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关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调查与分析
调研报告关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调查与分析调研形式:问卷抽样调查董钊2016300080118法学院徐嘉成2016300080120法学院魏乔冰2016300080123法学院何沙洲2016300080019法学院一.调研概况本次调研于2017年10月15日开始,至2017年10月30日结束,历时15天。调研面向全国各省、自治区及直辖市的各年级大学生,主要调研方式为通过网络平台发放电子问卷。二.调研背景与意义1.调研背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总书记强调,我们不仅要重视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更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自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以来,我国在生态保护领域已取得重大成就。“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维度,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但是,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小,且资源分配不平衡,这些现实的情况,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不能走资源消耗型之路,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中寻求平衡点,依旧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2.调研意义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大重要思想。它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而只有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实现兴国强国的中国梦;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仍有待加强当代大学生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将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的中坚力量,肩负着未来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使命,因此,当代大学生培育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显得格外重要。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不断努力建设生态文明,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也在逐步提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问题已经全部解决。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度不高、有关知识的掌握不够充分、社会实践的参与度较低,这些依旧是当今大学校园里的普遍现象,更有部分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淡薄,做出乱扔垃圾等破坏生态环境的劣行,这显然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推进。因此,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进行调查,分析现状,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为建设绿色家园添砖加瓦,对于处在当前改革进程中的中国意义重大。三.数据分析①关于环保意识的形成:受试人群对于个人环保意识的形成的看法较为一致,其中绝大部分(74.55%)认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环保意识具有很大影响;少部分(23.64%)认为有一定的影响,主要是社会环境的影响。②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关于对当前地球生态环境状况的态度”中,绝大多数人(80%)认为环境保护是个长期性的工作,我们应当作出自己的贡献,有少数人(16.36%)表示十分担忧,只有极少数人(3.64%)认为生态环境不值得我们过多的关注。在“关于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重要性”的回答中,受试人群中绝大部分(76.36%)认为两者同等重要,少部分(20%)认为生态保护比经济建设重要,极少部分(3.64%)认为经济建设比生态保护重要。而在“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与大学生的关系”中,绝大部分(87.27%)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与大学生息息相关,只有少部分(10.91%)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与大学生关系不大。③关于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度及了解程度:小组在问卷中设计了一些试题来专门测试答题者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了解状况,从数据中来看,大部分人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了解途径较狭窄,仍有一部分人群对于相关问题的了解较为匮乏。其中,在“关于了解生态文化的途径”中,杂志报刊、广播电视与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等媒体传播占了解途径的绝大多数(87.27%),近半数人(49.09%)通过生态旅游活动了解,超过半数人(58.18%)通过学校课堂了解,少数人(40%)通过文化馆或纪念馆了解,超过五分之一的人(21.82%)则是通过父母言传身教。在“关于学校开设的生态文明相关课程”中,思想政治课占63.64%,选修课占61.82%,学术讲座报告占56.36%,专业课占20%,仍有5.45%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在“关于2016年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一问中,有超过四分之一的人(27.27%)没能选出正确答案“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而在“关于对于生态文艺作品的了解”中,超过半数(60%)了解《冰河世纪》,近半数人(45.45%)了解《可可西里》,三分之一(30.91%)了解《机器人瓦力》,少数人(14.55%)了解《拯救猫头鹰》与《永不妥协》,仍有相当比例(23.64%)都不了解。④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情况:从相关数据来看,大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情况仍需要增强。在“关于购买商品时会否偏好带有绿色环保标志的产品”中,大多数(65.45%)认为价格合适会优先考虑,少部分(38.18%)认为有无绿色环保标志不是重要因素,极少部分(9.09%)只购买带有绿色环保标志的产品。在“关于使用较多的环保设施”中,分类垃圾桶占70.91%,废品回收站占61.82%,旧衣回收箱占34.55%,电池回收箱占27.27%。此外,在“关于当发现身边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时的做法”中,43.64%会立即上前阻止,43.64%会向有关部门反映,14.55%拍照并上传网络进行谴责,23.64%认为和我没关系。而对于如何应对当前生态破坏的难题以及如何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受试人群给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案。在“关于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破坏的最有效保护措施”中,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使之自觉维护占87.27%,专业部门采取积极的措施来防治和治理生态的破环占83.64%,加大经济惩罚力度占67.27%,政府加大宣传和资金扶持力度占61.82%,制定严厉的法律来防治占56.36%。而在“关于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途径”中,加强生态文明意识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占94.55%,加大媒体宣传力度,传播生态文明作品占90.91%,政府及学校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活动占78.18%,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提供制度保障占69.09%,树立生态环保的先进典型占67.27%。四.由数据引起的对社会现状的思考1.目前大学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急迫性及重要性认识良好生态文明意识是指对环境保护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并在思想中养成环境保护观念以指导人们的良好环境行为的一系列思维模式,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思想意识。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大学生在身边各方环境的耳濡目染中,不断加强了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急迫性及重要性的认识。从调研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急迫性及其重要性,大学生有着良好的认识。例如在“关于对当前地球生态环境状况的态度”中,绝大多数人认为环境保护是个长期性的工作,我们应当作出自己的贡献,只有极少数人认为生态环境不值得我们过多的关注;在“关于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重要性”的回答中,受试人群中绝大部分认为两者同等重要;在“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与大学生的关系”中,绝大部分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与大学生息息相关。显然,当代大学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认识是科学的,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了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这对于我们未来推进工作进程是一个十分有利的条件。2.目前大学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了解度和知识储备仍不高仅仅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能扎实推进工作,当代大学生还应当高度关注相关话题,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然而,从调查数据来看,现实情况并不完全理想。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人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了解途径较狭窄,相当比例人群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知识储备较为匮乏。例如,在“关于了解生态文化的途径”中,杂志报刊、广播电视与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等媒体传播占了解途径的绝大多数;在“关于学校开设的生态文明相关课程”中,绝大多数通过思想政治课与选修课了解;在“关于2016年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一问中,有超过四分之一的人没能选出正确答案;在“关于对于生态文艺作品的了解”中,仍有相当比例的受试人员对选项中的作品都不了解。这是调研中所反映出的最突出的问题,也是我们当前工作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若空有一腔热情而坚实的知识作为基础,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纸上谈兵”,不了了之,对此应当予以高度重视。3.目前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不足,仍有待加强,环保行为和习惯还有待养成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最终的落脚点,实践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因此本小组特地设计了一系列问题来观察大学生的时间参与情况。从结果反馈来看,目前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状况也有待加强。例如,在“关于购买商品时会否偏好带有绿色环保标志的产品”中,有相当比例的受试人群认为有无绿色环保标志不是重要因素;其次尽管调查问卷中“关于使用较多的环保设施”中,分类垃圾桶占70.91%,但是在我们学习生活的范围内,经常会看到一些不好的行为,例如大学校园里的垃圾桶是以垃圾桶为圆心所形成的地带,很多同学虽然能把垃圾扔进垃圾桶,却忽视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问题。可见,许多大学生仍没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五.对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建议通过此次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及生活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我们认为,未来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方向,我们应该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学生实际,借鉴国外环境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的有效路径,不断发挥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宏观教育机制,形成有效合力。①.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相结合培育大学生的环保意识,不仅要求道德教育巩固发展,而且法律教育同等重要,不可偏颇。“以德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方略之一,但是在实践中尽管我们有很多口号,但一些学生知行不一,而表现在环保方面更是如此,一些学生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乱丢垃圾、损害公物、随地吐痰等,这些现象的出现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个国家公民的环保水平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形象,一个人的环保水平也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素养。所以,作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大学教育,一定要强化环保意识教育。调查问卷中有近一半学生不会对身边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做出实质性斗争,表现出大学生对破坏环境行为的法律后果与斗争措施了解的不足。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高校的环保教育必须与之相适应,可以通过课堂教育、课外实践等形式,向大学生宣传环境保护是有法可依,而且是有法必依。国家建立了由9部环保专门法、10多部资源法律、30多部环境法规,以及一系列规章、标准组成的法律体系,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因此,我们应当鼓励大学生在掌握一定环保法律知识的基础上,以合法合理的方式,通过法律途径,同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作斗争。②.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宣传生态文化,建立健全生态文化宣传体系根据调查问卷可知,大多数大学生了解生态文化的途径主要来自广播电视、微博微信等网络电子媒体,而对于杂志报刊等传统媒体亦或是生态环保公益活动等实际接触,仍处于较为远离隔绝的状态。这就对于环保文化宣传工作者提出了工作要求,进一步创新内容、形式与手段,强化宣传效果。环境宣传要服从、服务于环保教育工作大局,围绕中心工作,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注重发挥评论在政策解读、答疑解惑等方面的作用,刊发各类评论。运用文字、影视、网络等多种手段,增强传播影响能力。注重以小见大、以情感人,通过具体、形象、生动的事例反映生态环保事业紧迫性。③.课程学习与环保实践并进无论是高校的思想政治课、选修课的设置,还是生态环保讲座的开展,都可以发现高校在生态环保教育方面的
本文标题:关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调查与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309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