进国内张永民、赵刚、张云霞等学者对智慧城市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有些直接沿用了IBM的概念,另外一部分在其基础上进行了相关的阐述,但本质内涵并没有超出IBM对智慧城市的定义:“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城市各种需求作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1]-[4]国外智慧城市概念涵盖甚广,意大利学者帕帕及其同事总结了智慧城市的3个导向:技术中心、以人为本及两者的结合。[5]最近关于智慧城市概念的阐述通常是两者相结合,并认为通过技术和社会创新的集合,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仅是为了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还要为持续的社会学习和创新创造条件。[6]在国内外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董宏伟等提出了智慧城市内涵的6个核心方面:智慧技术(smarttechnology),智慧设施(smartinfrastructure),智慧人民(smartpeople),智慧制度(smartgovernance),智慧经济(smarteconomy),智慧环境(smartenvironment)。[7]2.2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与规划应用小结从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现状来看,目前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提升网络带宽、覆盖率、信息采集设备及三网融合等为主;二是发展智慧产业,具体包括与物联网等相关的信息产业;三是智慧技术在城市相关领域的一些示范工程,如公共安全、城市交通、物流供应链等。[8]并且相关机构针对蓬勃开展的智慧城市建设制定了相应的智慧城市评价体系,如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发布的《中国智慧城市(镇)科学评价体系指标体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的《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2012)等。目前相关研究对具体城乡规划中“智慧城市”运用的介绍并不多,《成都天府新城规划》中有所探讨,但仍然停留在理念层面。[9]丁国胜等引入了“智慧规划”概念,作为城乡规划学科展开智慧城市研究及分析智慧城市理念对城乡规划学科发展影响的一种框架和思路,提出了规划领域相关的智慧化思路。[10]图1“智慧规划”示意图(来源:智慧城市与“智慧规划”,丁国胜等)可以看出,无论是智慧城市建设还是规划应用,目前主要集中在智慧城市内涵中“智慧技术”、“智慧设施”、“智慧经济”三个层面,对“智慧人民”、“智慧制度”、“智慧环境”涉及较少。并且从各种相关指标体系的出台可以看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对智慧城市及其理念产生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化,以“成功地建设智慧城市”为目标而非“由智慧城市走向成功”,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标签化”[11]的现象。2.3国外智慧城市建设实践2.3.1智慧发掘创新加拿大的温莎市有着良好的宽带基础,但面临区域经济地位低、产业转型困难的问题:以汽车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无法维持经济发展,22%的成年人没有从中学毕业,30%的市民只有高中文凭。针对这些问题,温莎采取了一系列智慧建设措施:1996年公共部门建立的智能社区创新中心通过开发WEDnet项目开始网络建设。通过在线技能教学、免费计算机实验室等智慧设施的建设,温莎的劳动力水平有了极大的上升。从而有更多的人才为汽车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并在知识向产品转化中起到巨大作用,如量子技术公司QuantumTechnologies利用汽车行业的CAD/CAM技术,进行牙科植入物的精密制造等。图2埃塞克斯郡-温莎市智慧城市建设历程2.3.2智慧提升服务首尔江南区被称为“韩国的硅谷”,年产值占首尔经济总量的25%,并吸引了很多企业总部入驻。这一切的成就在很大程度要上归功于电子政府的建设,它能够在降低产业区运营成本的同时随时随地提供数字服务,同时利用互动平台实时了解企业和市民的建议。江南区政府建设了信息亭系统,并将其延伸为一个可以通过互联网以及公共信息亭访问的门户网站。发展至2006年,该系统已经减少了当地政府部门25%的岗位,节省了36.7亿韩元(约合3900万美元),人口和经济活动获得大幅增长。同时因为几乎每一个政府和选民之间的交易都需要通过互联网平台,最小化了腐败的机会,本地人将其描述为“没有真菌生长的光”。图3韩国首尔江南区智慧城市建设历程2.3.3智慧推进低碳阿姆斯特丹智慧城市始于2009年6月,主要由阿姆斯特丹创新引擎、电网运营商利安德以及阿姆斯特丹市共同发起。该计划建立在市民、企业、研究机构以及当地政府共同合作的基础上,旨在率先尝试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城市整体解决方案,其兼具技术开发与都市开发两项重任,一方面促进本市减排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探索全面展开的路径和方案。减排目标包括:2025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下降40%。阿姆斯特丹智慧城市计划集中关注生活、办公、交通及公共服务四大领域,四大领域项目皆以智能电网及智能电表为核心。通过2011年的项目成效评价,所有项目的平均节能效率为13.2%,在推广普及的条件下可以实现碳减排17万吨,占到2025年减排目标的7%。图4荷兰阿姆斯特丹智慧城市建设措施2.3.4国外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小结从以上国外智慧城城市建设实践来看,这三个城市的目标并不是智慧城市,而是针对自身特色和问题确立了城市发展目标。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在这些方面促进城市目标的达成,成为城市走向成功地“重要手段”。并且作为一种手段,智慧城市应该在城市的规划中就予以加强和明确,避免盲目建设。从相关案例可以看出,对于急需创新推动转型发展的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具有较明显的作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系统性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城市智慧系统并非凭空搭建,而是通过少量先期建设,激发城市发展动力,并根据实践效果逐渐发展完善。2.4智慧城市规划应用的再思考通过对智慧城市理论及规划应用的梳理,未来的智慧城市规划有四点应该得以重视及加强:现代治理、公众参与、环境营造及动态规划。2.4.1现代治理在现代治理方面,董宏伟提出“智慧制度”指智慧技术和设施在政府管理和决策过程中的应用,比如电子政务、以城市大数据分析为基础的决策分析等。笔者认为,这仅仅是智慧城市理念推动我国城市现代治理的一个方面。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城市发展一直是具有强政府的特点,但是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需要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及市民共同合作才能取得成功,在此过程中,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市民的互动、企业与研究机构的关系都将得以重构。故智慧城市带给城市规划及管理的“智慧制度”不仅仅是技术的支持,更是“市民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是我国城市现代治理方式的一种探索。2.4.2公众参与1969年美国规划师谢里提出了著名的“公众参与阶梯”理论,将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从低到高划分为非参与、象征性参与、实质性参与三个层次,并列举了八种形式。在我国的行政体制及城市规划管理体系下,目前公众参与主要还是停留在规划前调查、规划后公式的象征性参与阶段。智慧城市未来可以在两方面促进规划的公众参与:一方面是“智慧制度”将推动以网络为基础的政务公开和公民参与决策;另一方面“智慧人民”旨在增强城市个体的创造性、多样性以及持续学习的条件和能力,这需要市民自身主动的参与才能真正获得成功。这两方面都体现了公众参与阶梯中的“决策性参与”、“合作性参与”,可视作实质性的参与。2.4.3环境营造环境营造与目前规划中的物质空间打造相对应,对其积极应对有利于空间效益的实现。比如规划设计通过生态的设计手法、生态空间网络的构建来促进生态建设,辅以智慧城市的相关技术手段,有利于生态效益的提升和检测;此外规划中经常希望通过微空间、人性化设计等手法来促进创意、创新研发等产业的发展,智慧城市则可以促进一个开放、包容以及有利于创新和学习的社会环境的形成,是一种硬环境推动软环境提升的规划创新。2.4.4动态规划城乡规划中由蓝图规划向动态规划的理念已经提出很久,但传统的城市规划管理主要依赖于静态数据,这大大影响了对规划实施效果的评估及后续必要的规划调整,动态规划一直难以落实。智慧城市规划建设一方面提供实时数据,让规划师更好地了解动态变化中的城乡。更重要的是,智慧城市规划建设本身就是一个“生长机制”的动态培育过程,包括善于组织管理的政府或合作机构、信息高速流通的宽带基础设施、鼓励创新的机制和文化环境、充沛的知识劳动力。建设过程中,城市智慧系统并非凭空搭建,而是通过少量先期建设,激发城市创新能力,逐渐对智慧系统进行自我完善,故我们规划中也将体现这种理念,在路径设计时考虑阶段性实施策略。基于以上思考,在张家港城北科教生态城控制性详细规划项目中重点运用了智慧城市的理念和方法,作为智慧城市在具体规划应用中的实践探索。3控制性详细规划运用——以张家港城北科教生态城为例3.1规划任务的确定及智慧城市规划应用思路张家港城北科教生态城位于张家港杨舍主城区北部,处于城市空间向乡村空间过渡的位置,自然条件较为优越。用地总面积15.86平方公里,10.6万人,其中外来人口占60%。《张家港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对其定位为打造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科技商务新城。此次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建设城北科教生态城为目标,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落实、深化与延伸,从而引导建设实践。图5规划区位示意图具体智慧城市的规划及建设一般针对具体的规划对象,为实现特定的目标或者解决具体问题而量身定制。在建设城北科教生态城的总体目标导向下,规划将总目标分解为多个子目标,并梳理科教生态城目前在这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两者确定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并通过对国外成熟发展案例的学习构建此次智慧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框架。在任务框架下,选择相应的“智慧建设”项目包及空间落实,并设计规划实施路径。图6智慧城市规划应用思路3.2智慧城市的主要任务框架3.2.1“知识城”任务框架搭建从市民整体学习条件、专业人才教育及知识创新转化三方面来搭建“知识城”任务框架,营造多元互动的知识创新环境。文化素质提升:规划范围内外来人口比例较高,且大多数为普通乡镇企业的技术工人,劳动力知识水平普遍较低,这与未来科教引领的目标差距较大。知识城的打造需要增强城
本文标题:MK_52.“智慧城市”规划再思考及控规中的实践探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131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