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美容医学心理学基础山东大学临床医学院周兴亮第一节美容医学心理学概述一、美容与心理学1.心理学和心理的概念(1)心理学概念:象美学一样,既古老,又年轻。古老是因为自有哲学以来人们就在探索心理活动,年轻是因为它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指形成独立学科)。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undt)于1879年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确立。Psychology:心理学——阐述心灵的学问。定义:早期——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的科学。中期——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近期——心理是对行为与心理历程的科学研究。心理过程:认识、情绪、意志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2)心理现象的产生:人的心理现象是从动物发展来看的。动物的心理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感觉阶段——对单一性刺激信号建立条件反射知觉阶段——把复合刺激作为信号建立条件反射思维阶段——思维萌芽阶段,特点为不仅有多种感觉、知觉还可解决相当复杂的问题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人的心理中出现了动物心理中所没有的“意识”。(3)美意识起源:美意识起源于多种学说:“起源于原始宗教意识”、“起源于游戏”、“起源于人类爱美天性”、“起源于劳动”等。日本学者笠原仲二认为,“美起源于人的感官的愉悦”,在所有感官性悦乐中,只有“食”味觉悦乐感和“色”——对异性(主要是女性)的悦乐感是美意识起源的最重要的两大契机。前者有利于自身生命的保护,后者有利于族类生命的延续。“食”给人最直接的生理快感;“色”两性间接触性快适感,使色的对象成为美的对象。(4)心理的概念:定义(从哲学角度概括):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2.心理学的内容(1)心理活动的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过程、意志过程。(2)个性心理倾向:个性也称人格,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特点的总和个性心理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个性(人格)组成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3)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在其心理活动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二、美容医学心理学的概念、对象和范围1.美容医学心理学的概念和对象概念:美容医学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特别是医学心理学为基础,以美容,特别是医学美容实践为领域的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对象:以人格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研究个体容貌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以缺陷心理学和病理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容貌缺陷对人的心理影响;以社会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容貌美社会价值,人们对美容的态度和社会心理学问题;以审美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容貌审美的心理学要素。2.美容医学心理学与相关心理学科(1)与理论心理学的关系:发展心理学:旨在探究个体生命全过程中身心变化与其年龄的关系。美容心理学要应用发展心理学理论,研究个体审美心理的发展,各年龄阶段爱美的心理特点等。人格心理学:旨在探究个体人格发展与人格结构,及影响其发展与结构的先天与环境因素。是美容心理学研究的最重要的基础心理学之一,其中美容心理学要研究人的形体容貌与其人格形成的关系。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由于貌美具有明显的社会心理特征,同时美容又是一定社会心理背景的产物。所以两者关系密切。变态心理学:旨在探究行为异常的类别与成因,从而建立系统理论,作为心理诊断与治疗的依据。美容医学心理学应用变态心理学的理论研究病态的求美心理。审美心理学:是概括性的研究审美活动中的心理因素与心理过程。美容医学心理学则主要涉及容貌审美的心理问题(2)与其它应用心理学的关系:临床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的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换过程的作用及规律。美容医学心理学与医学心理学既是一种从属关系,又是一种并列关系。咨询心理学:旨在帮助生活适应困难或心理异常的人,重建积极的人生。心理测验学:其内容包括心理测验与心理统计两部分,旨在研究心理测验的理论与辨别方法,并借助统计分析的数据表达测验结果。健康的心理学:其基本理念是有健康的心理,就会有健康的身体,旨在帮助人调适生活,预防疾病,建立积极平和的人生。第二节体像与美容医学一、有关概念体像也称身体意像、自像、身像等,是人们对自己身体的心理感受,是对自己身体的姿态和感觉的总和,简言之,是个体对自己身体所给予以美丑、强弱等主观评价。它是来自身体几乎一切感觉传入的整和,且与情绪和人格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体像具有完整性和与人格统一性的特点。体像不仅仅是对自身外表的心理的反应或投射,而且与他人对外表、行为的评价密切相关。体像还是任意交往的基础。因为身体是心理交流的非语言系统的唯一媒介,是信息的载体。体像与美容医学的关系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上概括为以下几点:⑴重塑体像是美容医学的目的;⑵体像困扰是美容病人的特征;⑶体像纠正是美容医学的手段。二、体像的形成和发展体像充分的形成开始于儿童进入青少年这一阶段。他们常常花大量时间在镜子面前研究身体的形状和特征,反复检查哪个部分“好”,哪个部分“不好”,喜欢哪里,不喜欢哪里。这些认识成了完整体像观念的组成部分。自我体像的形成有两个基本的意义。第一,因为自我体像是个体对自身身体方面及与之联系的心理本身的心理描绘,即“自像”而自像恰恰是自我概念的基础。第二,体像是自身外表和其对他人起作用的一面心理镜子,是设计个体社会行为的心理蓝图。二、体像的形成和发展体像充分的形成开始于儿童进入青少年这一阶段。他们常常花大量时间在镜子面前研究身体的形状和特征,反复检查哪个部分“好”,哪个部分“不好”,喜欢哪里,不喜欢哪里。这些认识成了完整体像观念的组成部分。自我体像的形成有两个基本的意义。第一,因为自我体像是个体对自身身体方面及与之联系的心理本身的心理描绘,即“自像”而自像恰恰是自我概念的基础。第二,体像是自身外表和其对他人起作用的一面心理镜子,是设计个体社会行为的心理蓝图。影响体像形成的因素有:(一)自我自我经验代表个人经验中对自己一切的知觉、了解与感受,形成了个人的自我概念。体像是自我概念的组成部分,是个体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认知的结果。人格是一切有利于内心统一的所有方面形成的“自我统一体”,体像随着人格的发展而发展。(二)性青少年年龄越大,越是接近恋爱、结婚、过性生活,就越会对以第二性征为重点的体像产生焦虑。性虐待,尤其是儿童性虐待可以极大地损害个体的体像。(三)文化价值观一定的体像总是产生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中,人体文化与人体人体审美观无时无刻地影响人们对自身的认识。三、消极体像、病态体像与错觉从个体心理发展及导致的结果来看,体像可以分为积极体像和消极体像。前者是一种有利于自我肯定、自我接受的体像,也称为肯定性的体像,后者不利于自我肯定、自我接受,也称为否定性的体像。消极体像可人为的分为体像困扰和病态体像两大类。体像困扰主要指体像蔑视,病态体像是一些与体像有关的心理障碍,包括神经症或精神病症。消极体像包括这几种:(一)体像蔑视(bodyimagedisparagement)体像蔑视是一种慢性的心理困难或失调,是以对自身容貌形体否定评价的结果,并以一系列贬低自我为表现的心理困难。其主要表现是自我否定、自我蔑视,自己不接受自己,常常伴随着自卑感、自我封闭、自我放弃等等行为。(二)体像变形(bodyimagedistortion)人们在认识自我形象确立体现的的过程中,也要借助类似镜子一样的媒体,以及复杂的内心活动,所以人们有时也会形成一个变了形的自我体像,我们可以将这样一个过程称为“哈哈镜效应”。(三)体像障碍(bodyimagedisturbance)体像障碍是一个精神或病态心理的症状。对自身躯体形态的歪曲认知或错觉。体像障碍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病症。(四)躯体变形障碍(bodydimorphicdisorder)躯体变形障碍是指倘若客观身体外表并不存在缺陷,或仅仅有轻微的缺陷,而个体想象出自己的缺陷,或是将轻微的缺陷夸大,并由此产生心理痛苦的心理病症。错觉(illusion)是对感受的客体,或刺激物本身特征的失真的或扭曲的事实经验。体像错觉相关主要是视错觉。体像也是一种知觉,因此形成错觉的原理同样适用于解释体像错觉现象。但是体像知觉与一般的知觉有所不同,特别是与自我体像有关的知觉,更多地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体像错觉除了遵循一般错觉的规律外,更可能受到多种主观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对自我体像的认知。1、经验的影响最基本的知觉多是本能性的,很少需要学习。但是复杂的知觉是需要学习与经验的。体像知觉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知觉,受主观的经验的影响。人们在进行人体审美时,特别容易产生先入为主的各种观念。2、观点的差异观点的不同,知觉经验自然不会一致。体像知觉更是如此,这是因为人们看待身体的形态的美与丑的观点是非常复杂的。3、动机与需要面对同样一个事物,由于观察者的动机不同,知觉体验也会有所不同。动机又来源于需求,个体如果对所求之物特别需求,知觉上也会受到重视。譬如,一个爱美的人对美就比较敏感,总是能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发现和寻找到美的东西;然而,当一个人对自身美需求较高时,也往往会错误估计自己的缺陷。4、注意与敏感有时人们对缺陷的过分注意会导致知觉的一种敏感状态。5、情感与情绪“情人眼里出西施”便是情绪对知觉影响的最生动的例子。人们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会看什麽都不顺眼,相反,愉快时会感到什麽都挺美。第三节不同年龄者审美与求美心理心理学家将人生全程分为9个时期或阶段,既产前期、婴儿期、前儿童期、后儿童期、育龄期、壮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和寿终期。为论述方便,在此将9个期总和为4个阶段:既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一、儿童、少年审美与求美心理1.少年自我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1)儿童的爱美心理:儿童在2岁左右就有爱美的行为,儿童的爱美之心还很不完整,处在萌芽阶段。3、4岁以后的儿童逐渐摆脱了幼儿的混沌状态,并开始接受人们对其的审美影响。(2)儿童的外貌与心理:成年人对异常漂亮的孩子和异常丑陋的孩子的反应不相同,这两种态度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一个孩子在其幼年的生活中就开始潜移默化地知道外表美的社会意义。对儿童的教育,乃至整个文化都在宣扬美的价值。家长们也十分热心的诱导自己的孩子去欣赏美的偶像。绝大多数孩子在进幼儿园时,就能判定他们外表的相对价值。2.儿童、少年美容受术者的心态和护理(1)儿童、少年美容受术者心态:此类患儿大多因各种先天或后天原因造成容貌缺损,对外貌异常的心理及反应变的很复杂,其表现为:稚嫩单纯、随和父母:多为学龄前幼儿,多为先天性唇裂、巨痣、招风耳等五官畸形。父母焦虑不安,患儿则年幼无知,多数随和父母。盲目好奇、攀比心盛:多为独生子女,攀比心和虚荣心比较强,审美观和人生观极不成熟,尤其中学生,会思考,富有幻想。有的自诩为“追星族”受社会上各种媒体“明星”容貌的过分渲染,可以关注自己的单睑、鞍鼻、厚唇等,视为低人一等,再三请父母陪同到医院,家人则百依百顺。环境特殊、性格扭曲:多见于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或家庭不和、或寄养异地缺父母爱抚的中小学生,这类孩子社会适应能力差,内向多疑,甚至产生对抗逆悖心理,变的冷漠。对自己面部小的胎记,黑痣等甚为敏感,强烈要求为自己美容,渴望通过改变自己的外表赢得别人尊重,找到自己立足之地。(2)儿童、少年美容受术者心理护理:适度安慰和正确引导;根据容貌缺陷儿童的心理特征正确启发;掌握少年病人的情绪;以孩子为中心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二、青年审美与求美心理1.青年阶段——自我审美关注与不满(1)青年阶段的审美心理特征:青年阶段指人生13~20岁。青年阶段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男女第二性征的出现,将男子与女子区别开来。青年男女希望个人健康美丽,使同性羡慕,并对异性产生吸引力。青春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生理——心理转变期。都不同程度的表现出自我欣赏,有些青年竭力加强健美锻炼,讲究服饰,用化妆品等,这些都是一种“招诱心理”,随之而来的是“招诱行为”,注重外表,刻意打扮。男女青年最担
本文标题:美容医学心理学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149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