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十章个性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知—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意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一、什么是个性个性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行为的特有模式,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个性是心理品质个体所独有的个性结构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个性特点个别性和共同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生物制约性和社会制约性二、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也是个性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一)需要是由于有机体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所引起的对一定事物的渴求。生理需要社会需要精神需要物质需要合理需要不合理需要需要的社会制约性需要层次理论代表人物:马斯洛(Abraham.h.maslow)(1908—1970)主要观点将人的需要分为从低到高的五个层次几种需要呈金字塔形排列,需要的层次越低,需要的力量越强,对人的影响越大只有在低一级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后,才会产生高一级的需要。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其优势地位将不再保持下去,高层次的需要会取代它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有的需要一经满足,便不能成为激发人们行为的起因,于是被其他需要取而代之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要不是每个人都能满足的,越是靠近顶部的成长型需要,满足的百分比越少在人类进化与个体成长过程中,先有低级需要的产生,高级需要产生较晚在同一个人身上,这几种需要可能同时存在,但由于其心理发展程度不同,占主导地位的需要也就不同,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马斯洛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在不发达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而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在同一国家不同时期,人们的需要层次会随着生产水平的变化而变化。•评价:•马斯洛从人的需要出发探索人的激励和研究人的行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马斯洛指出了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这一趋势基本上符合需要发展规律。因此,需要层次理论对企业管理者如何有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有启发作用。•阐明了已满足的需要不再起促进作用;提醒人们要估计到职工的需要会随着一般经济情况的变化而变化•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按照严格的层次,由低级向高级逐步上升的;但是需要并不是严格地按照由低到高逐级发展的,会产生越级现象。马斯洛认为人的五种需要只存在由低到高的上升情况,不存在由高级的需要后退到低级需要的问题;但是人的需要可以是由低到高向上发展的,也存在一旦遇到挫折就是下降情况。(二)动机•动机的涵义–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个体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不平衡→需要→动机–是不是所有的需要都可以转化为动机呢?–动机的产生以及强度除了与需要有关以外,还与什么有关呢?•诱因:指的是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与满足个体需要相关的外界环境和刺激。正诱因:能够满足个体需要强化行为动机的刺激物。负诱因:不能满足个体需要减少行为动机的刺激物。诱因的效价•诱因、需要与动机的关系:①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是动机产生的内部原因。诱因是动机产生的外部条件。②需要推动个体朝向一定诱因,使个体活动具有了目的性和方向性。③动机的强度取决于需要意识的强烈程度以及诱因的吸引力•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动机与行为–同一行为可有不同动机;同一动机产生不同行为。–同一种行为可以有多种动机支配(主导动机、辅助动机)。–良好动机不一定良好结果。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主要观点:–①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是一种倒U形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②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它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变化。较容易的任务中,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怎样激发与培养学习动机?动机理论•詹姆斯:–人的行为依赖于本能的指引,人有生物本能和社会本能。如“爱、同情”。本能理论—詹姆斯、麦独孤•观点:–①人的大部分行为是由本能控制的。本能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由遗传固定下来,一种不学而能的行为模式,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③麦独孤: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的;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本能具有能量、行为和目标指向三个成分;个人和民族的性格与意志也是由本能逐渐发展形成的。人有18种本能。赫尔驱力减弱理论•观点–①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②驱力是一种动机结构,它供给机体的力量或能量使需要得到满足,进而减少驱力。学习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满足需要,降低内驱力,使有机体与环境保持平衡。–③赫尔认为人类的行为主要是由习惯支配的,而不是由生物驱力支配的,强调学习和经验在驱力形成中的作用,提出了习惯强度的概念。–④习惯强度又称习惯反应的力量,它的形成不仅受刺激和反应之间在时间上接近的影响,还受强化的强度(次数、质量)和强化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所制约。强化次数愈多、质量越高,习惯强度上升越快;强化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与习惯强度呈负相关,强化延迟时间越长,效果越弱。–⑤赫尔又提出了诱因的概念。提出了“P=D×H×K”的公式。认为个体行为的潜能取决于驱力和习惯强度以及诱因的影响。•唤醒理论•观点:•中等强度的刺激能引起最佳唤醒水平。•每每一个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的最佳唤醒水平。•刺激重复出现会导致唤醒水平降低。•个体经验对于刺激偏好的影响。(耶克斯——多得森定律)动机的认知理论•动机的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体验到成功或失败时,会寻找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海德:人的行为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维纳:增加稳定性维度和可控性维度。–认为对行为结果的归因主要归结于四个方面: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这四种因素又可以按照内外因、稳定性和可控性进一步分类。稳定性内在的外在的稳定能力工作难度不稳定努力运气•班杜拉自我效能论•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估。–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期待是决定行为的的先行因素。–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两种。前者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后者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即自我效能感。–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包括:一是个体成败经验;二是替代性经验;三是教育、环境影响;四是自信心。•自我效能感的作用:•①影响着个体行为的选择。不仅影响行动目标的制定,还影响着行动方式。•②影响面对困难时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③影响情绪状态•成就目标理论–目标是影响行为的环境因素之一,它是个体要努力达到的、具体的成绩标准和结果。人给自己设定的目标都是觉得自己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评价成功的标准–德韦克认为,不同个体对自己的成就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为掌握目标,有些人为作业目标。•本章要点:•需要、动机、诱因•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耶克斯—多得森定律•动机理论
本文标题:个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419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