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电视纪录片的选题解析
电视纪录片的选题电视纪录片的选题一、题材的含义二、影响纪录片选题的主客观因素三、纪录片选题的一般要求﹡(一)人文与社会类纪录片的选题(二)自然与环境类纪录片的选题•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是一个创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感悟与思考进行艺术化表述的过程。就是要用镜头来真实、完整、客观地反映我们的所见所闻和所经历的事物。•纪录片创作首先要解决讲什么故事的问题,即从生活中选取什么样的题材和素材来从事创作。中国近20年,纪录片选材偏向偏远的山区、没落的文化、弱势的群体。有一年评奖,200部片子中约70%的是关于残疾人等弱势人群的。口头的协议:来年原则上此选题不入围。问题:最近,你们看了哪些纪录片?印象比较深刻的都是哪些题材?这些片子的选题有何特征?一、题材的含义论及纪录片的选题,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题材”?题材与与素材有何区别?(一)素材与题材1、素材:作家、艺术家从社会生活中摄取出来的,而未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2、题材:作品中具体描写的,体现主题思想的一定社会、历史的事件和现象,来源于社会生活,是作者对生活素材经过选择、集中、提炼、加工而成的。(二)素材与选题纪录片不是素材的罗列。纪录片常常聚焦最感人的事例,如《俺爹俺娘》对生活细节捕捉,将充耳不闻的声音、视而不见的画面组成故事叙述的链条,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情感的氛围。【照片与纪录片】欣赏:《俺爹俺娘》片段“创造性地处理现实”(格里尔逊)“将现实的片断组合成有意义的震撼”(吉加·维尔托夫)政治纪录片《华氏9/11》二、影响纪录片选题的主客观因素(一)主观因素1、主体的思想深度和对客体把握的程度张以庆《英和白》通过一个独特的视角,去观察熊猫的吃、拉、娱乐、生理需求等,体现了一种人与动物的和谐生存,同时也揭示了“孤独”的心理状态。2、观众的审美期待和欣赏趣味《沙与海》中对沙漠与海洋两种风光与性格的审美期待。欣赏:《沙与海》片段2、客观因素1)客体所蕴含的理念和意义问题:在纪录片《请投我一票》中,被拍摄对象的特点是如何影响选题?纪录片《请投我一票》(PleaseVoteforMe,2007)在美国白银电影节上获得了最高奖项,同时入围2008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单元的长名单。作为候选人的三个小孩都很可爱,性格各异,这又和背后的家庭有很大的关系。生于单亲家庭的许晓菲幼稚而脆弱,作为男孩,成成和罗雷要更早熟和社会化一点。小胖子成成很可爱很有才,灵活的头脑和良好的口才得益于母亲的循循善诱和训练,他的竞选方式和理论也相对更接近于民主。成成的胜算似乎是最高的,在家长的指导下,成成针对现任班长雷磊打出“要当管理者而不是统治者”口号,面对女性候选人许晓菲,则用“爱哭没自信”进行有力反击。然而,投票前夕选情逆转。现任班长罗雷最初拒绝家长辅选,希望同学们“想投谁就投谁”。当罗雷首战失利后,担任警官的父亲邀请全班同学乘坐武汉轻轨,还提供矿泉水、大巴接送和导游等服务,于是,雷磊的支持率再度窜升。在爸爸的指点下,罗雷在投票前给全体师生送出意外的中秋礼物——粉红色贺卡,罗雷以高票竞选连任成功。不过,竞选失利的成成并未失意太久,班主任事后选他担任班主任助理。【奥巴马、希拉里?】陈为军的纪录片《请投我一票》,制作成本不到五万人民币,在海内外上映时却引发诸多反响。《华盛顿邮报》评称:“关于一群八岁大孩子的,令人如坐针毡的政治戏剧。”新加坡的《联合早报》以《提前看看50年后的中国:武汉小学选班长竞选人犹如老练政客》为题予以报道。台湾公视也予以播放与讨论。2)被拍摄对象的镜头可操作性理论上,一切非虚构的题材都可以成为纪录片的选题(理想的状态)。事实上,我们只能够选择其中极其少的部分进行记录。关键是能否通过视听语言驾驭题材与表现主题?《千年五马街》?三、纪录片选题的一般要求纪录片从题材形式上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人文与社会类的题材,一类是自然与环境类的题材。这两类题材的选择各自有着不同的要求。(一)人文与社会类纪录片题材的选择•人文与社会类的题材,是指那些同人们的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同历史或现实有直接关系的题材。这是纪录片涉及最多的题材。具体说来,人文与社会类纪录片的选题应该具备如下几方面的特性:1、注重时代内容记录历史是纪录片的主要功能之一。优秀纪录片的题材:反映时代风貌,触及时代矛盾,揭示时代本质,体现时代精神。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二战爆发之际的纪录片多以战争为题材,如《我们为何而战》(系列纪录片,1942—1945年,美国,弗兰克·卡普拉)、《四万万人民》(1938年,荷兰,尤里斯·伊文思)等,成为纪录片史上的经典之作。(二)关注主流群体,关注民生民情近些年来,中国纪录片的制作数量不少,每年都有上千部(集)。然而,在2001四川国际纪录片电视节上,有一位美国的纪录片专家,讲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感想:很难从中国的纪录片中了解中国当今真实的状况。纪录片有责任全面真实的反映和记录社会生活。然而,很多纪录片关注的是非主流,远不能全面展示社会生活的全景,这种不平等的观照影响纪录片功能发挥与力量展示。拍摄者倾向于个人色彩的题材源于:1、这样的题材相对容易把握。关注弱势人群、边缘文化,容易绕过政治获得认同和共鸣;而主流的题材则不容易把握。2、对纪录片本性认识不够,淡化了其记录社会的品性。3、个人化的东西容易操作,拍摄时的协调相对容易;而社会化的主题费时费力,制作难度也相对较大。•我们鼓励民间的纪录片人创作富于个性色彩的作品,但在题材的选择方面,更倡导对社会主流群体、主流文化的关注。•纪录片应该关注民生问题。民生不仅应该是新闻报道与纪录片直接关注的问题,也是纪录片思考的一个重要的逻辑起点和终点。社会的转型期的民生问题,如移民、土地、下岗、环境等问题,这是纪录片不可忽视的重要题材。(三)选题的新鲜性新鲜性,就是题材具有人们所不熟悉的,又普遍感兴趣的有别于事物常态的性质。题材的新鲜性与观众的收视兴趣密切相关:首先,从及时性上体现新鲜。如汶川地震、暴风雪。其次,从特殊中体现新鲜,包括特殊的人物、环境、事件等等。附:CCTV《见证》栏目选题申报表选题名称长度30’*集预计完成日期申报人姓名性别年龄所属单位职称/职务联系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E_mail一申报人简历、主要作品及发表媒体、获奖情况:二摄制组主创人员简介:三拍摄内容和主题阐述:四选题所涉及的新问题、新发现和新观点(系列片需分集列出):五选题现有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和影视资料:六选题的预拍摄地点和采访人物:(四)题材的人文性•题材的人文性是指题材的性质应该蕴涵人类普遍的生存价值和道德意义,应该引起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纪录片是人类的生存之镜:“纪录片提供的是一种关照,由关照对方而比照自身……是一面镜子,人类现实的生存之镜,从镜子中,我们理解人类自身的处境和状态。”•人是纪录片永恒的主题。如《最后的山神》、《北京故事》等节目,这些题材就具有普遍的人文价值和人生意义。人文性的核心是人,是人对社会的叛离与亲和。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在20世纪90年代的崛起,恰是缘于纪录片对普通人的生存状态、生活情感的人文关怀。•《幼儿园》的题记:“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是我们自己”。《英与白》片头字幕:“1200万年前熊猫就存在了,是属于那种独居的动物。300万年前产生了人类,那是人们是群居的。今天熊猫依然独居,而人们……”片名:舌尖上的中国英文片名:ABiteofChina导演:陈晓卿类型:纪录片七集《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频道推出的第一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从2011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共在国内拍摄60个地点方,涵盖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各个地域,它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变化着的中国。(五)题材的复杂性复杂性是指题材所提供的内容不能过于简单,要有一定的容量,它所涉及的材料要足以支撑所要表达的主题和相应的时间长度。纪录片题材的第一、曲折的人物经历。主人公经历的丰富曲折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共鸣。案例6:《三节草》1997——“人如三节草,不知那节好”1943年,出生于国民党中校军官家庭的成都16岁的汉族女中学生肖淑敏,嫁给泸沽湖摩梭人土司——32岁的喇宝成作压寨夫人,一个城市的女子从此就不得不默默的守候在泸沽湖旁。喇宝成拥有泸沽湖一带36个火头,48村百姓。为镇抚山民,当时的西康省主席刘文辉召喇宝成到雅安,授枪加勋。春风得意的喇宝成在办完公务之后,欲娶一位才貌双全的汉族女子为他打理山寨。见到肖淑明大为倾心,而肖淑明对身着黄呢军服的喇宝成也爱慕有加。于是喜结良缘,被传为佳话。婚后三天,肖淑明随喇宝成离开雅安,翻山越岭两个月来到泸沽湖。这一去就是54年。第二,较深刻的思想内容。题材的复杂性还体现在纪录片应该具有较丰富的思想内涵,而不是停留在简单的现象罗列上。案例7.1:《神鹿呀,我们的神鹿》北京+10:中国行动纪录”的口号即是:“民间影像、妇女心声、纪录行动、倡导平等。”案例1《请投我一票》•纪录片《请给我投票》(PleaseVoteforMe),记录了2006年中国武汉市常青第一小学二年级三班的一次班长民主选举——班长直选。这群戴着红领巾的、8岁的小学生,并不了解民主和投票等名词,对于班长的职位诠释仅为:“班长就有权力,让他站着、他就得站着,让他坐下、他就得坐下。”(六)社会变迁、社会转型与公民社会的成长案例2《秉爱》•“秉爱”是三峡库区一个普通农妇的名字,全名张秉爱,也是村里为数不多的“钉子户”。二十多年前,张秉爱由父母做主从高山上嫁到了相对富裕的江边,工分从几毛钱陡涨到几元钱。第一期移民的时候,张家被允许就地后靠,但6年过去,村里一直没有分给她建房的土地;现在,大坝就要截流,第二期移民也已搬迁完毕,一片废墟中,只有张家的小屋,还孤零零地执拗地矗立着。冯艳比“秉爱”小一岁,在日本京都大学经济学博士。1993年,在山形电影节上被小川绅介纪录片所吸引。1994年,她拿起摄影机去拍日本贫民窟。1995年进入三峡库区,1997年完成以此为题的第一部长片《长江之梦》。2002年,冯艳再次回到长江边上她拍摄过的村庄,那些人物和生活的变化深深触动了她,这一次她将拍摄的焦点聚集在张秉爱等四个女人身上。五年之后,冯艳将其中一个女人的故事剪辑成一部单片——《秉爱》,2007年10月10日,拍摄、制作了12年的纪录片《秉爱》,在山形电影节获得亚洲新浪潮小川绅介奖。二、自然与环境类纪录片题材的选择•自然与环境类的题材,主要指那些和人们的社会生活联系不那么紧密,以自然界和自然物为主要表现对象的题材。如山水风光、名胜古迹、动物世界、海洋奇观等等.•近几年来,自然及环境类纪录片频频在国际电影(视)节获大奖,并获得了较高的影院上座率,像2003年荣获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提名的《迁徙的鸟》,2005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帝企鹅日记》。在我国,生态文明传播意识的逐渐增强,环保报道力度加大。作为以人类与自然为报道主题的电视纪录片,也尽显传播优势和威力。2001年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和金鹰奖的评选中,人们不禁吓了一跳:动物群打败了人。大家不约而同把票投给动物们。的确,以往在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关注动物的实在太少了。《野马之死》中的准噶尔一号、《远去的老马》中的库卡、《孤岛护鸟人》中的濒临灭绝的琵鹭,《英与白》中的英英,还有《平衡》中的藏羚羊。四、选题的误区1、主题先行,急功近利2、一窝蜂的跟风现象3、背离真实的创作原则4、主观臆断,不尊重被拍摄对象
本文标题:电视纪录片的选题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363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