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电子设计/PCB > 针灸、推拿、刮痧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
针灸、推拿、刮痧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主讲人:赵璐了解毫针毫针构造:针灸针分为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规格有Φ0.14-0.50×15-75mm等上百种。以粗细28-30号,1-3寸长的最为常用。毫针的检查:针体必须光滑锋利,针体挺直,易于进针,手感好,针尖具有“尖中带圆,圆而不钝”的特点,必须达到刺棉花拔出不带纤维,挑木板不起毛勾的境地,施针痛感才小。针柄针体连接牢固,否则容易断针。毫针的保养:防止针尖受损,针身生锈、弯曲针具的选择对针具的选择,现在多选用不锈钢所制针具,因不锈钢不仅能防锈蚀,耐热,而且具有一定的硬度、弹性和韧性。在选择针具时还应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形体,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浅深和所取腧穴所在的具体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临床上选针常以将针刺入腧穴应至之深度,而针身还应露在皮肤上稍许为宜。如应刺入0.5寸,可选1.0寸的针,应刺入1.0寸时,可选1.5~2.0寸的针。体位的选择针刺时患者体位选择的是否适当,对腧穴的正确定位,针刺的施术操作,持久的留针以及防止晕针、滞针、弯针甚至折针等,都有很大影响。因此根据处方选取腧穴的所在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既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又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的留针而不致疲劳为原则,临床上针刺时常用的体位,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仰卧位②侧卧位③伏卧位④仰靠坐位⑤俯伏坐位⑥侧伏坐位在临床上除上述常用体位外,对某些腧穴则应根据腧穴的具体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部位。同时也应注意根据处方所取腧穴的位置,尽可能用一种体位而能针刺处方所列腧穴时,就不应采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体位。如因治疗需要和某些腧穴定位的特点而必须采用两种不同体位时,应根据患者体质、病情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有条件时,应尽量采取卧位,以防病人感到疲劳或晕针等。针刺前及针具的消毒措施应用针刺必须严格注意消毒灭菌。针刺前的消毒灭菌范围应包括针器械、医生的手指和病人的施针部位。①针具器械消毒:方法很多,如高压蒸气灭菌法、药液浸泡消毒法等。应尽量采用高压蒸气灭菌法。②医生手指消毒:医生的手,在施术前要用肥皂水洗刷干净,或用酒精棉球涂擦后,才能持针操作。③施针部位消毒:在病人需要针刺的穴位皮肤上用酒精或碘伏棉球擦拭消毒,穴位皮肤消毒后,必须保持洁净,防止再污染。针刺方法一。进针法临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称之为“刺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之为“押手”。1.单手进针法:只用单手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2、双手进针法:即左、右手互相配合将针刺入。3、管针进针法行针的基本手法1.提插法即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对于提插幅度的大小、层次的变化、频率的快慢和操作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和针刺目的等而灵活掌握。2.捻转法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拇指与食、中指挟持针柄作一前一后、左右交替旋转捻动的动作。注意捻转角度的变化、频率的快慢和时间的长短,注意不要单向捻针3.搓柄法是指将针刺达一定深度后,将针或内或外如搓线之状单向捻转的方法。4.摇柄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进行摇动,如摇橹或摇辘轳之状。5.震颤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动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得气1.得气亦称为“针感”,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得气与否与针刺疗效关系甚密。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者会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同时,患者也会在针下出现相应的酸、麻、胀、重等感觉,这种感觉可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2.意义:得气,是施行针刺产生治疗作用的关键,也是判定患者经气盛衰、病候预后、正确定穴、行针手法、针治效应的依据。3.不得气原因:①与患者的关系针刺得气与患者的精神状态、体质强弱和机体阴阳盛衰等情况密切相关。②与医者的关系。③与环境的关系。3、催气针刺后若不得气,可以均匀地进行提插、捻转,或轻轻摇动针柄,亦可用弹、循、刮等方法,以激发经气,促其气至,这就是催气。针刺的角度和深度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所刺部位皮肤表面形成的夹角。包括:直刺:垂直适用于针刺大部分腧穴,尤其是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左右用于针刺皮肉较为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和在关节部的腧穴。横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左右用于皮薄肉少处的腧穴针刺的深度:是指针刺入腧穴部位的深浅而言。1、察形气定深浅2、观年龄定深浅3、辨病情定深浅4、识部位定深浅留针与出针留针当针刺入穴位之后,要安静地多留一些时间,这种静留以待气至的方法,称“静留针”。如果在留针过程中、由于病情的需要,还应继续施用手法,或为加强针感,或为达到补泻目的的方法,称为“动留针”。在临床上留针与否或留针时间的长短,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出针出针法是指行针完毕后,将针拔出的操作方法。若拔针后,针孔偶有出血,是由于刺破血管所致,可用消毒干棉球在针孔处轻轻按压片刻即可。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1.晕针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处理停止针刺,平卧,头部放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暖。静卧片到,热茶,温开水,糖水。重者水沟、素髎、内关、合谷、太冲、涌泉、足三里等穴指压或针刺之。亦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2.滞针滞针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则感觉疼痛的现象。处理:可嘱不要紧张,用手指在邻近部位作循按动作,或弹动针柄,或在附近再刺1针。单向捻转而致,须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3.弯针弯针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的现象。处理出现弯针后,便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系轻度弯曲,可按一般拔针法,将针慢慢地退出。若针身弯曲较大,应注意弯曲的方向,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如弯曲不止一处、须视针柄扭转倾斜的方向,逐渐分段退出,切勿急拔猛抽,以防断针。如患者体位改变,则应嘱患者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退针。1.断针断针又称折针,是指针体折断在人体内。若能术前做好针具的检修和施术时加以应有的注意,是可以避免的。处理医者态度必须镇静,并嘱患者不要惊慌,保持原有体位,以防残端向深层陷入。若折断处针体尚有部分露于皮肤之外,可用镊子钳出。若折断针身残端与皮肤相平或稍低,而尚可见到残端者,可用左手拇、食两指在针旁按压皮肤,使残端露出皮肤之外,随即用右手持镊子将针拔出。若折断部分全部深入皮下须在x线下定位,施行外科手术取出。2.血肿血肿是指针刺部位出现的皮下出血而引起肿痛的现象处理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出现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到活动功能时,可先作冷敷止血后,次日再做热敷,紧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针刺注意事项1.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2.妇女怀孕3个月以内者,不宜针刺其小腹部的腧穴。若怀孕3个月以上者,其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应予禁刺。3.小儿囱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不宜针刺。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6.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心脏扩大、肺气肿等患者更应注意。7.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和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地提插、捻转和长时间地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8.对于尿潴留的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灸法——艾条灸、温针灸的操作规范艾条灸:⒈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约距皮肤0.5~1寸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一般每处灸5~10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对于昏迷或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或小儿等,医者可将手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生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的程度。⒉回旋灸:将燃着的艾条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1寸左右距离,均匀地左右方向移动或往复回旋熏灸。⒊雀啄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一上一下地摆动,如麻雀啄食一样,一般每处灸约5分钟,有温阳起陷作用。温针灸: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又称针柄灸。即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每次燃烧枣核大艾团1-3团。本法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适用于寒盛湿重,经络壅滞之证,如关节痹痛,肌肤不仁等。温针灸的主要刺激区为体穴、阿是穴。先取长度在1.5寸以上的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在留针过程中,于针柄上或裹以纯艾绒的艾团,或取约2cm长之艾条一段,套在针柄之上,无论艾团、艾条段,均应距皮肤2~3cm,再从其下端点燃施灸。在燃烧过程中,如患者觉灼烫难忍,可在该穴区置一硬纸片,以稍减火力。每次如用艾团可灸3~4壮,艾条段则只须1~2壮。近年,还采用帽状艾炷行温针灸。帽状艾炷的主要成分为艾叶炭,类似无烟灸条,但其长度为2cm,直径1cm,一端有小孔,点燃后可插于针柄上,燃烧时间为30min。因其外形象小帽,可戴于毫针上,故又称帽炷灸。帽炷温针灸,既无烟,不会污染空气;同时,它的作用时间又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温针灸法。腧穴的定位方法腧穴定位方法(一)骨度分寸法始见于《灵枢·骨度》篇。它是将人体的各个部位分别规定其折算长度。作为量取腧穴的标准。⑴头部:前发际至后发际12寸。⑵胸腹部:两乳头之间8寸;胸剑联合至脐中8寸;脐中至趾骨联合上缘5寸。⑶背腰部:大椎以下至尾骶21椎。⑷上肢部:腋前纹头至肘横纹9寸;肘横纹至腕横纹12寸。⑸下肢部:耻骨上缘至股骨内上踝上缘18寸;胫骨内側髁下缘至内踝尖13寸;股头大转子至膝中19寸;膝中至外踝尖16寸。2.自然标志取穴法固定标志:两乳中间取膻中;活动标志:握拳在掌后横纹头取后溪。3.手指同身寸取穴法:以患者手指为标准。(1)中指同身寸: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2)拇指同身寸: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3)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作为3寸。60个常用腧穴的定位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双手虎口交叉,食指指尖所指处)主治: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少商井穴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约0.1寸。主治:咽喉肿痛,高热,昏迷,癫狂,鼻衄。。商阳井穴定位:示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及五官疾患,热病、昏迷。合谷原穴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半握拳取穴)主治: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口眼歪斜,耳聋,经闭,滞产,无,发热恶寒,无汗,多汗。手三里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主治:肘臂无力,上肢不遂,腹痛,腹泻,腹胀,齿痛,颊肿。。曲池合穴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主治:手臂痹痛,半身不遂,瘾疹,热病,癫狂,腹痛,吐泻,高血压,咽喉肿痛,齿痛。肩髃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瘰疬。迎香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微笑当鼻辰沟中正中央,略向上刺)主治:鼻塞,口歪,鼻衄,胆道蛔虫。。四白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润动,头痛,眩晕,口眼歪斜,面肌痉挛。地仓定位: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主治:口眼歪斜,
本文标题:针灸、推拿、刮痧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191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