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课件
文字学概要第一章绪论•教材•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一版,1990年第二次重印,1996年第三次重印,2001年第六次印刷;台湾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4年3月第一版,1995年4月再版•主要参考书•1.唐兰《中国文字学》,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开明书店1949年3月版重印本•2.唐兰《古文字学导论》(增订本),齐鲁书社,1981年1月主要参考书•3.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12月第1版•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第1版•另外,平时经常查字典,经常翻阅《中国语文》、《语言研究》、《古汉语研究》、《古文字研究》、《文物》、《考古》、《考古与文物》、《中国历史文物》、《中原文物》等杂志。目的是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以及国家现行的语文政策和考古发现的新材料。1、“文字”的定义以及古人对“文字”的叫法•在汉语里,“文字”一语,也叫“字”,它们可以用来指一个个的字,也可以指记录某种语言的文字符号的整个体系。在有必要的时候,我们把後者称为“文字体系”。•文字体系包括文字中所有的符号、形体以及书写规则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总之:(1)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2)文字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辅助工具。(3)文字是书面语的表现形式。文•我们现在说“文字”或“字”,古人原来不是这么称呼的。他们叫做什么呢?最早他们叫做“文”、“名”或“书”。•先看叫做“文”的例子:•1.《左传》至少有三处解释文字的构造:•昭公元年:於文皿虫为蛊,穀之飞亦为蛊。注:文,字也。•昭公六年:夫文,止戈为武。注:文,字。•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民反德为乱。乱则妖灾生。故文:反正为乏。注:文,字。•2.《礼记·中庸》:“书同文。”•因此,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说:“春秋以上言文不言字。”到了现在,“文”仍然可以指“文字”,但多用于比较专门的术语,如“英文”等。名、书•除了言“文”以外,古代比较早的时候还使用“名”这个词。如:•1.《周礼·外史》:“掌达书名於四方。”郑玄注:“古曰名,今曰字。”•2.《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於策。”郑玄注:“名,书文也,今谓之字。”•3.《论语·子路》:“必也正名乎?”郑玄注:“正名,谓正书字也。古者曰名,今世曰字。”(郑注已佚,有辑本。后敦煌、吐鲁番发现一些郑注写本,参看王素《唐写本郑氏论语注及其研究》,文物出版社,1991.11)“书字”,也有作“书名”的,郑玄在注《礼记》时就说:文,书名也。•4.唐代的贾公彦《仪礼义疏》说:“古者文字少,直曰名,后代文字多,则曰字。”名、书•把文字叫做“名”,其实现在对大家也不应该很陌生,比如说日语中有“平假名”、“片假名”,这其中的“名”是什么意思?就是“字”的意思。•书在战国以后,人们往往把文字叫做“书”,如:•1.《尚书序》:“造书契。”《释文》:“书者,文字。”•2.《荀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3.《韩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字、文字•从上面可以看出,我们古人曾用“文”、“名”、“书”来指我们“字”或“文字”。•“字”这个字被用来指文字,上面我们已经说过,东汉人郑玄注古书时说“古曰名,今世曰字”,说明至迟在东汉时,“字”已经跟我们现在的意思是一样的了。•根据古书,最早把“文字”叫做“字”,大概是在秦朝时候。江永《群经补义》说:“其称书名为字者,盖始于秦。吕不韦著《吕氏春秋》,县之咸阳市,曰:‘有能增减一字者,予千金。’”•古人造“字”这个字,最早表示的不是我们现在的意思,按照《说文》的解释,“字”的本义是“人及鸟生子”,《说文》:“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说文》认为“文”和“字”意义有不同,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这大概是后来的分别。文字•至于“文字”连用,顾炎武《日知录》说:最初见于秦始皇28年(公元前219)的琅(瑯)玡(琊)台刻石,其上有“同书文字”。•把“文字”二字用在书名上的,最早是《说文解字》,这还是“文”与“字”分用。•其后有晋朝王义的《文字要纪》、王愔Yīn《文字志》、梁朝阮孝绪《文字集略》等书,“文字”是连用的。2.文字学与汉语文字学•文字学是以作为书写符号的文字为研究对象,研究文字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文字的类型及其特点,研究文字和社会、文字和语言、文字和书写工具及其印刷技术的关系等等。•研究世界上的各种文字,从中找出支配所有文字发展的共同规律,这门学科叫普通文字学,或比较文字学。用描写或历史的方法研究某一种文字发生、发展及其结构的规律,这门学科叫个别文字学。•个别文字学又可以分为历史的和断代的两种,分别称为“历史文字学”和“描写文字学”。•“历史文字学”以某种文字的历史发展为分析研究的对象,如我国的“传统文字学”、“汉字发展史”;•“描写文字学”以某一时代个别文字的状况为分析研究对象,如我国的“甲骨学”、“金石学”、“现代汉字学”。汉语文字学•1、汉语文字学又称汉文字学、汉字学,是中国传统学科之一。它主要研究汉字的起源、书体、六书结构、形音义关系、文献用字现象等问题。古代属于“小学”研究的内容之一。•2、民国初年,章炳麟才建议把“小学”改为“语言文字之学”。(《论语言文字之学》)人们遂把汉字研究叫作“文字学”。•3、解放后,因为“文字学”只研究汉族的文字,不包括国内少数兄弟民族的各种文字,所以多把民国以来定名的“文字学”叫作“汉字学”。•4、据蒋善国《汉字学》P21:“‘文字学’这个名称,出现于1912年。清朝末年,西学东渐,西方学术都有系统,各种学科名称经汉译后,都在词尾加一‘学’字,如哲学、文学、植物学、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统计学、人类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等。……”3、从“小学”到“汉字学”——现代意义的汉字学的建立至少在西周时代的晚期,已经有人专门编写小学生的识字课本了。传说《史籀篇》就是这种读物。在春秋时代,人们对汉字的形体结构进行分析和解说也往往从古书里可以看到,如《左传》、《论语》里都可以看到(已见上文所引)。据说上海博物馆收购的战国楚竹简中有字典,如果确实,可见战国时代一定有人对文字作专门的研究了。•西汉时代,把文字之学叫做“小学”。•从《汉书·艺文志》所录可以看出,“小学”大致是一些童蒙识字读物,还不能算是研究著作。•需要注意的是,它跟后代的不同是,它不包括有关训诂的《尔雅》之类和有关音韵的书(音韵学兴於魏晋以后,东汉时代也许还没有这类专著)。3、从“小学”到“汉字学”——现代意义的汉字学的建立•秦代统一文字,李斯等人一定在文字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小学”的含义后来扩大了。1、到了唐代长孙无忌等撰《隋书·经籍志》,经部图书已经将《声韵》、《声类》等音韵之书列入“小学”类,但《尔雅》、《广雅》、《方言》、《释名》等解释词语的语言著作仍然另属一类。2、到了五代刘昫监修的《唐书·经籍志》将训诂书、文字书、音韵书和书法著录在一起,但甲部(即经部)类目仍将“诂训类”和“小学类”分为两类。3、到了北宋宋祁、欧阳修重修的《新唐书·艺文志》,开始将“诂训类”并入“小学类”之中。自此,所谓“小学”的含义已扩大到文字、音韵、训诂、书法四个方面。4、清代乾隆时所编《四库全书总目》则在经部“小学类”下分为“训诂”、“字书”、“韵书”三个小类(书法著作另属他类)。•对于文字的研究在过去确实很受重视,但其重视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自古以来就重视对经典的研究。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第一部文字学专著,许慎写此书是为了正确地解释经典。他在《叙》中说:“盖文字者,经艺(按:指经学,即解说经书之学)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清朝王鸣盛说:“《说文》为天下第一种书,读遍天下书,不读《说文》,犹不读也;但能通《说文》,馀书皆未读,不可谓非通儒。”还有人说“六书明而古经传无不可通”。正因为《说文》是为解释经典而作,汉字学从一开始就处于经学附庸的地位。•正因为“小学”一向处于“经学的附庸”的地位,它所注重的材料基本上都是书面材料,所以这种研究大致属于“语文学”的范围,与“语言学”尚有区别(参看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前言》,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小学”即传统文字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詹鄞鑫《汉字说略》第6-第11页作了总结,即:①增广《说文》,编了不少字典,如《玉篇》、《类篇》、《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等;②规范用字,即所谓“正字”;③校订整理《说文》;④注疏《说文》或解释形音义;⑤研究《说文》“六书”。•在传统文字学的研究者中,很少有人直接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绝大多数人不能正确处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因此在“小学”研究中形成了以文字统帅语言的局面。•在19、20世纪之交,有两件事为现代意义的文字学的形成准备了初步的条件。这两件事是西方语言学思想的传入和古文字研究的进步。•晚清以来,由于金石学的发达和古文字资料的大量发现(其中包括殷墟甲骨文等前所未见的重要资料的发现),古文字研究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清末的吴大澂、孙诒让等人已经根据古文字指出了《说文》的一些问题。进入民国时代以后,这方面的研究有进一步的发展。大量的古文字资料和有关的研究成果,为现代意义的文字学的建立,准备了重要的条件。•对现代意义的文字学的建立起了更重要的作用的,是西方语言学思想的影响。•章太炎1906年发表《论语言文字之学》,提出应当把广义的“小学”叫做“语言文字之学”(见《国粹学报》第二卷第12、13号,又见《国学讲演录·小学略说》),这样才名正言顺。章氏认为:“自许叔重创作《说文解字》,专以字形为主,而音韵、训诂属焉。……合此三者,乃成语言文字之学。此固非儿童占毕所能尽者,然名为‘小学’,则以袭用古称,便于指示;其实当名‘语言文字之学’,方为确切。”•以“语言文字学”代替“小学”之名是对的,这反映章氏对语言和文字已有了明确的区分。但开始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主要是文字和语言的关系不清,一直以文字统率语言。所以,即便自此之后,有人在讲文字学的时候仍然讲文字、音韵、训诂的内容。1917年,北大开文字学课,由两个人教,一个是朱宗莱,一个是钱玄同。朱先生教“文字学形义篇”,钱先生教“文字学音篇”。后来很多人都采取这个方法,但是由于“音”比较专门,一般讲文字学的人也就不讲而只讲形和义了。上个世纪20年代初,沈兼士在北京大学讲授的课程明确称为“文字形义学”。此后颇有人仿效。由于研究训诂“没有现成的理论系统”,讲“文字形义学”的往往以形为主,讲“义”的部分只是附庸,“可有可无”(唐兰《中国文字学》第6页)。例如1935年出版的周兆沅的《文字形义学》(上海商务印书馆石印本),上篇书体,下篇形论,并未专论训诂。容庚在燕京大学开文字学,《形篇》讲字体,《义篇》讲说明文字结构的“六书”,也是有“义”之名而无“义”之实。•所以,唐兰说“民国以来,所谓文字学,名义上虽兼包形音义三部分,其实早就只有形体(引者按:这里所说的“形体”包括文字结构)是主要部分了”(《中国文字学》第6页)。有的学者并明确把音韵、训诂排除在文字学之外。如1926年出版的顾实的《中国文字学》,只论述文字之由来、文字之变迁和文字之构造。又如,1933年何仲英出版《文字学纲要》(上海民智书局初版),他认识到文字学不应包括音韵、训诂,因此把自己原来的文字学著作改写为此书,专门讨论汉字的形体。20世纪30年代,唐兰先生提出:文字学研究的应当只是文字的形体。他在1934年手写石印的《古文字学导论》(当时除随堂发给学生外,曾加印了100部,由来薰阁书店公开发行)中说“文字学研究的对象,只限于形体,我不但不想把音韵学找回来,还得把训诂学送出去”。•还说“文字学本来就是字形学,不应该包括训诂和音韵。一个字的音和义虽然和字形有联系,但在本质上,它们是属于语言的。”他在1949年出版的《中国文字学》中又重申了这个观点。其实,唐兰先生的观点是偏颇了一些,研究文字学当然不必专门讲训诂、音韵,可是还是有紧密关系的,因此比较客观地说,文字学应当是研究文字的形体以及形体与声音、语义之
本文标题: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572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