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季节性施工1冬期施工2雨季施工11.1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的冬期施工一、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的冬期施工期《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104-97规定:根据当地多年气象资料统计,当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d稳定低于+5℃时,即进入冬期施工;当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d高于+5℃时解除冬期施工。进入冬期施工就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进行混凝土施工,并应及时采取气温突然下降的防冻措施。二、混凝土冬期施工原理新浇混凝土中的水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与水泥颗粒起水化作用的水化水,另一部分是满足混凝土塌落度要求的自由水(自由水最终是要蒸发掉的)。水化作用的速度在一定湿度条件下取决于温度,温度愈高,强度增长也愈快,反之愈慢。当温度降至0℃以下时,水化作用基本停止。温度再降至-2~-4℃,混凝土内的自由水开始结冰,水结冰后体积增大8%~9%,在混凝土内部产生冻胀应力,使强度很低的水泥石结构内部产生微裂缝,同时削弱了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粘结力,从而使混凝土强度降低。受冻的混凝土在解冻后,其强度虽能继续增长,但已不能达到原设计的强度等级。试验证明,混凝土遭受冻结带来的危害,与遭冻的时间早晚、水灰比等有关。遭冻时间愈早,水灰比愈大,则强度损失愈多,反之则损失少。(混凝土的早期冻害)经过试验得知,混凝土经过预先养护达到某一强度值后再遭冻结,混凝土解冻后强度还能继续增长,能达到设计强度的95%以上,对结构强度影响不大。一般把遭冻结后其强度损失在5%以内的这一预养强度值就定义为“混凝土受冻临界强度”。该临界强度与水泥品种、混凝土强度等级有关。《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104-97规定:对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其受冻临界强度应为设计混凝土强度标准值的30%;对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其受冻临界强度应为设计混凝土强度标准值的40%;对强度等级为C10或C10以下的混凝土,其受冻临界强度不得低于5N/mm2。混凝土冬期施工的原理,就是采取适当的方法,保证混凝土在冻结以前,至少应达到受冻临界强度。三、混凝土冬期施工方法混凝土冬期施工方法分为两类:混凝土养护期间不加热的方法和混凝土养护期间加热的方法。混凝土养护期间不加热的方法包括蓄热法和掺外加剂法;混凝土养护期间加热的方法包括电热法、蒸汽加热法和暖棚法。也可根据现场施工情况将上述两种方法综合使用。1蓄热法蓄热法是利用加热原材料(水泥除外)或混凝土(热拌混凝土)所预加的热量及水泥水化热,再用适当的保温材料覆盖,延缓混凝土的冷却速度,使混凝土在正常温度条件下达到受冻临界强度的一种冬期施工方法。此法适用于室外最低温度不低于-15℃的地面以下工程或表面系数(指结构冷却的表面与全部体积的比值)不大于15的结构。蓄热法具有施工简单、节能和冬期施工费用低等特点,应优先采用。蓄热法宜采用标号高、水化热大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原材料加热时因水的比热容大,故应首先加热水,如水加热至极限温度而热量尚嫌不足时,再考虑加热砂石。水加热极限温度一般不得超过80℃,如加热温度超过此值,则搅拌时应先与砂石拌和,然后加入水泥以防止水泥假凝。水泥不允许加热,可提前搬入搅拌机棚以保持室温。蓄热法养护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围护层的总传热系数和水泥水化热值。应通过热工计算调整以上三个要素,使混凝土冷却到0℃时,强度能达到临界强度的要求。2掺外加剂法这种方法是在冬期混凝土施工中掺入适量的外加剂,使混凝土强度迅速增长,在冻结前达到要求的临界强度;或降低水的冰点,使混凝土能在负温条件下凝结、硬化。这是混凝土冬期施工中有效、节能和简便的施工方法。混凝土冬期施工中使用的外加剂有四种类型,即早强剂、防冻剂、减水剂和引气剂,可以起到早强、抗冻、促凝、减水和降低冰点的作用。3电热法电热法是利用电流通过不良导体混凝土或电阻丝所发出的热量来养护混凝土。其方法分为电极法和电热器法两类。电极法即在新浇的混凝土中,每隔一定间距(200~400mm)插入电极(Ф6~Ф12短钢筋),接通电源,利用混凝土本身的电阻,变电能为热能进行加热。加热时要防止电极与构件内的钢筋接触而引起短路。电热器法是利用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的热量进行加热养护。根据需要,电热器可制成多种形状,如加热楼板可用板状加热器,对用大模板施工的现浇墙板,则可用电热模板(大模板背面装电阻丝形成热夹层,其外用铁皮包矿渣棉封严)加热等。电热应采用交流电(因直流电会使混凝土内水分分解),电压为50~110V,以免产生强烈的局部过热和混凝土脱水现象。当混凝土强度达到受冻临界强度时,即可停止电热。电热法设备简单,施工方便有效,但耗电大、费用高,应慎重选用,并注意施工安全。4蒸汽加热法蒸汽加热法是利用低压(不高于0.07MPa)饱和蒸汽对新浇混凝土构件进行加热养护。此法除预制厂用的蒸汽养护窑外,在现浇结构中则有汽套法、毛细管法和构件内部通气法等。用蒸汽加热养护混凝土,当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时温度不宜超过80℃,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时可提高到85~95℃。养护时升温、降温速度亦有严格控制,并应设法排除冷凝水。(1)汽套法。是在构件模板外再加密封的套板,模板与套板的间隙不宜超过150mm,在套板内通入蒸汽加热混凝土。此法加热均匀,但设备复杂、费用大,只适宜在特殊条件下养护混凝土梁、板等水平构件。(2)毛细管法。是利用所谓“毛细管模板”,即在模板内侧做成凹槽,凹槽上盖以铁皮,在凹槽内通入蒸汽进行加热。此法用汽少,加热均匀,使用于养护混凝土柱、墙等垂直构件。(3)构件内部通汽法。是在浇筑构件时先预留孔道,再将蒸汽送入孔道内加热混凝土。待混凝土达到要求的强度后,随即用砂浆或细石混凝土灌入孔道内加以封闭。蒸汽加热法需锅炉等设备,消耗能源多、费用高,只有当采用其他方法达不到要求及具备蒸汽条件时,才能采用。5暖棚法暖棚法是将被养护的混凝土或结构置于搭设的暖棚中,内部设置散热器、排管、电热器或火炉等加热棚内空气,使混凝土处于正温环境下养护的方法。暖棚法施工适用于地下结构工程或混凝土量比较集中的结构工程。暖棚法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1)棚内各测点温度不得低于5℃,并应设专人检测混凝土及棚内温度。暖棚内测温点应选择具有代表性位置进行布置,在离地面50cm高度处必须设点,每昼夜测温不应少于4次。(2)养护期间应测量棚内湿度,混凝土不得有失水现象。当有失水现象时,应及时采取增湿措施或在混凝土表面洒水养护。(3)暖棚的出入口应设专人管理,并应采取防止棚内温度下降或引起风口处混凝土受冻的措施。(4)在混凝土养护期间应将烟或燃烧气体排至棚外,并应采取防止烟气中毒和防火措施。11.2雨季施工11.2.1.部署雨季施工的原则11.2.1.1雨季施工的特点雨季施工具有突然性。由于暴雨山洪等恶劣气象往往不期而至,这就需要雨季施工的准备和防洪措施及早进行。雨季施工带有突击性。因为雨水对建筑结构和地基基础的冲刷或浸泡具有严重的破坏性,必须迅速及时的保护,才能避免给工程造成损失。雨季施工往往持续时间长,阻碍工程的顺利进行,对这一点必须有充分的估计,事先作好安排。11.2.1.2雨季施工的原则合理组织施工。晴天抓紧室外工作,雨天安排室内工作,尽量缩小雨天室外作业时间和工作面。密切注意气象预报,作好抗大风和防汛准备工作,必要时应及时加固在建工程。11.2.2雨季施工的准备工作a.现场排水。b.做好原材料、成品和半成品的防雨防潮工作。c.在雨季前应采取对现场房屋、设备的排水防雨措施。d.备足排水需用的水泵及相关器材,准备适量的塑料布等防雨材料。11.2.3各分项工程在雨季施工的注意事项11.2.3.1土方和基础工程雨季开挖基槽或管沟时,应注意边坡稳定。必要时可适当放缓边坡坡度或设置支撑。施工时应加强对边坡和支撑的检查。为防止边坡被雨水冲塌,可在边坡上加钉钢丝网片,并喷上50mm的细石混凝土。雨季施工的工作面不宜过大,应逐段逐片分期完成。基础挖到标高后,及时验收并浇筑混凝土垫层。为防止基坑浸泡,开挖时要在坑内做好排水沟、集水井。位于地下的池子和地下室,施工时应考虑周到。如预先考虑不周,浇筑混凝土后,遇有大雨时,容易造成池子和地下室上浮的事故。基础施工完毕,应抓紧基坑四周的回填工作。停止人工降水时,应验算箱形基础抗浮稳定性。抗浮稳定系数不宜小于1.2,以防止出现基础上浮或者倾斜的重大事故。如抗浮稳定系数不能满足要求时,应继续抽水,直到施工上部结构荷载加上后能满足抗浮系数为止。当遇上大雨,水泵不能及时降低积水高度时,应迅速将积水灌回箱形基础之内,以增加基础的抗浮能力。11.2.3.2砌体工程砖在雨季必须集中堆放,不宜浇水。砌筑高度不宜超过1m。遇大雨必须停工。雨后继续施工,须复核已完工砌体的垂直度和标高。11.2.3.3混凝土工程雨季施工时,应加强对混凝土粗细骨料含水量的测定,及时调整混凝土搅拌时的用水量。11.2.4作好防雷设施雨季为防止雷电袭击造成事故,在施工现场高出建筑物的塔吊、人货电梯、钢脚手架等必须装设防雷装置。现场施工的防雷装置一般是由避雷针、接地线和接地体三个部分组成。避雷针装在高出建筑物的塔吊、人货电梯、钢脚手架的最高顶端上。接地线可用截面积不小于16mm的铝导线,或用截面积不小于12mm的铜导线,也可用直径不小于8mm的圆钢。接地体有棒形和带形两种。
本文标题:季节性施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565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