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沈阳市方城地区保护与更新规划
沈阳市方城地区保护与更新规划一、方城地区发展建设历史沿革概述二、现状概况及分析评价三、规划目标与原则四、总体规划布局方城地区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旅游发展潜力,是研究满清文化和近代历史重要所在,是城市历史的缩影,是沈阳市的象征和骄傲,是沈阳的靓丽名片。其特征可概括为:悠久的历史,清晰的井字街格局和城市肌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历史遗迹,各具特色的历史建筑(故宫、张氏帅府等中西建筑的融合);众多的传统老字号;世界文化遗产---故宫是城市的灵魂所在。方城的历史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一、方城地区建设历史沿革概述1:城垣初建期(公元前140年—清奠都盛京前)2:盛京都城(1625年—1912年民国初)3: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4:解放后(1949年后至今)1:城垣初建期(公元前140年—清奠都盛京前)—军事防御功能(1)公元前140年西汉武帝时,建立侯城县,为军事重镇。公元928年,辽代筑方型夯土城,称沈州至金末。城内大街呈十字交叉。建有节度使衙暑和东郊县衙暑,(2)1296年元朝在原废墟上,新筑土城,城内十字大街相通四城门,建有城隍庙、长安寺(3)1388年,明朝洪武21年改建成砖墙,改称沈阳中卫。城外修筑两条护城河。十字街将城内分割为四个街坊。在城内修建中心庙等。现通天街即为当时十字街南段部分是古城内与南门(保安门)外南北向的一条主街。2:盛京都城(1625年—1912年民国初)—军事、政治、经济功能(1)1625年,努尔哈赤奠都沈阳,修建皇宫(东院),城市形态的特点是宫殿分离。(2)1626年,皇太极续建大内宫阙。1631年,改十字街为井字街,建设方城八门及钟鼓楼,改城名为盛京,期间并将明代两条护城河合二为一,进行拓宽。1636年建六部衙门和金银库.(3)1644年,迁都北京,以盛京为陪都。修建了盛京四塔四寺、盛京边城。(4)1653年《辽东拓民开垦条例》颁布后,山东、河北汉民进入城内四平街(中街)开设丝坊、药房等工商业。康熙13年(1674)撤吏部改做将军衙门,把四平街钟、鼓二楼之间辟为商业区。(5)1680年增修了盛京关墙,形成八关八门、内方外圆的城市格局。明代两重护城河,内河宽三丈(约9.6米)深八尺,周围一十里三十步,外河宽三丈深八尺,周围一十一里有奇。清护城河宽40米,深2.9米。1900年至1920年间(清末民国初)护城河逐渐被填平,取而代之的是四个露天市场。沈阳护城河水引至附近的万泉河(今南运河),东南角有个专门的水栅以防止有人通过护城河潜水进城。钟楼萃升书院鼓楼文庙,亦称“孔庙”清代四平街1900年小北门小北门(地载门)和大北门(福胜门)间城墙凤凰楼德盛门古城墙方城的建设经历的由奠都、建都到陪都的过程。具有明显的政权建设与军事斗争相结合的特点。其基本城池格局是盛京都城时期建成。陪都期间,城市布局、城市规模、城市功能、城市结构等诸多方面在发生着缓慢的变化,也经历过战争的洗劫和社会动荡。清方城地区空间文化特征总述:功能特征:具有政治、商业、居住等功能。清初为八旗军事防御特征,除汗宫、故宫、大衙门、十一王府外,就是军营、监狱和少数办事机构;清中期满汉居住相融;清末,人口增加,工商业大发展.城市功能由单一逐步走向多元化。空间格局:规划形制为前朝后市,宫殿轴线秩序鲜明。环境特征:体现街巷小尺度空间,空间围合感明显注重院落小环境,空以小广场开敞空间为主。景观风貌:满、汉、蒙多民族文化相融合,历史发展变迁的见证。3: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多元文化相融并存(1)民国初,1914-1929年,建设帅府官邸和私宅,是一组中西合璧的建筑群,古城内设立奉天督军署,奉天总商会,奉天省会警察厅等机关及基督教青年会。。(2)1927年拓宽四平街,1929年拆除钟、鼓楼。同期六大字号的丝房,荟华等八大金店落户四平商业街,并改旧式门市瓦房为二、三层楼房,逐步形成有“四平夜市”之称的商业集中区。(3)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沈阳后,改沈阳为奉天市。民国期间,原有部分历史建筑逐渐消失,从城市空间构成来看,原井字街及八门等格局仍然存在,呈现了民国、清文化及外来文化等多元文化相融并存的风貌特点。建筑风格有明文化建筑、清文化建筑、民国文化建筑、欧式、日式及中西合璧式风格建筑。清末民国初(1900年至1920年)护城河逐渐被填平,取而代之的是四个露天市场小西关城墙民国时期的中街中街上跳望故宫1932年北顺城路4:解放后(1949年后至今)—现代建设(1)1943年陆续拆除古城墙,1958年城墙基本拆除,现存2000年恢复西北角楼及部分古城墙遗址。(2)1966年后,方城内陆续建设了千德小区、钟东小区等居住社区。(3)1981年国务院确定故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国务院确定张氏帅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0年代后建设了部分大型商厦及高层建筑,对方城地区的整体风貌影响较大。(4)1997年复建了怀远门、抚近门,改造了中街步行商业街。1998年将沈阳路改造为清代一条街,2002年改造张氏帅府建筑。2004年故宫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解放后、方城内居住建设首先得到快速发展,一大批以多层为主的居住小区代替了原旧式住宅,方城内原有的居住院落(四合院形式)风貌及里弄式格局逐渐消失。80年代后商业发展更为迅速,以中街为核心的商业区成为沈阳市最吸引人的市级商业中心。一段时期,方城内更多体现出了建设和改造的特点,居住和商业成为功能主体。方城城墙、空间格局等古城主要特征日渐消失,减弱了古城的魅力。近年,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以深入实施,历史的记忆、城市的文明将得到挖掘和发扬,昔日盛京城将再度辉煌。方城发展历史表明,每一次建设高潮都在建筑、空间和形态布局等方面留下物质印痕,并产生新旧之间的冲突和布局结构重组。这种多元性和与时俱进的拼贴特点是方城现状的基本属性。内城38皇城6外城25紫禁城0.725:沈阳故宫与中外其他皇宫比较分析——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16.8方城1.7建设格局方面:其基本格局都沿袭了中国古典都城的主要建设模式。沈阳方城的建设经历了清初奠都到陪都的过程,她的发展明显的体现出了政权建设与军事斗争相结合的特点。北京明清宫城是相对政权巩固后,严格按照都城建制制度和模式进行建设。偏移5度空间秩序方面:北京宫城是宫与城相隔离的形式。沈阳故宫则体现出了宫城相融、宫城一体的特点。北京宫城体现出了严格明显的一条空间轴线,而沈阳故宫则体现出了东路和中路两条轴线的特点。文化内涵方面:北京故宫的建设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礼制秩序的体现,沈阳故宫则是融满、汉、蒙三个民族特色的宫殿建筑群,其宫高殿低、建筑色彩鲜艳、帐幕式择高而居的特色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特点。(2):沈阳故宫与日本皇宫日本皇宫是天皇的起居之地,位于东京中心千代田区,是天正十八年(公元1590年)由德川幕府第一代将军德川家康修筑。相比沈阳及国内的都城更多注重宫与城之间的秩序,宫多位于城之中心,宫以外多为街巷式格局民宅,空间紧凑,衬托皇宫的宏伟和庄严。而日本及欧洲的皇宫等则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皇宫外环绕着大面积的绿化和自然环境。从这一方面也体现出了中外文化内涵的相异性。二、现状概况与分析评价1、现状文物保护概况(1)主要指已列入文物保护范畴的16处文物现状文物用地占方城地区的6%,保护控制区为12%(2)历史空间格局和遗址、遗存主要指“井字街”格局、通天街、城墙、角楼、城门、公馆、遗址等古城墙遗址汲金纯公馆历史空间格局和遗址、遗存西北角楼抚近门及沈阳路2、用地现状图。3、现状人口及建筑分布1、现状建筑面积287万平方米,容积率为1.7;人口4.6万人,人口密度为2.7万/平方公里。2、商业集中在中街路上,占总量的80%,以百货零售业为主。1、高层部分主要集中在中街北部地区。2、6-8层居住建筑成为区域建筑的主体。3、可改造建筑主要集中在正阳街、朝阳街两侧。4、现状建筑评定5、现状空间景观6、现状分析评价1、方城城墙边界模糊不清,古城风貌淹没于现代建设中。2、文化资源不成系统,缺乏联系和整合,蕴涵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提升。3、商业业态发展结构不合理,同构性突出,服务功能不完善。4、居住人口密度及建筑密度过高。5空间环境特色不突出,区域景观标识缺乏特征和系统。6道路交通系统组织不完善,人行系统、车行交通交织混乱。三、规划原则与指导思想专家建议:11月我局组织了包括建筑、历史、文物、规划等方面专家及相关部门对方城的保护与更新进行了研讨。(1)方城地区以历史文化遗产为核心的保护和更新,必将会提升城市品质、提高城市文化品位。(2)可结合局部重点区域进行保护性恢复,尊重历史延续性、演进过程,做好整合、互动和联系。不宜按某一历史阶段的风貌和格局进行大面积恢复。(3)挖掘旅游文化资源。并结合旅游线路设置,考虑恢复部分传统民居。(4)建议重点对有代表性的标志物,如钟、鼓楼、城墙、护城河等,进行恢复部分片断,追亿历史。方式可融入一些现代方式,不是完全复古。1、指导思想方城地区作为沈阳市最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确定“保护优先、适度开发、提升环境、促进旅游”的发展策略。在保护好现有历史建筑遗存的同时,突出传统风貌特色,弘扬历史文化,体现历史文脉,将方城地区打造成为沈阳市最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商贸区,使其成为“沈阳靓丽的名片”和著名的旅游胜地。2、规划原则积极保护的原则,整体保护与分类保护、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有重点、有层次、分阶段进行整治更新,逐步向外疏解人口,动态完善;严格控制方城内建设规模,建筑的风格、高度、形式、体量、色彩、装饰应与古城保护相协调;布局要突出开放、多元和互动特色。四、保护与更新规划1——保护体系2——土地使用3——人口疏解4——高度控制5——风格色彩6——旅游发展7——道路交通8——实施建议9——近期建设三个层次:(1)现状已列入名录的16处文物古迹的保护与修缮。(2)对原有历史空间格局和遗存的保护与复建。(3)对重要历史信息用现代手法进行展示和挖掘。1、方城历史文化保护体系1)现状已列入名录的文物古迹保护与修缮。2)建设古城遗址公园,界定方城空间,近期恢复历史片断。3)用现代手法展示护城河、钟鼓楼、文庙等传递的历史信息。以旅游、文化、商业等功能为主体、兼有居住功能。总体布局呈“南文北商”的空间格局。形成旅游文化博览区;商业服务区;特色风貌服务区;居住、商业、商务混合服务区四大功能区。3、人口疏解混合区风貌体现为传统四合院形式,降低密度。2、土地使用(规划结构)方城用地规划图方城用地规划图方城地区规划意向图4、建筑高度控制5、风格色彩方城地区整体风貌是以清、民国、欧式及中西合璧式风格为一体的多元文化综合区。整体风格色彩总体以青灰色为基准色,衬以红、黄等点缀色,形成整体协调风貌特色街区。6、旅游发展区域范围旅游发展:形成“一宫三陵”历史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清文化旅游,结合浑河自然生态景观带、棋盘山自然景区、世博会形成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大旅游格局。方城周边区域串联各文物古迹景点,丰富旅游内容,整合旅游文化资源。——提升老城活力和功能方城内旅游发展以串联整合文物古迹景点、挖掘传统风貌文化、展示商业文化三大主题为核心,增加表演、礼仪游行等互动项目。达到观赏古迹、体验文化、休闲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服务功能。7、道路交通完善、疏理道路网系统,,鼓励公共交通,减少外部车辆进入,合理组织静态停车系统。结合地铁建设和地下空间利用,解决行人过街问题。远期区域内全部作为步行区。8、实施建议1)加大宣传力度,统一老城保护的思想。2)重塑方城边界,提示古城范围。强化中心步行绿化廊道景观。3)建立完善历史文化资源展示系统。结合环境整治,透出来,亮出来。4)加强对方城内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修缮、腾退、标识和合理利用。5)采取措施分阶段拆除一些严重影响方城整体空间景观的多高层建筑。6)对建筑质量较好但风貌与方城不协调的多层建筑,应加强整饰工作。7)加快立法工作,尽快制定《沈阳方城保护规划》实施管理办法。9、近期实施项目分布图在对文物古迹、遗址、遗存进行保护、修缮、环境整治
本文标题:沈阳市方城地区保护与更新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240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