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文化差异——中国、印度及德国小组分工:搜集资料:任焕焕吴文施滕影雪整合资料:刘延聪PPT制作:倪敏PPT展示:朱燕燕目录生活方式的差异1文学艺术的差异2产生差异的原因3生活方式之中国食:“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现在普遍承认的有八大菜系即鲁菜、川菜、粤菜和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和徽菜。行:1,刚建国时期——交通不便马车、骡车,独轮车、架车为主要运输工具,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2,改革开放前——六七十年代自行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3,改革开放以来——公路、高速公路渐增,村村通水泥路。自行车向轻便时尚发展,摩托车、电动车,农用车,家用汽车进入家庭。生活方式之印度食:印度的饮食南北差异很大,唯一共同点是喜欢辣味。印度教徒素食者多。一般来说,等级越高,荤食者越少;等级较低者,才吃荤(羊肉)。印度人用手进食,但不能用手触及公共菜盘或为自己从中取食,否则,将为同餐的人所厌恶。就餐时常有一个公用的盛水器供水,喝水时不能用嘴唇接触盛水器,而要对谁的嘴往里倒。行:火车是印度民众远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乘客挂在车厢外或坐在车顶上是印度的一大特色。印度的公共汽车与别国的不同,车身较高,而且没有车门,前后只有两个门框,乘客从后门上、前门下,如果车里面挤满了乘客,后来者就扒着车门,身子悬在外面,警察和售票员也不干涉。生活方式之德国食:德国人普遍崇尚“大块吃肉,大口喝酒”,尤好猪肉类食品。德国每年人均猪肉消耗量为65公斤,居世界首位。其中以香肠最为知名,香肠种类至少有1500种,全皆由猪肉制成。他们的菜肴像德国人的性格一样,注重经济、实用、实惠,不那么爱讲排场,却也不失外在的美观。行:德国有着严格的交通法规,路上各种各样的路标清晰醒目。德国的公共交通以守时著称,不光是飞机、火车,就是公共汽车也有自己的运行时刻表,必须按点行驶。居民只需在家查准时刻表,按时到站上车,不需提前到站候车。汽车即便提前到达,也会等到正点发车。乘客也必须按规定购票乘车,如果违反,将受到严厉的罚款惩处。德国汽车都为无人售票车,乘客要按汽车交通图上指示的票价在自动上买票。买票时,你一定要弄准所乘车的票价,否则一不留心,在自动检票机上少打一个票孔,一经查出,一律要交数十马克的罚款。文学艺术中国:中国文学源远流长。从公元前六世纪编纂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中国的文学开始快速的发展起来。不同朝代有不同的主要的文学形式,简要地说,就是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鲁迅为代表的进步作家,高举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以文学为武器,揭露恶势力对中华民族的奴役,唤醒民众起来斗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文学进入了当代文学阶段。除了文学,中国的绘画、戏剧、音乐、杂技、曲艺、工艺美术等也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文学艺术印度:在印度文化这个体系里,由于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与环境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的多样文化。如古吠陀文化,达罗比茶人文化,雅利安人文化,婆罗门文化,佛教文化,印度教文化,印度伊斯兰文化等等。这些文化有一些共同特点:一、以宗教为中心。印度的文学、艺术、音乐、舞蹈、雕刻都以宗教为中心,其表现形式和内容也都与宗教有关。二、佛教文化在印度文化中占据主要地位。印度的古、现代戏剧,电影和音乐舞蹈等剧本大多以大团圆结尾,这就是由于受了印度佛教思想的影响。三、以诗代史。由于印度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古印度人富于幻想,爱作诗,他们往往把古代历史上的大事记和英雄人物加以改编,并与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混在一起,写成一本本长诗加以传颂。印度最为著名的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就是以诗代史的代表作。文学艺术德国:德国人把知识和读书视为一种高尚的生活方式。在电车上,火车上,随处可见看书的人。德国的书店也很多,即便很小很偏的地方都能找到书店。另外德国也积极引进国外的优秀作品,翻译成德语。世界上每出版十本书,就有一本是德语的。德国文学是世界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内涵丰富、细腻典雅、端庄深沉、博大厚重。文学方面,德国从启蒙运动之后,莱辛那个时代才逐渐形成民族文学,逐渐从骑士文学,宫廷文学走向市民文学。歌德,席勒共同开创了德国文学史上的巅峰时期,一直到浪漫主义时期,随着莎士比亚的作品翻译成德语,在德国传播开来,歌德等人才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之后尽管陆续有人问鼎诺贝尔文学奖,但相比英美文学,德国文学的传播还不是很广,这跟德国文学整体比较艰涩难懂估计有关系。产生文化差异的原因中国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对宗教认为“不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思维认知上讲“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人生追求上“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生活上要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政治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以看出儒家传统基本是无神论的知性文化,在历史上中国也只是被邻近蒙古和大清征服过,而大清在文化上依然使用较先进的儒家文化来管理国家。近代开始受欧美民主文化影响较多,共同影响着东亚各国的生产生活,东亚人的世界观基本是无神论信仰,注重世俗生活,尤其在中国,已经完全被马克思化。产生文化差异的原因中国的价值观念: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中国核心价值观是仁爱、和谐、真诚。中国人注重独立和谐、共生共赢、尊义重利,既强调社会整体利益也呼吁积极入世,提倡参与集体的福利、教育,奉行工作伦理和克勤克俭的生活信条。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除了为世人瞩目的经济成就之外,东亚传统中强调包容性、注重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活动应理性而节制、崇尚精神价值及稳定和平的核心价值已经显示了极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即使这些特征并没有以同一的形式存在,但它们已与以工业体系为制度特征、以工业化精神为核心价值的西方现代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产生文化差异的原因印度的神性文化:南亚各国几乎全是宗教国家,国民多信仰佛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资料记载“...在印度,可以说处处有神庙,村村有神池。在一些地区,街上的行人路过一座神庙,便会停下来,转身跨进庙门,举手击几下吊着的小铜钟,然后在一个容器里放一些钱,接着双手合十,闭上眼睛,祈祷片刻。之后再继续赶路。前边若再遇到一座神庙,又会重复一番...”南亚可以说是宗教的神性文化,宗教对南亚各阶层世界观和人生观影响极为深刻,尤其那些多数未受过教育的穷人。即便如此,印度人依旧重视享乐,印度70%的消费都来自于最贫穷的人,10%的有钱人跟60%的穷人,他们的消费比例是一样的。产生文化差异的原因印度的价值观念:在神性文化的影响下,印度人对自己的东西有一种难以言的沉着,对外部世界有一种巨大无边的悲悯。印度人认为,人的一生不是从生到死,而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人的这一生是上一生决定的,而人的下一生是这一生决定的,人是大循环中的一个环节。因此,印度人对现实的态度超然,对文明的终极追求更不一样,不论世界如何变化,印度都有自己不变的东西。产生文化差异的原因德国的理性文化:理性作为文化特征,已经融入德国人的日常生活,演化出德国人严谨、认真、力求精确的文化传统。德国人非常注重规则和纪律,干什么都十分认真。凡是有明文规定的,德国人都会自觉遵守;凡是明确禁止的,德国人绝不会去碰它。在一些人的眼中,许多情况下,德国人近乎呆板,缺乏灵活性,甚至有点儿不通人情。但细细想来,这种不灵活甚为有益。没有纪律,何来秩序?没有规矩,何有认真?德国人非常守时,约定好的时间,无特殊情况,绝不轻易变动。德国人应邀到别人家做客或者是外出拜访朋友,都会按点到达,不会让主人浪费时间干等或者不得不提前招待客人。产生文化差异的原因德国人的价值观念:渴望安全感是了解德国人性格的关键。经历了贯穿20世纪50年代的那些典型的恐慌不安和大起大落,今天的德国人渴望安全感。德国人不愿冒险,喜欢让事情处在合理掌控之中。这大概就是德国人为什么喜欢每件东西都各归其位、为什么常常反对改变、或者为什么在一个新的、不适的环境里显得傲慢的原因。那种让人难以接受的傲慢的虚假外表很多时候只是一种对缺乏安全感的过度反应,一种为掌控局势所做的努力。谢谢观赏!Thanks!
本文标题:中印德文化差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502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