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汽车理论 > 市公开课-高三历史试题讲评课
【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分析解题思路,讲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解题。2.通过常见选择题类型的介绍和实际演练,让学生初步掌握选择题的正确解题方法。【教学重难点】:1.重点:选择及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2.难点:解题思路分析。一轮复习阶段性试题讲评课齐市一中樊艳一、试卷评价本试卷考查范围为一轮复习已完成内容,共12道选择题,1道材料解析题。考试内容以高考真题和模拟题为主,难度贴近高考,既重视对主干基础知识的考查,又注重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体现高考文综测试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具体到历史学科,它所呈现的历史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最终目标是培养要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44分2人40分10人36分12人32分11人28分11人24分及以下10人选择题最高分44分选择题最低分16分平均分31.5二、成绩分析(12×4=48分)班级材料解析题得分统计(总分25分)20分以上15-20分10-14分10分以下132人21人25人8人选择题失分原因:⑴基础知识不扎实,不能把所学知识和材料结合。(如1、3、7、8、9、12)(2)欠缺解题方法,排除不掉干扰项,选不出最佳答案。(如2、5、6)(3)不能最大限度的获取和解读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不能把握材料主题。(如4、10、11)题号123456789101112错误人数14223369662221363220三、试卷分析①筛选法:根据审题,按题目基本要求,将四个选项一一过滤,直到找到正确选项为止。②排除法:在不能确定正确选项或对所要考查的知识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可用此法逐一排除不正确的,缩小选择范围,从而确定正确选项。③简化法:为增加难度,有些题目的中心词或限制词有意扩充、复杂化,因此,我们要将复杂的题目简化,划出题目中的主谓宾,依据这些关键词来分析备选项。④记号法:题干中常出现的词有“最„„”“特点是”“含义是”“原因是”“变化有”“影响有”“不正确的是”等,做题时要将这些词做个记号,提醒自己思考时注意审题的方向。⑤猜测法:如果确实对史实记忆不清,无法确定正确选项,可用此法,有以下规律:a.一般情况下,选项如果超出历史课程知识范围,则为错误。b.选项若不属于历史知识的,就不选。c.选项内容若是课本知识上的细枝末节,其正确的可能性就小。d.在所有选择题基本答完的情况下,若有个别题无法确定答案,可大致看一下做好的题目中ABCD出现的概率,将出现概率较小的字母选中。e.检查试卷时,在没有完全的把握下,一般不要修改以前作出的选择,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选择题基本的方法:考点:学生对九品中正制及察举制的认识和理解题型一比较型选择题(第1、3题)1、魏晋时期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与察举制相比,这一制度(A)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B.提高了儒生的地位C.使社会各阶层流动制度化D.打破了政治权威和物质财富等级的世袭3、“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穿越时空,轻拂史尘,我们不难发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D)A.都是民主与封建专制斗争的结果B.都使本国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C.都是工业近代化的产物D.都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考点: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的理解和运用2、(2015全国Ⅰ卷)图6为古罗马正义女神像。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C)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考点:本题考查古代罗马法的司法公平原则题型二推理型选择题(第2、8、12题)8、(2013年全国Ⅱ卷)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C)A.中央集权弱化B.土地兼并缓和C.自耕农经济衰退D.流民问题严重不抑兼并土地兼并严重自耕小农衰退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和宋代土地制度的变化12、(2015年全国Ⅱ卷)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考点:特定历史时期苏联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4、(2014年全国Ⅱ卷)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后的几年中,西方大规模的、似乎不可抗拒的入侵使中国的生存似乎都受到威胁,结果,愈来愈多的中国领导人被迫得出这样的结论:重大的变革是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变革不能仅局限于军事和经济方面。”文中省略掉的“……”应是(B)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戊戌变法D.八国联军侵华题型三填充型选择题(第4题)考点:甲午战争后向西方学习进入到第二个阶段题型四程度型选择题(第5题、第7题)5、(2016年全国Ⅱ卷)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D)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格局的确立及美苏争霸7、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B)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考点:中国近代化(现代化):(1)在政治上,民主和法制逐渐取代封建专制独裁;(2)在经济上,从生产方式来看,机器大生产逐渐取代手工操作;从性质上来看,商品市场经济逐渐取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在思想文化上,近代的自然科学逐渐取代封建的思想文化。其核心是政治民主化和经济上的工业化。在中国近代,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转型,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近代社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③思想文化现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④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其它还涉及教育现代化、军队与国防现代化等。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两个主要内容。现代化史观的运用•例:用现代化史观分析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现代化。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推进了民主政治;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推进了工业化;思想上,民主共和思想进一步传播,促进了思想现代化。•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认识通商口岸、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事件。可从是否有利于中国的工业化、民主化、法制化、城市化、科学化、教育普及化等方面分析。1.文明史观: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承认文明的多元性,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统一,既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看到不同文明有自己独特的具体发展道路。从现实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去追溯历史,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而来的,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考查方向:1、政治文明制度创新、以生产力推动物质文明的进步和精神文明在思想、道德、文艺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变迁2、不同时期、地域和文化认同文明间的交流和融合,特别是中西文明的互相影响(如丝绸之路、西学东渐、近代工业文明和传统农业文明的碰撞)现代化也称近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经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思想:理性化、科学化、人文化知识结构的现代化文化的世俗化、平民化国际关系平等化、民主化以及军事、教育、社会风俗的变化现代化不等于工业化,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当今更应强调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完全复制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路径,更不能引进发达国家弊端;3、现代与传统并非二元对立,而是需要对话。4、注意将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与当前我国新兴工业化道路和科学发展观想联系、比较。两种类型:1、原生型或内源型现代化,其特点是自发、自上而下、渐进持续的变革过程。如近代以来的欧美国家;2、传导型或外源现代化,它是在自身内部因素较弱或不足的条件下,外来因素的冲击和压力形成重要的推动力。国家内部各种矛盾和动荡集中、急速、大幅发生,且暴力斗争频繁,其现代化的进程曲折、反复,不容易保持连续性,有时出现“断裂”。如亚(中国)、非、拉国家。全球史观(也称整体史观)认为: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1、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2、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间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主要观点①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以反对帝国主义,争取社会进步以反对封建主义,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并以此作为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题型五因果型选择题(第6、9题)6、(安徽高考文综)抗日战争期间,延安“吸引了一个美国军事观察团、一些美国国务院外交官和一个美国总统特使前来访问,另外还有大批外国记者前来采访”。其主要原因是(D)A.中共领袖人物的个人魅力B.中共的抗日主张得到了普遍认同C.中共坚持抗战赢得了国际友人的广泛同情D.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在抗战中的地位日显重要考点:本题考查中共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关系9、宋代“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这一做法(D)A.实现了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B.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C.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D.削弱了地方自主处置事务的能力题型六否定型选择题(第10题)10、(辽宁沈阳二中2010届第二次阶段性考试)下列语句出自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献或历史人物之口,其中分析不恰当的是(C)甲:“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乙:“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丙:“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丁:“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A.甲乙的观点相似,都认为农业涉及民生,应加以重视B.乙丙的观点相对立,乙强调农本,丙强调农商相互依存C.丙丁的观点相对立,丙强调农商相互依存,丁强调工商为末D.甲丁的观点相对立,甲强调农本,丁强调工商为末考点:对重农抑商、工商皆本概念的理解11、中共中央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的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全国开始推行(A)A.农业生产合作社B.“大跃进”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题型七概念型选择题(第11题)考点:三大改造内容及具体改造过程(一)、比较型选择题(六)、
本文标题:市公开课-高三历史试题讲评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358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