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 四、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解读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视角
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解读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视角主讲童小彪一、中国近代化的内涵中国近代化,亦称中国早期现代化或现代化,是指近代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进程,这是史学界较为普遍的看法。但是,怎样来表述中国的近代化,近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中国近代化与英法等国近代化相比较有何特点,对于“近代化”、“现代化”概念与内涵究竟应该如何把握,这些问题在学界存有不同的观点。手工作坊•现代工厂•近代化包括四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指在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上落后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二、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即现代化就是指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三、是在政治方面,由封建专制向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变化;四、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二、中国近代化的类型•“早发内生型现代化”——英法等国率先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并通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变革而逐步实现的现代化。•“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把受到西方列强侵略,开始以西方资本主义为榜样而进行现代化探索的国家的现代化称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后发外生型现代化”传播方式的两种情形:一是主动型——积极主动地以和平方式移植现代化的因子而实行现代化,日本是典型;二是被动型——从被动抵御西方国家的暴力和征服开始,继而不得不主动师法西方,学习坚船利炮乃至经济、政治、文化,从而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将自己融合到世界现代化的大潮之中,中国就是这种类型。三、争取民族独立与近代化•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要反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以争取民族独立。同时,中国近代社会也要顺应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走向近代化。问题是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而使中国向半殖民地化演化的过程中,中国的近代化是否也带有半殖民地化的色彩,中国人民要争取民族独立和谋求近代化有没有一个先后顺序,围绕着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学界意见分歧较大。•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世界资本主义近代化潮流的冲击,激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中国社会内部因素的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要求。这是外部因素激发起来的中国社会内部的资本主义近代化的主动因素。这种主动因素同中国社会内部的资本主义萌芽的近代化的自发因素汇合起来,就逐渐成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主流。中国近代史的主题就是资本主义近代化以及围绕近代化所展开的一系列斗争。中国社会内在的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趋向以及由这种趋向而形成的近代化的进步潮流,是要维护国家独立,抗拒殖民地半殖民地化的。中国要近代化,但不要殖民地化;而外国列强则要使中国殖民地化,而不容许中国独立的近代化。这就是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矛盾的核心内容。•就争取民族独立和谋求近代化而言,前者是要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后者是要寻找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途径;前者面对的是西方列强要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后者面对的是怎样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通过近代化的过程转变成一个富强进步的中国。因此,近代中国的历史现状要求中国人民既要完成争取民族独立以阻止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也要迎合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向在中国实施近代化的方案。争取民族独立和谋求近代化是相辅相成的。•近代化的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只会有助于民族独立,也就是说不可能设想依靠传统的刀矛弓箭能打败近代化的西方列强,也不可能设想没有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会有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登上政治舞台。•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也含有争取民族独立的成分,不实现民族的独立不可能真正实现近代化,但不能说在没有完成国家独立的重任之前,中国不可以有近代化。四、中国近代化的演进•在有关中国近代文化的演进层次方面,史学界流行着一种说法,即器物—制度—心理的三段式演化形式。这一说法是否也适用于对中国近代化的演进层次的论述,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器物—制度—心理模式:认为中国近代化过程的三个层次为技术—思想—制度。他根据文化传播学的理论,强调文化传播呈现多方向、多层次的特点,遵循着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轨迹,指出中国近代经历了从技术层次到思想层次,进而又推进到政治层次的发展过程。他认为,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国人的着眼点只是西方的先进科技,仅仅在文化系统的技术层次上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持欢迎态度;甲午战争后,人们开始痛切地感到仅有西方科学技术、坚船利炮并不能救中国,开始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从而使中国近代化的行程由技术层次推到了思想层次;同时精神的力量会转化成物质的力量,从早期改良派、维新派到革命派,参与政治的积极性不断高涨,先后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两种不同形式实现出来,标志着中国的近代化行程已从思想层次推进到政治层次了。•系统工程说:章开沅指出,把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于近代化的认识过程区分为三个层次或三个阶段,即器物、制度、心性。这作为总体的大略勾画未尝不可,但如考察个别人物的思想与实践,则很难作如此简单明快的分割。物质、制度、心性三种文明层次的勾画,在不同历史阶段虽然各有所侧重,但由于三者之间固有的密切联系,因此必然有互相交叉、重合、渗透之处。这说明社会变革或近代化乃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近代观念的转换——近代企业的创办——近代民主制度的汲纳: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脉络是沿着这三个层面向纵深延伸的。近代观念的转换主要指从传统闭关锁国心态向近代开放意识的递转,从对西方近代文明的排斥到主动加以吸收的心路变化。林则徐、魏源率先突破了闭关社会心态的制约,以开新为特点的中国近代化思路由此发端。洋务运动的特点是观念的转换与近代企业的创办融为一体,在中国近代化的起步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近代化经过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不仅使近代观念转换、近代企业创办都有了长足的进展,而且对近代民主制度的探索和汲纳使近代化的层次大为提高。五、中国近代化过程的评价•从近代化的视角评价近代人物和事件,推动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在这个方面的研究中,引起学者们重视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怎样把握好评价的“度”的问题,亦即评价标准问题。•许多学者既不同意以往那种只肯定革命运动而贬低或否定改革运动的说法,也反对近几年出现的那种认为改革要比革命好得多,甚至主张告别或背离革命的主张,强调无论是改革还是革命,都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金冲及指出,中国的近代化走过的是一条格外艰难的道路。两千多年来,中国一直处在以农业文明为特征的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状态中。在这样一个古老而又人口众多的国家里,近代化的中心目标就是要把以小农社会为主体的落后国家转变成现代的进步的文明国家。这是中国人在一百多年前根本没有想到过的全新课题。中国近代的进步政治运动,不管是温和的改革,或是暴力的革命,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太平天国与中国近代化•一种观点认为太平天国为中国近代化迈出了可贵的一步:以军事工业作为近代化的起点,是从太平天国开始的。其军事近代化的途径有购买、缴获、租买、制造西洋枪炮四种方式。太平天国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促进统治集团内部的调整和更替,为洋务派的出台扫清了道路。太平天国还在思想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气息的近代化意识,尤其是《资政新篇》所勾勒的中国近代化蓝图,具有开拓性的划时代意义。•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本身并没有促进中国的近代化。从太平天国起义的主力、领导阶级、政策等方面来看,这种封建化的政权同近代化根本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太平天国颁布的《资政新篇》看上去是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文件,但它同太平天国运动本身却没有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它只是洪仁玕个人偶然经历的产物。可以说在太平天国运动里面并不具备实施近代化的条件,这个运动本身对中国的近代化并不一定有利。图为南京天王府建筑上的雕塑甲午战争与中国近代化•茅家琦、虞晓波指出,鸦片战争失败以后至甲午战争以前,中国近代化的脚步极慢。甲午战争可视为洋务运动“富国强兵”政策的全面考验。甲午战争的失败,促成了前所未有的民族群体的觉醒。甲午战后在政治上掀起维新变革思潮的同时,经济上也出现了以设厂自救、振兴实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爱国热潮,大大加快了近代化的步伐。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戊戌维新运动奠定经济基础商办厂矿(家)总资本(万元)平均每家资本(万元)官办或官商合办厂矿(家)总资本(万元)平均资本额(万元)1872——1894544808.8919162085.21895——190068164224843954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化•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这是史学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用近代化史观来看待戊戌变法比用革命史观更为实际一些。李喜所指出,用近代化史观去考察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进程,不仅包纳了百年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而且涵盖了像戊戌变法这样的改革运动和其他众多的社会变迁,这就比革命史观广泛得多,也较接近历史的真实。统治集团内部分裂为帝党和后党,为变法运动的展开提供可能1889年,光绪皇帝亲政,慈禧太后不得不退居幕后,但事实上仍掌握着政权。光绪皇帝不愿意继续当傀儡,掌握政权的心情日趋迫切,帝后之间的矛盾必然爆发。“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台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戊戌维新思潮的内容(1)宣传救亡图存的爱国思想。(2)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学术文化。严复翻译了《天演论》,系统介绍了西方进化论思想,从而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武器。3)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宣传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提出学习西方议会制度以“兴民权”,并使自己能参与政治。(4)提出以“富国养民”为宗旨的经济纲领,也就是要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特别是发展大机器工业。(5)宣传变法,从理论上指导变法运动。政治方面主要是裁撤闲散机构、广开言路和招揽人才。经济方面主要是发布了一系列振兴农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措施。文教方面主要是废除八股文和兴办新式教育。军事方面主要是裁汰旧军、编练新军。狱中题壁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思想文化影响:维新思潮出于政治改革、救亡图存的需要,对封建旧文化、旧思想进行了抨击和批判,大力提倡新学,传播新学,以新的思想内容,新的形式风格,推动了的更新。思想文化影响在历史学方面,梁启超开始对传统史学提出挑战,抨击了中国两千年来有“君史”而无“民史”的史学传统,这种史学思想成为他后来提倡的“史学革命”的先声。在文学艺术方面,黄遵宪首先提出“我手写我口”的诗歌创作原则,以图冲破传统旧体诗词形式的束缚,梁启超、谭嗣同、夏曾佑等进而明确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而康有为、梁启超等开创的通俗、流畅的政论文“新文体”,更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界和文风的改造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教育方面,兴学校、废科举的新政,推动了教育改革,中国开始出现了最早的近代大学和新式中学、小学。在新闻出版方面,涌现了一大批传播新思想的近代报刊,开设了许多出版新思想、新学说书刊的书局,如维新派在上海办的大同书局,著名的商务印书馆也于1897年创建。社会风气和社会习俗方面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如戒缠足、禁鸦片、讲文明、重效率、重卫生、剪发辫、易服装、反跪拜、重女权等,都是除旧习、立新风的社会变革。清末新政与中国近代化•清末新政是清朝最后10年社会全面危机时的适应时势之举。综观中国近代史,不难发现如此全面深刻的改革是罕见的,从发展学角度来审视,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也是中国近(现)代化进程的分水岭,它以并非自愿的自我毁灭为代价,较为全面地开启了近(现)代化的闸门,为辛亥革命后走上正式起跑线奠定了基础。作为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清末新政也表明了现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六、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早期阶段。它有不同于西方近代化的三个特点:第一,在中国,直到19世纪60年代,中国社会还没有出现资产阶级,实现近代化的任务落到了地主阶级开明派即洋务派身上。第二,发展工业的先后顺序不同,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是先从军事工业开始,然后扩展到民用企业;先从重工业开始,然后扩展到轻工业。第三,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民办”方式发展工业不同,洋务派通过“官办”、“官督商办”的方式创办近代工业。•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真正
本文标题:四、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解读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视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463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