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资料特供】阿根廷电影简史1896年电影传入阿根廷。1897年出现了第一部短片《阿根廷的旗帜》,系法国人E.皮伊所摄。1900年第一家影院落成。1908年,意大利侨民M.加洛拍摄了故事片《枪决多雷戈》,阿根廷电影由此诞生。1915年描写雇工同庄园主斗争的故事片《加乌乔人的尊严》(导演H.凯罗)获得成功。H.基罗加与G.贝诺伊特拍摄的表现城市工人暴动的影片《没有衣服的胡安》(1919),是第一部反映社会问题的影片。20年代,好莱坞电影占据了阿根廷电影市场,在一时期,J.A.费雷拉为阿根廷电影做出了贡献。他的作品多表现城市平民生活,富有人情味。《死亡的探戈》(1917)、《当布宜诺斯艾利斯沉睡的时候》(1922)、《对不起,老太太》(1927)、《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洋娃娃》(1931)等。1933年,阿根廷最大的电影企业索诺影片公司成立,拍摄了第一部有声片《探戈》(导演L.M.巴尔特)。30~40年代,阿根廷的电影产量逐渐增加,样式也较多,有情节剧、喜剧社会正剧、历史片等;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电影样式探戈影片打开了国际市场,在拉丁美洲颇受欢迎。注重形式美的L.萨斯拉夫斯基拍摄了《发生在三点钟的罪行》(1937)、《一个爱情的诞生》(1938)、《鬼妇》(1945)等。剧作家出身的导演L.托雷斯·里奥斯的作品一般不触及政治,而是描写平民的日常生活,如喜剧片《鸽子大院》(1936)、家庭伦理片《归巢》(1938)、描写人们热爱足球运动的优秀影片《布球》(1943)等。M.索菲西是一位杰出的导演,以拍摄揭露性影片闻名,如《北风》(1937)、《111公里》(1938)、《老医生》(1939)、《无名英雄》(1940)、《灰色平民区》(1954)等,他在阿根廷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L.德马雷擅长历史题材,《加乌乔之战》(1942)、《潘帕斯莽原》(1946)是他的优秀作品。M.罗梅罗是位多产的喜剧片导演,其作品娱乐性强,如《船上的孩子们》(1936)、《从前不打发蜡的小伙子们》(1937)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阿根廷电影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开始下降,原因之一是阿根廷政府亲纳粹的政治态度招致美国的经济报复,停止供应胶片;此外,阿根廷电影在经营管理上也存在严重问题。1946~1955年的庇隆政府执政期间,虽然制定了一些保护电影事业的措施,但是对意识形态严格控制,一些电影工作者因无创作自由告退影坛,或移居国外。虽然国家提供拍片经费,但结果是产量多、优秀者少。当时最著名的影片是H.德尔卡里尔根据A.巴雷拉的小说改编的《血的河流》(1952),描写了20世纪初上巴拉那河种植工的悲惨生活。50年代中期,由于政治形势有所变化,电影审查比较宽松,庇隆时代流亡国外的电影工作者返回祖国,电影又呈现一时的繁荣。全国出现许多电影俱乐部,成立了短片导演协会和实验电影协会,电影学院与圣菲纪录电影学校也都于1956年建立起来。此时期重要影片有德马雷的尖锐反映现实的影片《寂静之后》(1956)、《大墙后面》(1957)、《沙福拉》(1959),H.德尔卡里尔表现贫农生活的《白土》(1959)、《这是我的土地》(1961)等。圣菲纪录电影学校附属于国立里托拉尔大学,聘请F.比利为校长。学校宗旨是创建阿根廷现实主义电影,真实反映人民生活。在比里的培养与指导下,成长起一批年轻人,他们不仅拍了具有社会学研究价值的纪录被压迫阶层人民生活的纪录影片,如《请扔下一个十分硬币》(1958)等,而且还拍摄了这类故事片如F.比利的《被大水淹没的人们》(1962)、S.菲尔德曼的《大生意》(1959)等,被称为“阿根廷新电影”。在法国新浪潮的影响下,他们中的一些人追求影片艺术结构的完美,表现在人吃人的资本主义社会里人的孤独心理和“迷惘的一代”等等。这方面的影片有J.M.苏亚雷斯的《破裂》(1960)、R.库恩的《年轻的老人》(1961)、L.穆鲁亚的《阿利加斯·加德利托》(1961)、D.J.科恩的《安娜的三个故事》(1961)、M.安廷的《奇数》(1961)等。到60年代中期,“阿根廷新电影”便衰落了。F.阿亚拉是这一时期成名的重要导演,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涉及当代政治问题的《领袖》(1958)和《竞选人》(1959),其他还有《被俘虏的葆拉》(1963)、《幻想的日子》(1979)、《纸醉金迷》(1984)、《恶梦的过客》(1984)等。L.托雷·尼尔松是最有国际声誉的阿根廷导演,他的作品富于理性,有深度。《天使之家》(1957)《最后一幕》(1959)、《1900年的一个美男子》(1960)和《圈套里的手》(1961)等影片,批评了政治寡头和贵族阶层的某些观念。他的作品还有《马丁·菲耶罗》(1968)、《自由的石头》(1976)等,他的影片一再遇到审查的麻烦。在国家频繁政变之中,于60年代末期出现了“第三种电影”。1968年,在阿根廷出现若干地下电影小组。其一由5名导演(R.贝切尔、N.帕特诺斯特洛、H.H.斯塔格那罗、A.菲舍尔曼和R.德拉托雷)组成,名为“五人小组”,他们主要是创作与现实毫不相干的实验电影。另一小组名“解放电影小组”。该小组认为电影的使命在于参加人民的解放战斗,它的主要代表人物F.E.索拉纳斯和O.赫蒂诺,于1966~1968年间在地下完成的巨型纪录片《燃火的时刻》是这个小组的纲领性作品,它揭露了阿根廷和整个拉丁美洲的政治形势。此外,还有些电影工作者匿名拍摄一些地下影片,如《阿根廷解放之路》等。“第三种电影”有一个地下发行放映网。70年代初,一些导演开始拍摄“政治电影”,如R.格莱塞尔拍出《墨西哥:冻结的革命》(1970),H.德龙拍出《屠杀行动》(1972)。70年代中期,在庇隆夫人执政期间,一些导演利用有利时机,拍摄了少量揭露性的有一定社会意义的故事片,如H.奥利韦拉的《动乱的巴塔戈尼亚》(1973)、R.乌里切尔的《克布拉乔》(1973)等。1976年3月的军人政变后,一些进步导演又流亡国外,银幕上又充满了商业影片。由于大多收不回成本,1982年仅生产影片17部,加之对放映外国电影限制颇多,所以44%的影院倒闭了。这时期最活跃的导演是A.阿里斯达伦,他是专门拍摄黑色影片和动作片的。他的《复仇的时刻》(1981)和《受害者最后的时日》(1982)在国内很受欢迎,在国际上也屡次获奖。擅长拍妇女问题题材的女导演M.L.本贝格拍摄的《瞬间》(1981)和《谁的太太也不是的女人》(1982),在国内外都取得成功。1983年10月R.阿方辛当选总统后,宣布取消审查,成立国家电影局,任命M.安廷为局长,电影事业逐渐复苏,一批质量优秀、内容深刻的影片既赢得了国内观众,也获得了国际声誉,如《不再有痛苦,也不会忘却》(1984,H.奥利韦拉导演)、《参议院谋杀案》(1984,J.J.胡西德导演)、《醒悟》(1984,A.多利亚导演)等。M.L.本贝格的《卡米拉》(1984)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还有相当一部分影片表现出一种对历史的反思,其中以L.普恩索的《官方说法》(1985)最有名,该片触及了阿根廷社会最敏感的“失踪者”问题,获1986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根据1983年4月颁发的电影法草案,国家电影局从全国电影票房收入中提取10%,对影片实行补贴。---------------------------“阿根廷新电影”近年成为全球的新焦点每年十月中旬举行的“挪威奥斯陆南方电影节”被公认为是欧洲仅次于戛纳电影节的电影交易盛会。在电影节上,最受瞩目的影片,是阿根廷导演胡安·何塞·坎帕内拉的新作《关于鲁纳的温情记忆》,它不仅获得了观众最受欢迎的影片,而且也赢得了片商的一致赞赏。该片是导演“中产阶级家庭生活”三部曲的完结篇,上一部影片《新娘的儿子》曾经获得过200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提名,还获得了2002年阿根廷电影评论家协会的8项大奖,并在哈瓦那电影节、蒙特卡洛电影节上得到过多个大奖。无独有偶,在今年四月的香港国际电影节上,也举办了被称为“近年来成为全球新焦点”的《阿根廷新电影》单元,介绍了在世界影坛上引起轰动的七部阿根廷影片。比起“墨西哥新电影”的青春张狂,“秘鲁和智利新电影”的传统题材,“巴西新电影”的写实风格,“阿根廷新电影”将“神秘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与“严酷的新世纪真实”完美融合,而它所涌现的电影人才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三五成群,他们的声名远扬欧美,他们的作品得到了来自世界的喝彩。柏林电影节连中三元阿根廷电影引人注目在经历了世界金融风暴和不断更替领导人的社会动乱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阿根廷经济,一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然而,就在这种时候,布宜诺斯艾利斯毅然创立了自己的电影学院,培养了一大批新生代的电影人才,台前、幕后、影评人一应俱全,而他们的高亢创作精神及敬业态度更是值得钦佩。这批电影新人,不缺智慧和激情,缺的是资金,他们往往以难以想象的低成本,或最为便捷的数码摄影机,甚至用向学校借来的器材完成拍摄。他们互相扶持的“阿根廷新电影”的开山之作《世界尽头》,非但依靠导演里桑度·艾朗素的才华横溢,也仰仗了他的亲密战友查比罗和赫特曼自掏腰包为影片购买胶片。在今年的柏林电影节上,获得终身成就奖的是阿根廷资深导演费尔南多·索拉纳斯,他拍摄的奇幻电影代表作《旅行》至今还在启发很多后辈导演的想象力。而获得最佳男主角的则是阿根廷电影的新秀丹尼尔·亨德勒,他在《失落的拥抱》里把一个失去父亲、和卖内衣母亲在商场里过日子的年轻人演绎得非常生动,得到了观众和评委的一致认可。该片还获得了评审团大奖,这让毕业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电影学院的新锐导演丹尼尔·布尔曼成为“阿根廷新电影”的希望之星。在一个国际电影节上,一国电影连中三元,新老几代影人同时受到嘉奖,对于如今的“阿根廷新电影”来说并非奇迹,而是多年播种耕耘后的理想收获。如果说领导“阿根廷新电影”的导演群是中年一代的实力干将,那么带动“阿根廷新电影”在世界范围异军突起的导演则是一批“青年近卫军”。马丁·赫特曼是“阿根廷新电影”的开路先锋,帕布罗·查比罗和里桑度·艾朗素是中坚力量。被视为天才的女导演卢西亚·马特尔曾是西班牙著名导演阿尔莫多瓦的得力助手,她导演的处女作《湿乐园》得过柏林电影节最佳新作奖,新作《圣女》更是由阿尔莫多瓦投资和监制,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备受关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囚徒》、《梦想阿根廷》……一部部以阿根廷为话题的影片,在世界影坛引起了轰动。现在,欧洲各国的电影基金会对“阿根廷新电影”青睐有加,因为它每年都有冲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实力之作。去年角逐入围的《情人节的礼物》获得了阿根廷、荷兰、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五国的联合投资,今年角逐入围名单的影片也是三国合作的作品。新生代作品以亲情人情折射社会问题影片《情人节的礼物》是著名导演阿雷罕德罗·阿科莱斯提执导的第15部影片,由阿根廷家喻户晓的剧作家罗德里格·诺亚创作。影片讲述了上世纪60年代,一个和祖母生活在一起的8岁男孩的故事。男孩出生后,母亲就离开了孩子和丈夫。男孩的父亲则整天生活在女人堆里。1969年的情人节,父亲带回了一个女人。从那时起,男孩不再梦想,盼望父亲能给自己找个妈妈。这部第56届戛纳电影节上被评为“超级温情”的影片把“阿根廷新电影”的一个不变的主题再次强化了。“家庭亲情”、“社会人情”,10部“阿根廷新电影”里有六部肯定是这样的题材。这些电影往往选择“中产阶级中处境尴尬的小人物”生活中的琐碎事件来反映社会的冷酷与温情。1999年由查比罗自费拍摄、自编自导的首部影片《半天吊》,启用都是名不见经传的新演员,制作成本相当低,用的仅仅是16MM的黑白摄影机,但影片却得到了超过30个国际电影奖项,是小兵立奇功的典范。影片主人公是个经常失业的工人拉路,年过半百,生活依然朝不保夕,还要照顾他那像寄生虫般的儿子。导演充分利用画面影像的对比来制造戏剧效果,家庭的沉默与工地的嘈杂,闷热的白天与萧瑟的黑夜,影片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一个早就过了做梦年纪的人,依旧心怀梦想的可爱与可怜,将贫穷背景下的父子关系描绘得催人泪下。卢西亚·马特尔执导的《湿乐园》以两个有着表亲关系的中产家庭为中心,50多
本文标题:阿根廷电影简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479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