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013高考一轮复习课件 必第7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2013高考一轮复习课件2020年2月2日星期W二.第三单元基本结构:一.第三单元的核心问题:世界是怎么样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发展、矛盾的。总特征:联系、发展的观点(七、八课)实质和核心:矛盾规律(第九课)根本要求:创新(第十课)唯物辩证法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形而上学(综合探究)形而上学对立孤立静止片面高考考点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考点1、唯物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考点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联系的普遍性(2)联系的客观性(3)联系的多样性考点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2)系统优化方法•【提示】(1)唯物辩证法是研究世界的状况的,它回答的是世界是怎么样的问题。两个总特征正是对世界状况的回答,即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2)联系构成发展;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具体说来:•联系的本质内容是矛盾双方的联系,正是由于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在这三个观点中,联系和发展是表层地回答了世界的状况,矛盾观点深层地揭示了出现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它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唯物辩证法既是,又是。(2)和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基本观点。(3)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科学的世界观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本观点根本观点分歧的三个方面根本分歧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承认矛盾①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②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③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矛盾思维拓展只见其一、不见其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眼前、不见过去和将来孤立的观点静止的观点片面的观点连连看:•“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的观点,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反映了()•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D.唯心论与形而上学的联系•材料中的古语大都出自教材,考查的知识也是重点内容。但有的考生却对此感到陌生,再加之文学功底差,不理解其原意,从而误选。这也告诉我们要夯实基本功,即掌握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基本材料,并且要综合各科素养,全方位提高素质。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2)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3)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观点矛盾分析法答案:(1)辩证法有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之分,笼统地说辩证法是正确和科学的是不准确的。(2)辩证法和唯物论相结合,就是唯物辩证法,这是迄今为止最科学的思维方法;辩证法和唯心主义相结合,就是唯心主义辩证法,比如黑格尔的辩证法,他的辩证法有合理成份,但从根本上说是唯心主义的,因而是不科学的。故命题错误。辨析:凡是辩证法都是正确和科学的。这是因为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黑格尔的这一观点属于A.辩证法B.唯物主义C.唯心主义D.形而上学解析“纯粹的光明”和“纯粹的黑暗”都是不存在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提示:①普遍联系只是说明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必然与周围的一些事物(不是所有事物)相互联系着。世界上没有不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的事物。但不能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联系着的。应明确具体要求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如汶川地震与我们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1.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的含义:。(2)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①。②。③。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间是相互联系的否认联系普遍性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提示:1、联系既包括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包括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的联系。即我们所说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从内容上讲,联系包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的。2、联系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条件。方法论要求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和处理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的客观性(1)联系客观性含义:。(2)联系的分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3)联系客观性的方法论①。②,。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提示】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3.联系的多样性(1)原因:。(2)表现:。(3)意义:。(4)方法论要求:。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提示】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变的,会因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具体的、可变的,这就是联系的辩证法。联系的普遍性所强调的是不存在孤立的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强调的是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多样性强调的是联系具有不同的形式;联系的条件性强调的是新的具体联系的建立必须以客观条件为基础。如图所示:关于联系观点的比较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因此任何两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2.联系是客观的,因此人们在客观事物的具体联系面前无能为力。3.人主观臆造的联系是不存在的。4.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知识明辨提示:最容易出差错的有两点:一是认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着联系。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是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因为联系是有条件的,只有条件存在,才会产生某种联系;二是把联系的客观性等同于联系不可改变。尽管联系是客观的,但并不意味着联系不可改变,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考点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解析:①观点错误,自然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要以自然事物的联系为基础来实现。④说法是正确的,但题意是:在尊重事物的真实联系基础上,人工繁殖中华鲟的成功。因此和题意明显不符。正确答案:B•(2010新课标卷、辽宁卷、陕西卷、湖南卷)•23.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的中华鲟被誉为“活化石”。2009年10月4日,我国某研究所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实现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这是人类在保护这一濒危物种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技术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从联系的观点看,人工繁殖中华鲟的成功说明•①离开了人为事物的联系,自然事物的联系就不能实现•②认识事物的本质联系,能引导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③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创造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④离开了事物的真实联系,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发挥作用•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解析:“北极熊减肥”现象体现的是根据气候变化,主动作出调整,以适应环境,求得生存。体现了联系的有条件性。①③符合。②体现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体现的是意识的能动作用。考点定位:涉及考点有联系的特征、矛盾特殊性、意识的作用。旨在通过典型素材,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另外选项中呈现的民谚俗语都是大家熟悉的有些教材中有体现,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真知。•2010福建卷)36.北极熊变瘦了!科学家说,由于污染增多,污染物进入北极熊体内使其体型缩小;全球气候变暖,海洋冰面减少,北极熊要花费更多的能量猎食,这样就限制了它的生长。下列选项中与“北极熊减肥”现象所蕴含哲理相一致的是•①水集鱼聚,术茂鸟集②对症下药,量体裁衣•③上律天时,下袭水土④物我一体,心物一体•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体验高考(07高考综合能力试卷•文科使用上海卷第5题)右图喻示管理学理论中经典的“木桶原理”,即木桶的蓄水量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这蕴涵的哲理是A.量变引起质变B.事物发展不平衡C.世界是变化发展的D.整体离不开局部(07高考政治广东卷第22题)一个男人在社会上可能扮演父亲、儿子、学生、教师、管理者、被管理者等不同角色。这种现象从哲学上说反映了A.联系的多样性B.联系的客观性C.联系的主观性D.联系的普遍性体验高考(2006年文综全国卷Ⅱ)科基蛙是生活在大洋洲热带地区的一种青蛙,在原有的生态环境中与其他事物“共处”,但“入侵”夏威夷大岛后却打破了那里的生态平衡,可以说明这个事例的哲学道理是①联系是普遍的,因而具体事物在联系系统中的作用是确定不变的②联系是普遍的,但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特殊的可变的③联系是普遍的,因而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④联系是普遍的,但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09北京)“蝴蝶效应”由气象学家洛伦兹于1963年提出,其大意是: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煽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不仅体现惊人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魅力,更蕴涵着深刻的哲学内涵。它揭示了①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②世界上所有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③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都是大胆想象和合理推论的结果④某个微小因素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会对系统产生决定性影响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蝴蝶效应”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原理,①的说法就是联系普遍性原理的体现,②的说法不对,实际上事物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③的说法更是错误,因为它否定了联系的客观性,④的说法正确,是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的体现。(09江苏)2009年京沪高铁投资600亿元,这将带动200万吨钢材和1200万吨水泥的需求,提供近6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还可以带动沿线地方的建材、农副产品和日用品的消费等。这表明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②自在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③事物的联系是人为的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特点,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不管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据此可以排除②③,故选C项。•为满足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对蔬菜种类与营养的不同需求,中国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菜,根据北京地区及周边省市的海拔高度来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农艺师能使洋菜“本土化”,是因为•A.主观联系是对客观联系的反映•B.客观联系是主观联系的外在表现•C.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改变事物固有的联系•D.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建立事物新的具体联系•(2010全国卷1、江西卷、湖北卷)材料二: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历来重视粮食生产。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农业,形成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的专业化集中生产格局。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突破了5亿吨。我国粮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以世界7%的耕地,保证了世界20%以上人口的粮食需求。•(6)解决粮食生产与社会发展问题需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加以说明。(12分)•(6)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处于联系之中。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状况影响粮食生产与社会发展。人的活动受自然规律
本文标题:2013高考一轮复习课件 必第7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260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