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一轮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西周秦汉唐元明清475B.C1840年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魏晋南北朝夏宋总体了解中国古代史政治文明——政治制度演进物质文明——经济结构及特点精神文明——主流思想演变、科技与文化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纲内容课标要求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手工业的发展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商业的发展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如何学习经济史?从涉及的内容来说: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及经济政策、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从知识掌握的层次看:主要包括——总体特征、经济发展原因、表现及影响四大块。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注意必修1、2、3三个部分的有机联系。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思考:你认为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自然条件的良好与恶劣(天气;气候;土壤等)2、生产力——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根本原因)①农具与技术的改进(耕作工具;灌溉工具;收割工具等)②农民(劳动力的充足与否;勤劳与否)③劳动对象(古代主要是土地)3、生产关系--人类处理社会条件的能力①土地所有制的变化(土地归谁所有)②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制度;政策;政局等)③产品的分配(赋税制度的合理与否)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耕作工具的演变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骨器原始社会——石器、骨器夏商周——青铜农具青铜铲春秋战国开始——铁器战国铁口犁曲柄铁锄汉代铁犁生产技术的进步:汉代:耦犁、耧车唐代:曲辕犁2、农用动力的演变原始社会、夏、商、周——人力春秋战国开始——牛耕(畜力)这种牛耕方式俗称“二牛抬杠”,也即文献中所说的“耦犁”。汉代耧车的发明发明于唐代的曲辕犁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3、耕作技术春秋战国垄作法西汉代田法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时间耕作制度两汉一年一熟为主宋以后一年两熟制为主一年三熟制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二牛一人A.刀耕火种一牛一人C.铁犁牛耕二牛三人231二牛二人B石器锄耕(耜耕)4、耕作方式的发展问题探究1: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发展变化?它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什么?原始社会——夏朝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反映:耕作方式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生产工具和技术进步即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出现青铜农具但少量使用商周时期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斤之家。——摘自《史记·货殖列传》(1)材料一反映的是何处的经济生活?经济状况如何?南方长江流域;西汉时期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交换不发达,贫富差距不大。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材料二:《国语·晋语》有“宗庙之牺,为田亩之勤”的记载,意思是说原来作为宗庙祭祀品用的牛,如今变成田亩耕作的畜力。……春秋时期后期,人们取名命字,往往将“牛”与“耕”相连,如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司马犁,字子牛。——引自林炳文著《中国古代史》上册(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现象?说明了牛耕在春秋时期已开始兴起,也说明了人们对当时农业生产的重视。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材料三:《战国策·赵策一》记载,赵国谋得秦人围攻的上党之地,秦赵临战,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3)材料三中平阳君赵豹认为秦国强大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原因之中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哪一项?最主要原因是秦国首先由于“以牛田”,而具有了“不可与战”的国力。他认为秦国已经推行牛耕,发展水上运输,作战勇猛者都得到最高的封赏,国家法令严厉,行政效率很高,这样的国家是难以战胜的。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010年高考天津文综历史部分1题)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图1图2A.铁犁牛耕的出现B.耕犁技术的成熟C.精耕细作的开始D.单位亩产量提高【解析】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分析:从“二牛抬杠”到曲辕犁,很明显是犁耕技术的进步。B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4题)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8(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A.战国B.秦C.西汉D.东汉【解析】图(1)是东汉时期出现的一牛挽犁,图(2)是西汉时期出现的耦犁(二牛抬杠)。春秋战国时期,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商鞅变法后,秦国后来居上,也普遍使用牛耕。西汉时,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但这种两牛牵引的耦犁回转不便,到东汉时,在一些地方开始被比较轻便的一牛挽犁取代。由此,排除A、B、C三项。D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二)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兴修:••1、水利工程的兴修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大禹治水(想像画)(山东嘉祥武氏祠的禹画像石)舜……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禹乃……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史记·夏本纪》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郑国渠是公元前246年,秦王政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开凿。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达18万公顷,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井渠法的发明,是我国古代一项独特的创举。它既能解决在地表无法开渠的问题,又能减少明渠水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和渗漏。井渠法很快就推广到甘肃、新疆一带水分容易蒸发的干早地区。至今仍在新疆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坎儿井,就是在井渠的基础上加以发挥改进而成的。(3)关中:井渠法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东汉王景治黄黄河在河套平原两汉之际,黄河在魏郡地方夺汴河河道入海。公元69年,汉明帝任用杰出的水利工程家王景治理黄河。王景采取河、汴分治而又统筹兼顾的方案,使河不侵汴,各安其道。这次治河使桀骜不逊的黄河安流将近800年。后人因此赞扬说:“王景治河,千载无患”。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灌溉工具的改进: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从水利史的角度来看,提水机械的发展经历从人力、畜力到水力、风力等自然能应用两个发展阶段。18世纪的工业革命,诞生了使用电能的抽水机,它标志着以自然能为动力的提水机械的终结。但是,古老的水力机械,因为没有供电问题而在边远的山区和农村至今仍在使用。戽斗,这是一种原始社会晚期就出现了的灌溉工具,是用竹片编成的状如半封闭的撮箕,两侧各系一对绳子,两人站在水沟边,手握绳索,手臂张弛,将戽斗放进水沟装满水又拉上来倒掉。翻车:这也是一种古代的灌溉工具,把低处的水引到高处。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高转筒车水转翻车唐代发明了一种灌溉工具立井水车。《太平广记》引《启颜录》:“邓玄挺入寺行香,见水车,以木桶相连,汲于井中。”这种“以木桶相连”的水车是用来提取井水的,故又称为井车。“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禾苗待我灌醉”——唐《调笑令》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翻车复原图筒车复原图现代筒车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我国古代,农业的进步与农田水利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农田水利因农业生产的需要而发展,并不断促进农业的进步。认识:古代农业发展与水利事业的关系①改善交通,有利于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利于中央政府对各地的管理;②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③促进城市的繁荣。水利事业发展的其它作用?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历史时期土地制度表现形式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奴隶社会(商周)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奴隶主贵族土地所有制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井田制地主土地所有制(主体)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如均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君主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严重根源:土地私有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土地高度集中,“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2)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①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疯狂的土地兼并,使得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2、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1)现象:②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因为自耕农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③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3)如何解决?①开明政治家的改革:抑制兼并;如:……结果?②农民起义:要求平均土地;如:(4)土地兼并问题为什么不能从根本得以解决?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2、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2)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1)现象: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影响农业因素之:土地、赋税问题徭役兵役封建政权佃农抑制兼并地主自耕农田赋人头税田赋地租农民起义均田免粮激化矛盾新王朝新的自耕农统治者被统治者根源:土地私有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四、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从经济构成角度2.从生产力发展角度3.从生产方式角度看4.从土地所有制5.从世界地位看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小农经济的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个体,分散性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③生产目的为生活和交税——自给自足,少有交换,具有封闭性1、形成时间:条件:铁犁牛耕出现和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小农经济”概念——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春秋战国3、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4、制约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不利条件):★分散、简陋——抗灾能力弱;★分散、个体——难以开展大生产;★封建剥削、阶级矛盾、土地兼并,社会动荡。★铁器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农民为生存而努力、精耕细作;★政府的重农政策。脆弱性落后性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5.作用和影响:6.评价:①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的主要动力;②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日益发展,逐渐阻碍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耕地的不足,导致人们与山、水争地,它对环境的恶化起了极大的影响。⑴自耕农经济脆弱,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非常有限;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生产规模很难扩大。⑵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⑶土地的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思考:小农经济的弊端有哪些?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5题)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A.农民生活艰辛B.土地兼并严重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辛,A项正确。“卖新丝”“粜新谷”,反映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
本文标题: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一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507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