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T.S艾略特与《荒原》
1T·S·艾略特和《荒原》一、生平、创作和文艺思想艾略特于1888年9月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一个清教徒家庭。其祖父创办了华盛顿大学,父亲是成功的商人,母亲出身名门,爱好文学。其家庭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1906年入哈佛求学,攻读哲学和英法文学,受业于新人文主义者欧文·白碧德。1909年大学毕业入研究院继续研究哲学。1910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后曾在牛津读书,亦在法国和德国求过学。但时间不长,主要学习哲学。1914年艾略特去伦敦,并长期定居英国,1927年加入英国籍。因此原因,文学史上对他究竟算是英国人还是美国人说法不一。移居伦敦后,艾略特与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结识,一起从事诗歌创作活动。庞德给予艾略特很大帮助。艾略特对现实是敏感的,尤其是对文化和人的精神状态。他清醒的看出了一次大战前后欧洲遭遇的文明危机,这种危机不仅体现在现实生活里,而且反映在人的灵魂中。1915年发表的《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就是这样一种描述危机感的长诗。它以当代一个资产阶级中年男子在求爱途中错综复杂的心理,表现了当代西方人对现代文明、对人生所感到的幻灭和迷惘的心情。1922年,艾略特在《标准》季刊创刊号上发表了著名长诗《荒原》,轰动英美文坛。1922-1939年艾略特一直担任《标准》杂志主编。1939年后曾投身银行界。2艾略特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有不少消极因素,这与他的宗教观有很大关系。1927年入英国籍后继而入英国国教。他曾在一序言上写道:他是个“文学上的古典主义者,政治上的保皇党,宗教上的英国天主徒”。这种思想明显地流露在其创作中。在他后期的创作中,他的这些倾向表现的更为清楚。1943年出版的长诗《四个四重奏》是其后期创作的最重要的作品,以宗教为题材,宣扬“原罪论”,要人们忍辱负重,受苦受难,才能在赎罪的净火中获得拯救。自三十年代后期,艾略特的创作转向戏剧,但内容则主要是宗教剧。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大教堂凶杀案》、《一家团圆》、《鸡尾酒会》。1948年,由于“对当代诗歌作出的卓越贡献和所起的先锋作用”,艾略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和英王“劳绩勋章”。1955年获歌德奖。1965年去世,葬于西敏斯特教堂的“诗人之角”。艾略特的文艺观:其文艺观主要集中在他早期的论文中,著名的有:《传统与个人才能》和《批评的功能》。1、提出了自古以来一切诗人都是有机的整体的概念。2、诗的“非个人”理论。针对浪漫派诗人把诗当作自我感情表现的个性化倾向,艾略特提出,在诗的创作中,“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又说,“艺术的感情是非个人化的”。并由此主张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应把兴趣从诗人身上转到诗本身上去。3、“客观对应物”技巧。二、《荒原》评析:是献给庞德的,共分5部分。第一部分“死者的葬仪”可分5节。(1)败落贵族玛丽对往昔浪漫史的回忆:“四月是残酷的月份,不毛之地长出了香花来”暗示了上流社会生活的空虚和西方文明的衰落。(2)借《圣经》中的典故,描写荒原景象:什么树枝牢牢抓着大地,什么树枝从这片乱石的垃圾中长出的人子呵,你说不出,也猜不到,因为你只知道3一堆破碎的意象,那儿阳光灼热,枯树没有阴凉,蟋蟀的叫声也不让人宽心,干石间没有流水的声音。只是在这块红岩下有影子,……我要让您在一把尘土中看到恐惧。(3)描写纯洁爱情的小诗。写了一次失败的爱情经历:“我不死,也不活,什么都不知道,”“空虚而荒凉是那大海。”(4)写核斯脱里斯夫的困惑。她是能用纸牌算命的预言家,著名的千里眼,但她占卜的结果是“找不到那被绞死的人,害怕水里的死亡。”指出“这年头人得小心啊”。(5)写“并无实体的”伦敦城。“在冬日拂晓的黄雾下,一群人流过伦敦城,那么多人,我没想到死亡毁了那么多人,……每个人的目光都固定在自己脚前。”这里展示了当今西方世界的荒芜全貌:人们鼠目寸光,虽死犹生,他们的生存并无实际意义。诗中的我追问“去年你在花园里种下的尸体抽芽了吗?”一事,暗示了寻求拯救的努力。第二部分“对弈”可分两节:(1)写上流社会里一对夫妇的生活场景:两人死缠硬磨、无法沟通。“我今晚的情绪很坏,是的,很坏,别离开我。同我说话。你为何不说话?说呀。你在想什么?想什么?什么?我不知道你在想什么。想呀。”“现在我该做什么?我该做什么?我就这样冲出去,冲到街上去,将头发这样放下来。明天我做什么?我今后究竟该做什么?”他们不知所措,精神空虚、生活无聊。(2)写了伦敦下等酒吧里一对女子的对话:其中一个叫丽儿的背叛在军队服役的未婚夫,与人通奸,已打胎5次,荒唐的生活已使她未老先衰,现正为如何向丈夫隐瞒私情而苦恼。这段场景发生在酒馆打烊的时间,隐隐表现出这是死亡前的最后时刻。第三部分“火诫”。(1)在泰晤士一片狼籍的背景中,“我”作为渔王的形象出现,暗示对拯救的追求。(2)先写顾客与妓女的两性关系,再写一个女打字员和一公司职员的淫乱过程。此处以古希腊神话中两性人帖瑞西士的视角来写。(3)以泰晤士女儿为失去黄金宝藏的哀悼之歌,写出了对昔日豪华、圣洁的回忆,暗示了今日。(4)最后以东方圣哲谴责“情欲之火”的短句结束。诗人指出,只有通过宗教,才能点化荒原上执迷不悟的人生;只有弃绝一切尘世的欲念,才能过4一种有意义的圣洁的生活。第四部分“水里的死亡”,仅10行。昔日腓尼基水手由于纵欲而葬身大海。叙述者用悲哀的语调告诫他的同胞:“想想弗莱伯斯,他曾经同你们一样英俊和高大”。暗指现代人因纵情作乐,已离死亡不远,含蓄地进行规劝。第五部分“雷霆的话”。先描绘荒原景象:(1)引《圣经》典故,耶稣死后,只有山,没有水,只有雷,没有雨,“死了的山满山都是龋齿吐不出一滴水”。(2)东欧和俄国革命后,倒悬的城堡里钟声在空的水池、干的井里歌唱;(3)寻找圣杯的武士走后,空的教堂仅仅是风的家。荒原上没有水,人们在恐怖和绝望中仰望头顶的乌黑浓云,等着雨来。叙述者又一次以渔王的形象出现:我坐在海滩上钓鱼,背对着一片荒芜的土地。最后雷霆说了话:施舍、同情、克制。诗人对宗教寄予了全部的希望,规劝人们要施舍、同情、克制。这是解救荒原的最后希望。在《荒原》中,诗人着意渲染了“荒原”景象的衰败、凄凉:没有水,树木干枯,大地龟裂。“荒原”上的人没有信仰、没有希望、放纵肉欲、醉生梦死、犹如行尸走肉。诗作高度概括了一战之后的西方社会生活,表现了西方文明的危机和信仰的危机,认为只有皈依宗教,才能获得生命之水,获得新生。因此,诗作的主题是拯救荒原,以便使道德、精神和文明在荒芜的社会中复活更生。在《荒原》中,艾略特采用“我”作为全诗的叙述者和各个章节之间的重要媒介,以“我”的意识为中心,对战后西方社会的现实加以描述,而且还充分利用诗中其他人物的声音来从各个侧面来展示现代荒原的本质。诗中的“我”时而向读者直接陈述,时而陷入沉思或回忆之中,时而却失去了踪影,让其它人物代劳片刻。然而,“我”的中心意识几乎是贯穿了诗歌的全部过程,起了极为重要的透视作用。另一个重要人物是希腊神话中的帖瑞西士,他的观感与“我”的意识经常交织成一片。《荒原》是一首典型的现代主义诗作。它独树一帜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其现代题材的表面结构下,隐含着一个对应的神话结构,它使作品突破具体内容,获得广泛的象征意义。《荒原》的创作曾受到英国文化人类学家弗雷泽的《金枝》和韦斯顿小姐《从仪式到传奇》两书的启发。诗人从两书中汲取了“死而复生”和“寻找圣杯”两个神话原型,这二者构成了诗歌各章的意象群的象征主义和作品主题的基础。据《从仪式到神话》和《金枝》两书讲:传说中有一片干旱的土地被一个失去生殖能力的老渔王所统治着。这片土地的命运是与它主人的命运相联系的。除非渔王的病治愈,否则这片土地便只有受诅咒:牲畜不能繁殖,庄稼不能生长,永远只能是一片荒凉的所在。只有当一个骑士佩带利5剑到凶险的教堂寻找到圣杯,并在那里对显示给他的各种东西询问意义的时候,这种诅咒才能消失,荒原才能重获生机。在《荒原》中,诗人在处理现代的人和事件时,不断在其中插入相应的神话内容,使二者在意义的比附中相互阐释,使作品把纷繁的意象纳入一个章法井然的框架。诗作揭示现代生活的腐败、探索人类出路的主题始终与“寻找圣杯”和“死而复生”的神话传说紧密结合,引出一组组意象,构成一幅幅图景,形成一个个“客观对应物”,为人们理解诗人的意图提供了一条曲折的线索。2、大量典故和各种语言的运用。诗中广泛运用了西方文学和《圣经》文学中的典故、传说,涉及东西方56部作品,35个作家,6种语言。3、《荒原》体现了诗人“非个人化”的创作主张,即诗人不直接在作品中直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遵循“思想感性化”原则,寻找“客观对应物”。艾略特重视形象的作用,主张用质感的活生生的形象表现、暗示思想。暮色黯蓝,当眼睛和脊背一起从写字桌上抬起,当人肉发动机等待着,就像一辆出租汽车微微颤动地等待着时。……诗人并没有对现代文明对人的异化做直截了当的批判,但读者自会得出上述结论。全诗始终保持这种客观、冷静的风格。诗人的态度一直隐匿在“客观对应物”里。4、加注。6艾略特《荒原》中的“自我情结”与“非我”之路美国著名诗人T.S.艾略特在批评文章《传统与个人的才能》、《批评的功能》中曾提出过这样一种观点,即作家的创作活动绝大部分属于批评性质的劳动,艺术家虽然可以在自己经验的范围内进行操作,但是真正的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则必须与自身的经验保持一定的距离。艺术生产能够把一大群经验集中起来,而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家的心灵仅仅起到一种催化的作用,虽然通过集中能够产生新的东西,但是艺术家的头脑却并没有因此而受到任何影响,它保持着中性,没有变化。所以“诗歌不是感情的宣泄,而是对感情的摆脱,诗歌不是个性的表现,而是对个性的摆脱。”[1](p21)总之,艺术是非个人化的。两篇文章,一篇写于1917年,另一篇写于1923年,而其诗歌名篇《荒原》的写作也正处于这一时期,所以,学术界一般认为,《荒原》正是这种文学观念的贯彻、实践。艾略特是美国新批评派的创始人之一。新批评派主张文本内批评,反对将作家的生平遭际纳入到文学研究的范围中来,再加上艾略特本人的文学观点,所以,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荒原》的研究,大都集中于诗篇本身的分析、阐释,而较少联系作者的创作过程、创作心态。1971年,艾略特夫人ValerieFletcher女士将《荒原》原稿连同有关的书信影印发表,学术界越来越多的人才开始认识到《荒原》并不是“非个人”的,而恰恰是“个人”的。至此,艾略特的生平遭遇连同他创作时的精神状态才开始引起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现代心理学证明,创作者的心理状态、思想观念与文学作品的主旨倾向乃至文本的结构状况不可能不发生关系。作者在创作中虽然企图摆脱自己的情绪控制及精神状态的遮蔽,以便能够以一种局外人超然的状态来处理材料、控制创作流程,但事实上,该种企图只是一种不科学的想法,并不符合创作实际。文学作品源自作者的心灵,它也只能是作者心灵的反映。那么,《荒原》的实际情况也是这样。其实,在这一点上,就连艾略特本人也有供认,在一次谈及《荒原》时,他本人就曾明确表示:《荒原》“是个人对生活所发的一通毫无意义的牢骚话”,是“一阵有节奏的怨声”。[2](p1)有人据此认为,艾略特在批评与创作实践上存在脱节、错位现象,有的甚至怀疑艾略特的人格问题,并常常联系该诗的第76行“你!虚伪的读者!——我的同类!我的兄弟!”来加以讨论。[3](p118)艾略特的文学观念与创作实践存在差距,这是事实,但是据此怀疑艾略特对于自己理论信仰的忠诚,这也有失妥当。作家进行创作,意识与无意识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已被现代创作心理学所证明,艾略特创作《荒原》的情况也应该是这样。个人化是无意识的,而非个人化则是有意识的。个人化决定了诗歌的7基本思想、情感走向,而非个人化则成就了诗歌的材料处理方式以及语言的运用、结构的创造。那么,无意识性的“个人化”决定了诗歌文本怎样的思想、情感走向?而这种思想、情感走向在诗歌文本中又有着怎样的具体体现?有意识的“非个人化”又包括什么样的具体内容?这种“非个人化”在何种程度上决定了诗歌文本的形式及诗歌文本的思想、情感
本文标题:T.S艾略特与《荒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388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