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经济地理学》第7章
经济地理学(第七章)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第一节区域经济结构第二节区域空间结构第三节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第四节农村区域发展经济地理学(第七章)区域的概念:地理学:区域就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经济地理学:区域是指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据的空间范围。区域内涵:空间区域有大小同质区域与集聚区域存在结构与功能特有经济个性有演变的过程经济地理学(第七章)经济地理学通过两条路径研究区域经济问题:一是以单个区域为研究客体,探讨其内部的结构、功能以及发展的一般规律。二是以若干区域为研究客体,探讨区域之间的经济空间组织问题。本章主要分析区域的结构与组织,这是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经济问题的重要基础。经济地理学(第七章)衡量经济的指标GDP: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最终成果。GNP:国民生产总值(grossNationalproduct)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新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GNP与GDP的关系是:GNP等于GDP加上本国投在国外的资本和劳务的收入再减去外国投在本国的资本和劳务的收入。经济地理学(第七章)第一节区域经济结构一、区域产业分类二、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三、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经济地理学(第七章)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区域经济结构类型:–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经济地理学(第七章)区域产业结构:概念——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重要性——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进行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增值的载体。在经济体制和企业效率一定的前提下,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率与发展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及变化。经济地理学(第七章)一、区域产业分类(一)三次产业分类三次产业分类也称为克拉克(C.G.Clark)产业分类,即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分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农业、畜牧业、林业和狩猎业等。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等工业部门。第三产业:除上述产业外的各产业。Ⅰ.流通部门:交运、邮电、商饮、物质供应和仓储等;Ⅱ.为生产和生活服务:金融、保险、地质普查、房地产(与建筑业区别开),公用事业,居民服务,旅游,咨询,信息及技术服务业;Ⅲ.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Ⅳ.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经济地理学(第七章)(二)产业功能分类产业功能分类是根据各个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将其分成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性产业三大类。经济地理学(第七章)主导产业–概念: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的区域,主导产业是不一样的。–意义:在区域经济增长中,主导产业处于支配地位。通过与其它产业之间的较为广泛和密切的联系,主导产业的发展就能影响和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进而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功能:它的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高且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高的比重,是开展区际分工的主体。经济地理学(第七章)主导产业的特点阶段性:一个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出现不同的主导产业,这是主导产业升级换代所致;区域性:在同一个发展阶段,不同和区域会有不同的主导产业;关联性:主导产业有很强的“前向”、“后向”和侧向关联效应;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高且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高的比重。经济地理学(第七章)关联产业–概念——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类型:I.前向联系产业:利用主导产业产品的产业。II.后向联系产业:为主导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III.侧向联系产业:为主导产业提供技术、能源及其它服务的产业经济地理学(第七章)基础性产业–概念——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类型(1)•生产性基础产业;•生活性基础产业;•社会性基础产业。–类型(2):–消费趋向性基础产业:产品的可运输性差,只适宜在主要消费地区就近发展。–广布性基础产业:产品需求量大,消费地区广,布局受地域条件限制较少。–产品不能在空间上流动的产业:如运输业。经济地理学(第七章)支柱产业:概念——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特点——支柱产业虽然在本区域的经济总量扩张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在全国的同类产业中所占比重却较小,产品输出率低,因而它不能发挥区际分工的作用,也就不具有主导产业应有的功能。潜导产业:概念——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重要性——发展为新的主导产业。经济地理学(第七章)(三)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资源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四)发展前景产业分类朝阳产业夕阳产业经济地理学(第七章)二、区域产业结构模式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代表了区域内各产业之间的典型组合方式。介绍以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性产业所构建的区域产业结构模式。经济地理学(第七章)主导产业选择高比较优势系数高产业关联度高需求收入弹性高生产率上升率高产业创新能力1比较集中系数2比较生产率系数3比较输出系数4比较利税系数1感应度系数2影响力系数需求收入弹性系数经济地理学(第七章)(一)主导产业选择1.高比较优势系数理论依据:主导产业是在区域比较优势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区域比较优势可以用比较优势系数来测度。指标:由比较集中系数、比较生产率系数、比较输出率系数和比较利税系数等构成的一个综合指标。比较优势系数是这四个系数的乘积。判断标准:区域某产业的比较优势系数的值越大,越具备成为主导产业的条件。经济地理学(第七章)比较集中率系数:a/A比较集中系数=b/B式中:a——某产业的产值;A——区域所有产业的产值;b——全国该产业的产值;B——全国所有产业的产值。经济地理学(第七章)比较生产率系数:x/X比较生产率系数=y/Y式中:x——某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X——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y——全国该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Y——全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地理学(第七章)比较输出率系数:m/M比较输出率系数=n/N式中:m——某产业产品的输出量;M——区域该产业产品的生产量;n——全国该产业产品的区际交换量;N——全国该产业产品的生产量。经济地理学(第七章)t比较利税率系数=T式中:t——区域某产业的产值利税率;T——全国该产业的产值利税率。比较利税率系数:经济地理学(第七章)2.高产业关联度理论依据:主导产业通过与相关产业的关联来组织、带动它们发展。因此,一个产业若只是比较优势系数高,而产业关联度低,仍不能成为主导产业。指标:某产业的关联度可以利用投入-产出逆阵系数表,通过计算其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来判断。判断标准:如果一个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都高,那么它就是主导产业的最佳选择;经济地理学(第七章)感应度系数:感应度系数=a/A式中:a——某产业横向逆阵系数的平均值;A——全部产业横向逆阵系数的平均值的平均。影响力系数:影响力系数=b/B式中:b——某产业纵列逆阵系数的平均值;B——全部产业纵列逆阵系数的平均值的平均。经济地理学(第七章)3.高需求收入弹性理论依据:产业的发展前景主要取决于所生产的产品的社会需求增长。因此,主导产业的产品不仅当前的社会需求大,而且产品的未来社会需求要能够持续地、较快地增长。指标:需求收入弹性是指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产业产品的需求增加率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率之比。一般用收入弹性系数进行测度。经济地理学(第七章)需求收入弹性系数:x需求收入弹性系数=s式中:x——某产业产品的需求增加率;s——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率。主导产业的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必须大于1。在此前提下,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越高的产业就越有条件成为主导产业。经济地理学(第七章)4.高生产率上升率理论依据:主导产业是生产率上升率高的产业。指标:综合生产率,包含了资源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金生产率和技术生产率在内的综合生产率。判断标准:对各产业的各个生产率上升率进行综合权衡,其中综合生产率上升率最高的产业就可以作为主导产业。经济地理学(第七章)5.高产业创新能力理论依据: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担负着组织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是推进区域产业发展的动力源。因此,只有具有高创新能力的产业才能成为主导产业。经济地理学(第七章)(二)关联产业配套关联产业的配套就是根据主导产业来合理规划、促进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使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之间形成紧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发展关系。经济地理学(第七章)进行关联产业配套,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以主导产业为核心,依据前向联系、后向联系和侧向联系以及区域的具体情况,选择和发展为主导产业配套的各个关联产业,为主导产业发展提供保障。第二,以主导产业发展为起点,尽量延长产业链条。第三,根据所确定的主导产业发展规模,积极利用市场机制和科学的规划、计划、管理等手段,引导关联产业以适度的规模发展。第四,根据主导产业的空间布局状况,合理布局关联产业。最后,按照自愿和互惠互利的原则,促成关联产业与主导产业之间建立起较紧密的企业组织联系。经济地理学(第七章)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基础性产业潜导产业支柱产业基础性产业是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还要为其它产业、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护在各个方面给予扶植,创造条件促使其逐步发育、壮大经济地理学(第七章)二、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一)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市场机制,政府干预。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是在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的同时作用下进行的。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就引导和推动着区域产业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经济地理学(第七章)市场机制政府干预产业政策宏观经济杠杆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需关系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作用方式行为干预经济地理学(第七章)(二)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旨在解释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方向、方式和途径。1.佩蒂-克拉克定理2.库兹涅茨法则4.雁行形态说3.霍夫曼定理经济地理学(第七章)1.佩蒂-克拉克定理基本内容: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经济地理学(第七章)产业结构演化原因:在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收入相对差异,而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推论:一个区域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那么,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就越大。反之,则相反。经济地理学(第七章)图7.1六国劳动力在三大产业中分布经济地理学(第七章)2.库兹涅茨法则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第二,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第三,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然而,它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经济地理学(第七章)图7.2各产业对GDP的贡献经济地理学(第七章)产业结构演化原因:各产业部门在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相对国民收入的差异。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其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劳动力的相对比重经济地理学(第七章
本文标题:《经济地理学》第7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566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