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学成果奖申报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学成果奖申报书成果名称电波传播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成果完成人郭立新,吴振森,魏兵,李平舟,张民成果完成单位理学院申报等级特等申报单位名称及盖章理学院申报时间2011年4月28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制2一、成果简介成果立项情况立项时间立项种类立项等级经费数额(元)立项部门2005-2007《大学物理实验建设》教育部修购资金立项项目236万教育部2004物理实验建设教育部修购资金立项项目100万教育部2007物理演示实验和电波测量实验建设教育部修购资金立项项目180万教育部2005陕西省物理实验示范中心300万陕西省成果起止时间起始:1986年01月完成:2011年04月主题词电波传播,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电波传播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国内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物理学相关学科就开展了各种复杂环境下的电波传播研究,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部毫米波通信样机。随后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随机介质中波传播与散射以及目标与环境光电特性研究。在近半个世纪持续不断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实践中,我校电波传播的人才培养取得了丰硕成果,人才培养的成功又促进了学科的发展。无线电物理专业于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西北地区工科院校中最早具有理科博士点的学校之一),2000年被评为信息产业部重点学科,无线电物理实验室被评为部级重点实验室,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之一。光学学科于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设立了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2006和2010年分别获得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我校电波传播相关学科的人才3培养和科学研究特色为:(1)加强基础研究,理工结合,物理学理论和电波传播工程应用相结合。在与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各军兵种、中科院和各工业部门研究所合作开展科学研究中培养电波传播领域高水平创新人才。(2)人才培养体系中注重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工程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本科应用物理学、电波传播与天线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重视坚实的数理和电波传播基础及电波传播基础实验、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生无线电物理和光学专业加强电波传播方面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在这一人才培养体系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波传播相关方向培养出了大量杰出人才,其中包括中科院外籍院士王中林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总参61所总工于全,中科院副院长、中科院电子所原所长阴和俊,国家天文台宇宙学研究团组首席研究员武向平,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所长董庆生以及在电波传播领域工作的众多专家和学者。(1)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面向国家对高层次电波传播人才的迫切需求,解决电波传播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构建和培养方法问题。(2)结合的教学改革和建设项目国防科工委国防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电波传播与天线专业”。教育部211学科建设项目“无线电物理专业”。教育部修购资金立项项目“大学物理实验建设”。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创新团队陕西省教学创新团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多模式人才培养陕西省创新实验区。陕西省重点教改项目“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的研究与实践”。陕西省教改项目“构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分层次、多模式创新人才培养体系”。(3)成果内容提出了“以学生为本,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理工结合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总体优化”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在本科生培养中贯彻“教与学为一体,课内与课外为一体,校内与校外为一体,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硕士生教育强调“重视数理基础、加强理工交叉、鼓励自由探索”;博士生培养着眼于“跟踪国际前沿、强调自主研4究”,建立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以学科建设带动人才培养,在科研、教学“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教师培养理念指导下形成了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电波传播教学团队。实验平台建设成果显著,总装电波环境监测网-西安观测站、多波段传输特性测量系统的建立、激光大气传输特性测试系统、无线电物理实验室、电波测量实验室等成为培养电波传播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实践教学基地。(4)主要效果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重视数理基础、加强理工交叉、鼓励自由探索”的人才培养氛围的熏陶下,许多当年的学子成长成为杰出人才。这其中有欧洲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王中林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总参61所总工于全,中科院副院长、中科院电子所原所长阴和俊,国家天文台宇宙学研究团组首习研究员武向平,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所长董庆生等。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1)凝练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自由的学术氛围和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始终将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凝练出“以学生为本,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总体优化”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教学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改革,进行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2)构筑完善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本科教学强调“教与学为一体,课内与课外为一体,校内与校外为一体,理论与实践为一体”。在硕士阶段的教学中强调“重视数理基础、加强理工交叉、鼓励自由探索”。博士阶段的培养中鼓励“跟踪国际前沿、强调自主研究”,强调科学研究和工程实际和国防需求紧密联系。上述各阶段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之间的连贯性强。总的教学体系分为基础层、提高层和创新层,紧密结合科学研究和工程实际同时又循序渐进。在各个阶段都注重以项目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课程体系建设中本科阶段的指导思想是“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培养能力”。力求培养出数理基础扎实、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电波传播领域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主要课程包括“电波传播概论”、“微波技术基础”、“电波传播及数据处理”、“电波实验与测量”等。研究生和博士阶段结合当前学科前沿工5作所需要的有关基础而开设,“随机介质中波传播”,“逆散射原理”、“无线电物理中的随机场”等几门学位课程是在全国首先开出。同时为适应社会需求,增设了“复杂系统中的电磁波”,“微波仿真技术”等选修课程。充分将研究生教学与科研实践相结合,依托省重点实验室无线电物理实验室、光学实验室、陕西省物理实验示范中心和设在国内高校的唯一一个总装国防电波观测站,保证了研究生博士、硕士的论文质量,培养学生成为电波传播领域的“研究开发型”人才。(3)多方位探索和改革人才培养方法在搞好日常基本理论课教学的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全方位探索和改革人才培养体系。在本科阶段除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校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以外,推行大学生自主训练导师指导计划,由面到点,分层次,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结合各类竞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硕士和博士阶段大量采用讨论式学习,营造自由的研究氛围,鼓励自主选择研究课题,自主设计和实施研究计划,全方位地培养提高学生创新研究能力和项目组织能力。(4)优化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成长环境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成长离不开良师益友和良好的学术环境。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始终强调教师队伍的建设。2008年“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教学团队”获得陕西省教学团队。通过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提高师资队伍学术水平,使教学内容紧跟电波传播理论与技术发展前沿。同时注重以教学需求为牵引,整合内容编写特色教材,建设特色精品课程,开设特色实验,构建多层次创新型教学平台,探索多模式的教学手段,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不断优化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5)形成高水平电波传播教学团队以保障电波传播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自1973年成立电波研究室以来,在老一辈专家王一平、肖景明、黄际英、葛德彪和吴振森教授的带领下长期开展各类电波传播教学和科学研究活动,有长期的电波传播教学历史积淀,总结出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现已形成了全国模范教师、陕西省教学名师、教指委委员,博导教授为核心,具有博士学位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高学术水平的电波传播教学团队。通过教学研究和改革,培养理工结合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电波传播高层次人才培养依托的本科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综合指标评估,位于全国第二,同时电波传播与天线2008年被列为国防紧缺专业并在我校设立,多年来无线电物理学科综合排名在全国名列前茅。63.成果的创新点(1)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始终将电波传播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放在第一位,凝练出“以学生为本,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总体优化”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教学理念。教育理念先进,物理学理论和电波传播工程应用相结,特色鲜明,成效显著。学生基础厚、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2)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构建了“教与学为一体,课内与课外为一体,校内与校外为一体,理论与实践为一体”;“重视数理基础、加强理工交叉、鼓励自由探索”;“跟踪国际前沿、强调自主研究”的基础层、提高层和创新层紧密结合的电波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国内50多所高校同行参观访问,具有良好的辐射示范作用。(3)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构建多层次、多模式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实践平台。在日常基本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先后推出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大学生自主训练导师指导计划,利用我校电波传播实践教学条件,根据目前学校分别南北两个校区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主体,从点到面,分层次培养,提高实践与创新能力。74.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1)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成效显著,许多成为我国电波传播领域的中流砥柱改革开放以来,我校电波传播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许多在国内外均取得了杰出的成绩。其中有中科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美国佐治亚州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电子显微镜实验室主任,国际知名的纳米研究专家王中林教授;工程院院士,总参61所总工,被授予全军有杰出贡献的青年专家于全研究员;国家天文台宇宙学研究团组首席研究员、国家天文台理论天体物理研究所所长武向平;中科院副院长阴和俊研究员;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所长董庆生研究员;中电集团41所副所长郭利强研究员;曾获得中科院“陈嘉庚”奖的西安理工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带头人柯熙政教授;双威通讯网络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宝乾;总装21基地科技委副主任,西北核技术研究所理论部主任王建国;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第二研究部部长李清亮;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第一研究部部长赵振维;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第三研究部部长凡俊梅;西安武警工程学院基础部物理教研室主任,曾获全军十大优秀教师称号张世全教授;新疆伊犁伊宁师范学院电信学院党委书记石雁祥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特聘教授,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获得全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郭立新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特聘教授,理学院物理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获得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励和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支持的韩一平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光学学科带头人,陕西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博士生导师韩香娥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无线电物理学术带头人,理学院电波研究所主任,博士生导师张民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天津工程师范大学微波研究所所长郑宏兴教授;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第一研究部副部长康士峰研究员;总参某工程兵研究所研究员丁世敬;山西运城师院党委书记姚纪欢教授;天津大学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杜九林教授。延安大学国有资产处处长刘生春教授;延安大学物理电信学院副院长任新成教授等。(2)教材和课程影响广泛早在1963年王一平教授在校内出版了正规的教材《电波传播》。这是国内第一本详细阐述球面绕射的Fock理论的著作。1975年应人民邮电出版社之约,王一平主编的《微波传播》一书在1977年初版,1987年再版,满足了当时建设微波中继系统工程的需要,为整整一代从事此项工程的技术人员提供了理论基础。1981年在国内8率先翻译了R.F.哈林顿的《计算电磁场的矩量法》(国防工业出
本文标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学成果奖申报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161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