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本次备课会议的主题通过现场课的展示和讨论,初步探讨“科学课中有效达成科学概念”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开展课堂前测后测,提高科学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关于前测后测的思路之一——课堂前测是建构新概念的前提1、前概念是学生学习新概念的基础,也是教学的内容始发点。在科学教学中存在“此岸”与“彼岸”一说。“此岸”即是学生已有的观念,“彼岸”是我们教学目标。要达到“彼岸”,必须要从“此岸”出发。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要从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和存疑的问题入手,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教学规律。如果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前概念,就找不到教学的始发点。人们常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没有良好的开端教学就谈不上成功。2、由16位美国科研人员编著的《人是如何学习的》中说道:“对必须从已有知识来建构新知识这一概念在教学上的合理引申,就是需要教师注意学习者原有的不完全理解、错误观念和对概念的天真解释对所学科目的影响。教师还要依据这些概念来帮助学生达到更成熟的理解。如果忽视学生的初始概念、观点,他们获得的理解与教师的期望会有很大的差别。”——建构新的科学概念必须以前概念为前提!例举1:三下《植物的生长变化》之单元前测内容:种子里面有什么?A根(3人,7.5%)B芽(14人,35%)C胚芽(12人,30%)D幼苗(8人,20%)分析过程:之所以有人选择ABD,是因为当种子萌芽时,孩子们本来就不太能看清种子里面的变化!他们会把所看到的发芽和幼小的苗误以为是本来就存在于种子里的。教学策略:提供一个放大的透明的种子内部结构或内部结构图,以利于对种子生长及播种的认识基础的提高。课后访谈设计:什么叫胚芽?以后会变成什么?能画出一些胚芽的形状吗?愿意去尝试着观察蚕豆的发芽过程吗?(教师发给每生二粒蚕豆)关于前测后测的思路之二——课堂前测和后测对提高探究效率的帮助例举2:三下《温度与水的变化》之课堂前测内容:孩子们对温度计(观察后)的初始认识:有红色东西。捧在手里(液柱)会升高,会下降;上面有刻度。升高很慢,下降很快(当时室温约15°C)分析过程:第一次接触到温度计,观察时,肯定对动的内容感兴趣,对静的内容无法停留更多的观察时光,所以无法观察到温度计的更多内容。教学策略:第二次教学此部分内容时需要有目标启动:放在桌面上,画一画,看谁画得像?这样通过孩子模拟画一画温度计,观察目标明确,就会发现诸如“最高温度、每一刻度、摄氏度”等内容了。而且画一画后对下面的读和写也有帮助。关于前测后测的思路之二——课堂前测和后测对提高探究效率的帮助关于前测后测的思路之三——不同的教学情景,不同的前测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让我们来看一看具体的案例片断:浙江省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课堂教学观摩刚刚在温州结束,就拿第一堂课《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来说说。课一开始出示6幅校园岩石照片图后教师提问:6天内——8天后——80天后——800年后会变吗?以下是我边听谢老师上课边整理孩子们的发言:岩石没有变;岩石短时间不会变;岩石受到太阳晒、风吹雨淋后会有几毫米至几厘米的改变;岩石长时间会变,是因为长时间肯定会受地震、泥石流、火山喷发等剧烈因素的影响(孩子的话语是:受到了较大的创伤)而变化;岩石会风化。这些发言不正好是孩子们看了这6张图片基础上对岩石变化认知的前概念吗?星期一下午5:00晴星期二下午5:00雨星期三下午5:00多云星期四下午5:00多云星期五下午5:00晴星期六下午5:00阴对前测概念的课后分析:出示了这样一幅图片,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的情景下孩子的思维方向是怎样的?岩石短时间不会变化——是一点没变,还是看不到变化?岩石长时间会变化——是地震!是风化!什么叫风化?是因为长时间的冷热、水流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的缓慢的变化吗?显然不是。孩子们以为地震等作用后粉骨碎身的现象叫风化。关于前测后测的思路之三——不同的教学情景,不同的前测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应该抓住的、孩子们需要在本课堂中发展的目标是:岩石会改变的主要原因除了已经知道的地震等因素外还有长时间缓慢的风化作用。我想,这应该是本班孩子在全中国经历了汶川地震后、在这样的图片及问题情境下上岩石课后最应该被老师关注的教学发展目标吧!(姑称此堂课是震后岩石课!)如果课一开始出示的就是一些岩石风化照片图,如果问:这些岩石是谁改变了它们的模样?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所经历的思维过程是怎样的呢?孩子们首先想到的就不会是地震等创伤性因素了,根据岩石的不同,圆圆的卵石,岩石的裂缝,岩石的脱落,他们的推测可能是就是风、冷热、水等各种因素在改变着岩石。关于前测后测的思路之三——不同的前测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策略以下是我曾经用过的对某二个孩子的部分课堂前测内容:1、图2中这样的岩石会是什么岩石改变而成?以后又会变成什么样?请在图1和图3中画图示意。甲:乙:2、你认为从1变为2,从2变为3需要多长时间?甲:(从1变为2需)1000年,(从2变为3需)10000年。乙:(从1变为2需)1年,(从2变为3需)不知道。3、图1、2、3的变化过程中可能是哪些力量在起作用呢?答:水、风、太阳、温度、地球运动等。132132132如果前测时大部分孩子类似于以上答案,那么,教师这时候更应该帮助孩子提高的概念是:是岩石的这些变化是短时间内还是长时间的缓慢作用形成的?长时间到底约为多长?然后通过提供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或相关资料来帮助孩子建构起岩石风化是一个“漫长”的“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作用后破碎”的现象。关于前测后测的思路之三——不同的前测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策略132——(从1变为2需)1年,(从2变为3需)不知道。关于前测后测的思路之四——怎样进行课堂前测和后测1、作业调查法:提前作业,进行前测分析。课后再对提前做的内容进行修改式补做,进行后测分析!以这样的方式来获得“课堂前测后测”的部分信息。2、问题设计法:针对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及对孩子感知到的一些默会知识进行课堂前测后测的内容设计,然后通过小问题的方式进行测试。——本堂课的思路!(课堂后测的内容设计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源于教学思路的内容设计;源于教学过程的内容设计;源于教学目标的内容设计;源于课后作业的内容设计等。)3、发言整理法:要求教师在平常上课中有目的地询问学生,或者在课外与学生交谈,不断地积累他们的各种发言。(平行班的优势!)4、教材填图法:根据教材中要求如实让孩子把前概念记录在唯恩图或气泡图中,教师进行分析整理。如何科学地设计前测内容?——敬请讨论!如何合理地分析前测内容?——敬请思考!如何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敬请关注!如何了解并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收获?怎样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怎样切实开展课堂后测?关于前测后测的思路之四——怎样进行课堂前测和后测《我们周围的空气》前测内容:1、以下地方没有空气的是()A水中B空袋子中C高空D真空2、以下地方中存在着空气的是()A木头中B石头中C人体内D苹果中E叶片中3、判断题:A空气是可以象水一样流动的。()B酱油中没有空气。()C空气的流动会形成风。()D空气跟水、苹果一样是一种物质。()E在密闭空间中,空气是不占据空间的。()F很多空气在一起是没有重量的。()4、我能描述出空气的样子来。空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你能在哪些地方找到空气的影子?试着画一画你看到的空气是怎样的。让我们也来做一做这份前测内容吧!一、原始稿1、空气在哪里?请举出三个例子。2、判断题:(62人的班级中)A空气是可以象水一样流动的。(42:20)B人不能在水中呼吸,说明水中没有空气。(31:31)C风是由空气流动形成的。(38:24)D空气跟水、苹果一样是一种物质。(24:38)E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不占据空间。(41:21)F空气是没有重量的。(47:15)3、试着画一画你心目中的空气是怎样的。关于本堂课我们的前测内容演变过程一、原始稿1、空气在哪里?请举出三个例子。2、判断题:(26人的班级中)A空气是可以象水一样流动的。(18:8)B人不能在水中呼吸,说明水中没有空气。(16:10)C风是由空气流动形成的。(15:11)D空气跟水、苹果一样是一种物质。(7:19)E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不占据空间。(9:17)F空气是没有重量的。(18:8)3、试着画一画你心目中的空气是怎样的。(A班:26人,16人画不来空气;会画空气的仅只10人;B班:30人,画不出空气:11人;画出空气:19人。)关于本堂课我们的前测内容演变过程二、第二稿1、以下地方没有空气的是()A水中B空袋子中C高空D真空2、以下地方中存在着空气的是()A木头中B石头中C人体内D苹果中E叶片中3、判断题:A空气是可以象水一样流动的。()B酱油中没有空气。()C空气的流动会形成风。()D空气跟水、苹果一样是一种物质。()E在密闭空间中,空气是不占据空间的。()F很多空气在一起是没有重量的。()4、我能描述出空气的样子来。空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你能在哪些地方找到空气的影子?试着画一画你看到的空气是怎样的。关于本堂课我们的前测内容演变过程1、空气在哪里?请举出三个例子。(孩子们的前测答案中:在任何地方、在空荡处、在水中、在袋中、在叶中……改成:以下地方没有空气的是?石头中……)2、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不占据空间。(前面答案有误导孩子之嫌,改成:在密闭空间中,空气是不占据空间的。)3、风是由空气流动形成的。(为了更利于直观思考,改成:空气的流动会形成风。)4、空气是没有重量的。(更重要是要检测孩子们对大部分空气有重量的特性,所以改成:很多空气在一起是没有重量的。)5、试着画一画你心目中的空气是怎样的。(心目中的指向不明确,所以导致有部分孩子不会画,改成:你能在哪些地方找到空气的影子?试着画一画你看到的空气是怎样的。6、空气不占据空间。空气是没有重量的。——这两题是针对下两节课的,本节课不做要求,也要去测吗?(这是一个单元性的前概念测试,有利于了解孩子对空气系统上的前认知,而且分析调查结果,这二题的错误率非常高,的确应该作为二个课时来开展更深入的探究教学)。《我们周围的空气》前测内容调整解析一、填空题:1、观察了吹杯子中的乒乓球实验后,你想说什么?2、我知道空气在()、()、()、()中都存在着。3、我能描述出空气的样子来。空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我能证明空气存在的办法有: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水和空气的相同点:()、()、()、()、()。6、学习本课后,我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空气能被我们感觉到B空气是一种物质C空气是气体D风就是流动的空气E空气是看不见,但通过实验
本文标题:本次备课会议的主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333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