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远见大度的CEO萧何不爱美色爱典册
萧何(?-前193年),西汉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沛县丰邑(今江苏丰县)人。他早年任秦朝沛县的功曹(相当于县人事官员),秦末辅佐刘邦起义,他与张良、韩信三人为创建汉室江山立下了盖世功勋,号称“三杰”。西汉建国后,韩信被杀,张良隐退,只有萧何做了疑心重的刘邦的CEO,与刘邦相处几十年,最后终老天年,后代享受恩荣,这在封建社会的官场上极为少见。不爱美色爱典册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率攻秦起义大军先于项羽兵临咸阳。秦王子婴杀了奸相赵高,献出玉玺,向刘邦投降,于是刘邦大军浩浩荡荡开进咸阳城。将士们纷纷乘乱抢掠金银财宝,而好酒贪色的刘邦也只顾埋首秦宫之中,偎红倚翠,醉卧在“温柔乡里。在此关键时刻,樊哙、张良愤怒地冲进来向刘邦陈述利害,刘邦才幡然醒悟,下令兵士查封皇宫府库,而后率军返回驻扎地——霸上。唯独萧何,一进咸阳就带人赶往以前秦朝丞相、御史、太尉等三公的官署,将秦朝有关国家的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一一清查,分门别类,登记造册,而后一车一车地运往汉军军营,封存起来。全军上下对萧何无不肃然起敬。后来,萧何收藏的这些秦朝的律令图书档案,对在楚汉战争中打败项羽、西汉建立后制定国策律令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此举足见萧何的深谋远虑。明代李攒对此评价很高:萧何此举,乃是天生丞相材料的标志。月下追韩信鉴赏人才的功力最能体现一个政治家的远见卓识。萧何就是一个能赏识英才的人物,举荐韩信就是一例。韩信,淮阴人,少时贫穷,项梁、项羽反秦起义后,韩信拎剑就参军了。鸿门宴之后,项羽号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封地在巴蜀与汉中地区。刘邦返回巴蜀时,韩信趁机跳槽归汉,寻找发展机会,可是刘邦并未看出韩信的过人之处,先让他做侍卫官,再做接待员,后又改任治粟都尉,主管粮草事务。萧何却看出韩信是个“国士无双”的军事人才。转眼间两个多月过去了,汉军将士不愿在蜀中久住,思念家乡,盼望东归,开小差的人越来越多。韩信见久久得不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一气之下也离开了汉营。当时,刘邦手下仅将军一级逃走的就有十多人,对此,萧何的态度是顺其自然,可当他听说韩信也离开时,顿时大惊失色,顾不上向刘邦请示,连夜策马狂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在萧何的强力推荐下,刘邦择吉日、斋戒、香汤沐浴,恭恭敬敬地拜韩信为大将军,即三军总司令。后来,韩信没有让刘邦、萧何失望,在楚汉战争中,他率汉军渡陈仓、战荥阳破魏平赵、收燕伐齐,连战皆捷,最后在垓下设十面埋伏,一举歼灭项羽全军,帮助刘邦荡平了天下。可以说,韩信能在楚汉战争中叱咤风云,同萧何的慧眼识才密不可分。“萧何月下追韩信”与“伯牙摔琴谢知音”一样,成为千古佳话。“猎人”与“猎狗”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乌江自刎,刘邦夺取天下,即皇帝位,于是论功行赏。这时群臣争功,互不相让,吵闹了一年多。最后刘邦裁定,萧何功劳最大,封他为侯,食邑八千户。其他功臣忿忿不平,说他们都身经百战,而萧何只不过发发议论,做做文字工作而已,毫无战功,为何食邑反多?刘邦问大臣们:“你们知道猎狗吗?打猎时,追杀野兽的是猎狗,而指示行踪,放狗追兽的是猎人。各位是猎狗的功劳,而萧何是猎人的功劳。”大家都无言以对。诸侯分封完毕,刘邦接着又评比“元功十八人位次”。群臣都说:“平阳侯曹叁身经百战,身上战伤七十余处,攻城掠地,驰骋沙场,应排第一。”只有关内侯鄂千秋站出来为萧何说话:“楚汉相争的五年中,陛下好几次都是全军溃败,只身逃脱,全靠萧何从关中派军迅速补充,军粮也是萧何从关中供应。陛下好几次败退,把山东都丢了,幸亏萧何坐镇关中,陛下才能重新振作。这是万世之功,怎能把曹参的一时战功列为万世之功的前面呢?萧何应排在第一,曹参第二。”刘邦听后点头称是,逐把萧何排为第一,准许他佩剑上殿,加封食邑两千户加上已有的八千户,萧何成了名副其实的“万户侯”。汉三年,刘邦与项羽两军对峙在京县、索亭之间。刘邦一边在前线打仗,一边担心后方的局势,多次派使者回来慰问萧何。有人向萧何建议:“如今汉王征战疆场,风餐露宿,自顾不暇,却还多次派人慰问您,这明显地在怀疑您,您有危险了!建议您把您族中能作战的全部送到前线,这样汉王就不会怀疑您了。”萧何依计而行,刘邦非常高兴。宰相肚里能撑船汉11年,乱臣谋反,刘邦御驾亲征,其间吕后用萧何之计捕杀韩信。刘邦听说韩信已除,就派人拜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并下令组建一支500名士兵和1名都尉组成的相国卫队。满朝文武前来祝贺,只有一个叫召平(外号东陵瓜)的人前来报忧:“皇上御驾亲征,您留守朝中,明明比皇上的风险小,但皇上却为您增设卫队,这是皇上怀疑您有造反之心。建议您谢绝封赏,把全部家产都贡献出来资助前线。”萧何依计而行,刘邦自然十分高兴,毫不推辞就收下了。汉12年,淮南王英布谋反,刘邦再此御驾亲征,他在前线多次派遣使者回京打探萧何在干什么。于是又有人向萧何报忧:“恐怕您大祸临头了!皇上多次派人打探您的行为,就是恐怕您控制关中,受民爱戴,功高震主。建议您强购一些民田民宅,放一些高利贷,以此“自污”,败坏自己的好名声,如此皇上才能心安。”萧何依计而行,刘邦果然放下心来。刘邦三次怀疑萧何,而萧何三次大难临头都做到了处变不惊、从善如流,最终化险为夷。没有大智慧、大度量,这“关”是过不去的。萧何的气度还表现在他对曹参的态度上。萧何与曹参在秦朝曾为同僚,后来两人都辅佐刘邦。在刘邦评“元功十八人”时,两元老有点隔阂,但萧何对曹参依然很器重。萧何晚年病重,汉惠帝前往探视,当时问起:“您百年之后谁可以接替您的相位?”萧何回答:“知臣莫过于君。”汉惠帝又问道:“曹参可以吗?”萧何立即磕头谢恩:“陛下得到了最好的人选,现在萧何是死而无憾了!”史书记载,萧何购置的田产住宅,一定是在穷乡僻壤,建造住房不修围墙。他说:“假如后代贤能,就会学习我的节俭;假如后代不贤能,家产不贵重也不会被权势之家夺去。”常言到:“宰相肚里能撑船”,萧何名副其实!【萧何的优点】识,也就是见识,眼光。有见识,有眼光,也就能品评,会鉴赏。中国人推崇这种才能的传统,可谓源远流长。“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便是这种传统的典型范例。古人认为,人生在世,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就是必须懂得欣赏。鉴赏,而不是判断;享受,而不是思考——这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欣赏的对象包括自然、文物、艺术,也包括各种人物。而一个豪杰之士,所鉴赏的对象就不是一般的人物,而是凤毛麟角般的天才或英雄。对于这种天才或英雄,不要着眼他的现在,而要展望他的未来;不是盯住他的现实性,而是瞄准他的可能性。【萧何的优点】智,也就是才智,智慧。所谓“慧眼识英才”,眼光其实是离不开智慧的。眼力或见识只是内在的才智或智慧的外部表征。有才智,方能目光如炬,洞察时势,鉴别英雄;有智慧,方能认识自我,保持清醒,进退有据。会打战,当然是一种本事,一种才能,但这本事或才能仅仅属于“技”的层次;有智慧,则步入“道”的层次。既有才能又有头脑,方能“技进乎道”。萧何始终很有头脑,与韩信大不相同。韩信有时像天才,有时像白痴,需视具体情况而定;成功前还能保持清醒,得意时便糊里糊涂;既没有“大丈夫当如是也”或“彼可取而代之”的雄图伟略,又不懂“谦受益,满招损”的立身处世之道。所以韩信充其量只是有“才”,决不能说有“智”。萧何则可谓才智双绝的人物,只是他的才能表现在不同的领域罢了。量,也就是器量,气度。富有才智者,不一定就有器量。恰恰相反,正因为有才能,往往使人恃才自傲,目空一切,甚至不知天高地厚。项羽是这种人,韩信也是这种人。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已经很是落魄了,可是韩信不但不及时引咎自责,深自收敛,和光同尘,反而继续夸夸其谈,怨天尤人,公然发泄对刘邦的不满。【萧何的优点】刘邦评比开国十八元勋,别人唯恐落榜,韩信却说羞与周勃、灌婴之辈同列。有一次,韩信去看樊哙,樊哙受宠若惊,口称“大王”,送迎皆行跪拜大礼。韩信非但不感激樊哙,不以樊哙为厚道,却长叹道:“看来我此生只能与樊哙这等人为伍了!”好像樊哙同情韩信、尊重韩信反倒辱没了韩信似的!这就是居功自傲,目无余子,不能容人,没有气度。这等“英雄”的结局,此刻已然可以想见,料必被视为欲去之而后快的眼中钉,肉中刺,注定死于非命,无人同情,没准还大快人心。萧何,见识不凡,智慧过人,器量如海。各位管理干部们,我们要借鉴萧何身上的优点:识、智、量,有效地运用到工作中,为个险管理工作助一臂之力!
本文标题:远见大度的CEO萧何不爱美色爱典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290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