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目录宏观经济环境---------------------------------------------------2案例一----------------------------------------------------3(一)、产生背景------------------------------------4(二)、应对措施------------------------------------8案例二-----------------------------------------------------9(一)、我国钢铁遭遇“双反”现状--------------------9(二)、我国钢铁企业频频遭受“双反”的主要原因-----13(二)、中国钢铁行业发展的经验教训-------------------16反倾销的经验教训---------------------------------------------18我国应对反倾销的措施--------------------------------------23我国应对“反补贴”的措施--------------------------------24宏观经济环境随着全球经济和贸易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复杂多变的贸易环境,世界各国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同时,纷纷采用贸易救济手段和措施,以维护公平贸易环境,保护国内产业安全。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是在WTO框架下,WTO成员国有权使用的贸易救济工具。自2007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各WTO成员国逐渐将反倾销反补贴联动措施(“双反”措施)作为常规化的贸易救济方式,贸易摩擦逐渐从企业的微观层面扩展到了政府政策的宏观层面。在具体实践中,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的选择与实施涉及到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对于国外不公平贸易行为的界定,确定国外企业是否存在倾销行为和国外政府是否存在补贴行为;若国外倾销和补贴行为同时存在,确定国内产业遭受损害的根源是否由于国外倾销和补贴行为,认定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的实施前提;二是对于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的选择,若倾销和补贴行为同时存在,是否采取“双反”措施;三是“双反”措施的技术问题,包括如何开展反倾销反补贴联动调查(“双反”调查)、如何计算反倾销反补贴合并税率、以及如何在合理范围内实施“双反”措施等。纵观国际贸易实践,WTO成员国实施“双反”措施并不是近几年的新兴产物。早在1982年,美国就对比利时、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展开了“双反”调查,成为世界实施“双反”措施的先例。然而,“双反”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始于2004年加拿大首次对“非市场经济”国家—中国发起“双反”调查,调查产品为中国的户外烧烤架。尽管加拿大最终并未对中国产品同时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税,但国际社会对于反补贴法在“非市场经济”国家的适用性、“双反”措施可能存在的“双重救济”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至今,“双反”措施仍是国际贸易摩擦和WTO贸易争端的焦点。中国是全球“双反”措施实践的主要参与国。首先,中国目前是全球“双反”调查的首要目标国。截至2013年,中国共遭受69例国外“双反”调查。在已经得到终裁结果的65起案件中,肯定性裁决比例高达76.9%,中国产品正面临严峻的“双反”调查形势。其次,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是全球“双反”调查的争议焦点。目前,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一方面仍然认定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对中国在反倾销调查中适用“替代国”标准;另一方面又认为中国目前的经济体制较之前的“计划经济”发生了较大转变,可以对中国适用反补贴法。对于中国经济地位的双重认定使得上述WTO成员国在对中国进行“双反”调查时,由于“替代国”标准的使用可能提高倾销幅度,并导致对补贴行为的双重救济,从而违反了WTO规则。未来中国将在反倾销和反补贴领域面临更多的挑战。随着2016年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终止,国外对华“双反”实践必将发生很大变化。一方面,由于“非市场经济”地位而引发的反补贴法适用性问题将不复存在,其他WTO成员国将可以不受限制地对中国适用反补贴措施;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入世议定书中相关条款的模糊不清,关于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废止后是否能够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学界存在不同的争论,由此将引发2016年之后是否仍然可以对中国适用“替代国”标准的争论。随着我国全球贸易地位的迅速崛起,针对我国的“双反”措施数量不断增多,例如:美国欧盟等国对我国光伏产业进行反倾销,以及2015年以来其他国家对我国钢铁产业的反倾销,这些无疑对我国政府的公平贸易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我国政府在积极探索如何应对国外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的同时,亟需加强我国对外实施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的研究,特别是在特定条件下,如何适时、合理地实施“双反”措施,弥补单一反倾销或反补贴措施的局限性。在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有效维护国际公平贸易秩序、促进国别整体利益协调、保护国内产业发展和多元公共利益平衡。下面是我们针对两个不同产业的反倾销案例所做的一些具体分析。案例一2011年10月19日,美国SolarWorld连同其余6家公司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和美国商务部提出申诉,要求对中国出口的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2012年3月21日,美国商务部宣布针对中国光伏反补贴方面的初裁结果,税率为2.90%至4.73%。2012年5月16日,美国商务部又对中国光伏反倾销案开出初裁高额罚单,决定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31.14%至249.96%的反倾销税率。据统计,2011年中国涉案产品对美出口金额约为31亿美元,此次关税决定将影响到59家中国太阳能公司。受到到出口限制,我国光伏产业受到严重打击,而阵痛还未消,又一恶狼向中国光伏产业扑来。2012年7月,德国太阳能巨头SolarWorld联手欧洲各国20余家光伏企业将一纸诉状递交欧盟,指责中国光伏企业获得政府补贴,从而以低价向欧洲倾销产品。2012年9月6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对中国光伏电池发起反倾销调查。这是迄今对我国最大规模的贸易诉讼,涉案金额超过2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1300亿元。业内人士表示,欧盟对华反倾销立案,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影响将会是非常大的,中国的六成光伏企业面临的不仅是亏损,更是退市、并购的风险。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中国光伏业陷入命运多舛的境地。继欧盟之后,印度反倾销局收到印度业界申请,要求对原产于马来西亚、中国和美国或从上述国家和地区出口的太阳能电池组件或部分组件进行反倾销调查。虽然印度所占中国出口的份额不大,不会带给中国致命的影响,但也确实有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使更多的新兴市场国家跟风。自2011年下半年起,中国光伏产业经营惨淡,各项指标大幅度下滑。国内首家纽交所上市民企尚德电力,日前首遭纽交所的退市警告。原因是,截至9月10日的连续30个交易日,公司收盘价连续低于1美元,不符合纽交所的上市规定,尚德面临退市风险。根据无锡尚德公司财报,公司2011年四季度负债总额为36亿美元,负债率79%;2011年底,尚德短期借债从2007年3.21亿美元攀升至15.73亿美元。从2011年二季度起,尚德已连续亏损四个季度,尽管今年二季报还未出,但继续亏损是大概率事件,意味着其将连续五个季度亏损。(一),产生背景我国光伏产业目前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反倾销困境(1)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的产业链条称之为“光伏产业”,包括高纯多晶硅原材料生产、太阳能电池生产、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相关生产设备的制造等。我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光伏产品生产国。自2002年左右起,中国光伏产业平均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产能占到全球一半以上。在最繁荣时,全球最大的15家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中就有10家来自中国。我国光伏产业经过长期的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五大产业集群。长三角以江苏为代表,主打中下游的光伏电池及组件生产,产业规模占全国一半;环渤海以河北为中心,主打上游材料生产加工,产业规模居第二;珠三角以深圳为核心,主打下游应用产品生产;中部地区主要是江西、湖北、湖南三大省份;西部地区主要是青海、内蒙古、陕西等省,重点利用能源、矿产等优势,主打上游多晶硅原料生产。(2)我国光伏产业面临的反倾销困境1.美国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反倾销2011年10月19日,德国太阳能世界工业公司SolarWorld在美国的子公司SolarWorldIndustriesAmericaInc联合其他六家“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美国本地光伏企业向美国商务部和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诉,要求对中国75家光伏企业出口的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双反”)调查,并采取贸易限制措施。这是中国光伏行业发展近十年来在国外遭受的第一起贸易限制调查,也是美国首次对中国新能源发起的“双反”调查。2012年10月10日,美国商务部对华太阳能光伏产业“双反”做出终裁,将对中国企业征收高达18.32%至249.96%的反倾销税,同时,征收14.78%到15.97%反补贴税。2.欧盟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反倾销2012年7月,一些欧盟企业向欧盟委员会正式提交了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立案调查的申请。2012年9月6日,欧盟正式宣布对华光伏组件、关键零部件如硅片等发起反倾销调查,涉及产品范畴超过此前美国“双反案”,涉案金额超过200亿美元,是迄今为止欧盟对华发起的最大规模贸易诉讼。尽管欧洲多个国家和超千家企业高管签名发公开信要求放弃对华光伏征税,但是在2013年6月初,欧盟仍然裁决向中国光伏产品征收了11.8%的临时性惩罚性关税,为期2个月,如果中欧双方在8月6日前没有达成妥协方案,届时反倾销税率将升至47.6%。3.美国和欧盟对光伏产业反倾销对我国造成的影响美国和欧盟反倾销对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2012年,我国太阳能光伏产品进出口总额289.5亿美元,同比下降32%。其中出口额233亿美元,同比下降35%,出口数量同比下降8.1%,出口价格同比下降29.2%;进口额56.5亿美元,同比下降16.1%,进口数量同比下降9.2%,进口价格同比下降7.6%。目前,光伏企业普遍面临库存高、利润少、贷款难的资金困境,而国际市场环境不容乐观,因此光伏企业出口前景令人堪忧。如果此次欧盟反倾销最终成立,将给中国光伏业带来致命打击,预计约30万从业人员将受到冲击。光伏企业遭遇反倾销的原因(1)市场与核心技术“两头在外”的产业链困境中国虽然为当前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国,中国的光伏产业却面临着严峻考验,存在着市场与核心技术“两头在外”的产业链困境。我国企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下游的电池、组件制造环节。上游方面,我国光伏企业每年都从欧洲进口大量生产终端产品的多晶硅、银浆等原材料及制造设备。而下游销售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例如,光伏系统装机量外销比例接近80%,而欧洲占70%。相比较国内光伏产品庞大的生产规模,目前国内光伏产品的使用和销售规模非常渺小。(2)融资渠道不畅,债务危机逼人光伏产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融资渠道的畅通与否对于产业的发展壮大至关重要。国内光伏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有银行信贷、风险投资、上市融资等几种。近年来,为调控楼市等经济过热领域,我国宽松的货币政策日趋收紧,银行信贷压缩,加之证监会提高了企业上市融资的门槛,我国不少光伏企业遭遇了“融资难”的问题。(3)高端人才稀缺本世纪初,一批留学海外的光伏技术研究者学成归国,形成了我国光伏产业界一个人才聚集的小高潮。但随着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充,光伏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快速增加,海归人才队伍已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4)光伏产业严重存在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从国内来看,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较早的细分领域,光伏产业严重存在同质化竞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89家国家级高新区中,有超过高新区域30%涉足光伏产业,大约20家高新区把光伏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另据统计,目前,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几乎把光伏产业列为优先
本文标题:双反案例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593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