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房地产 > 改革变法风潮和秦国历史机遇(课)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概念:(1)平王东迁,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洛阳)(2)东周的分期: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3)春秋战国时期的基本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大动荡:春秋诸侯争霸战争(春秋五霸)、战国兼并战争(战国七雄),战乱频仍,政局动荡;·大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奴隶制(井田制、宗法、分封制)日益瓦解,封建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中央集权制)逐步确立;·大发展:随着生产力进步,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商品经济繁荣。西周.镐京东周.洛邑战国时期形势图蓟辽长江黄河下游渭水春秋战国时期,群雄角逐,诸侯争霸,秦国地处西陲,远离中原核心地带,比较落后。然而,恰恰是偏远落后的秦国在角逐中,脱颖而出,统一了六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当时的秦国面临哪些历史机遇能够最终完成统一?“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战国)韩非子“(商鞅)功如丘山,名传后世”。——(西汉)桑弘羊“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宋代)王安石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背景内容影响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背景第1目社会变化的新气象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时代背景第2目风起云涌改革和变法各国的改革和变法概况第3目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秦国商鞅变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春秋战国)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特征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族融合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1、经济:铁器牛耕井田制瓦解社会阶级关系变化2、政治:社会发展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4、思想: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法家顺应时代需求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私田增多封建土地私有制3.军事:春秋争霸、战国兼并战争,社会动荡生产力生产关系改革富国强兵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1.经济(生产力的进步):社会经济发展①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②手工业技术进步:……③商业日趋活跃:……铁器牛耕井田制瓦解社会阶级关系变化私田增多封建土地私有制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普遍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普遍: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开始出现并逐渐推广。牛耕技术,只有与铁器的使用配合方可发挥它的功能。当时,在人的姓名上把牛和耕一起使用说明牛耕在当时生活生产中十分普遍且十分重要。如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晋国一大力士姓牛名子耕。材料二:“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它给手工业工人提供一种其坚固和锐利非石头或当时所知道的其他金属所能抵挡的工具。----------------恩格斯手工业技术进步:战国晚期兽形足铜敦春秋早期重环纹铜鼎手工业技术进步:春秋晚期卷云纹填漆铜鼎春秋时期蟠虺纹高蹄足铜鼎商业日渐活跃: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2.经济(生产关系的变动):封建生产关系产生①土地私有制确立②产生新的阶级力量部分贵族、商人新兴地主平民、逃跑奴隶自耕农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3.政治:上层建筑的变化①目的:②变革内容:选贤任能、奖励军功世卿世禄俸禄制封邑制中央集权制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4.军事(战争的需要):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内在动力5.文化(意识形态的推动):百家争鸣→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异同:相同点:1.都有扩大地盘、掠夺人口的目的;2.都是大吞小,强凌弱,减少诸侯国数量,加速奴隶制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3.给人民生活生产造成巨大破坏。不同点:1.争霸〞仅是奴隶主大国争霸的战争;兼并〞已具有封建兼并战争性质;2.争霸〞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因素成长;兼并〞在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后导致一个封建大帝国的产生。《韩非子》书影孙子和《孙子兵法》竹简韩非子2、政治:社会发展要求推翻旧制度,建立封建专制统治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背景1、经济: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3、军事: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直接动力)4、思想: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转型时期(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社会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各国展开变法封建制度确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结构二、风起云涌改革和变法的概况时间国家改革者或名称变法内容作用春秋齐国鲁国战国魏国楚国其它诸侯管仲改革经济: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军事:整顿和发展军备初税亩经济:“履亩而税”(594BC)实质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李悝变法经济:①实行“尽地力”;②推行“平籴法”,政治:制定《法经》使魏国在战国七雄中率先强盛吴起变法政治:①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收回三代以后的爵禄;②强令旧贵族迁居,变相没收其土地;③裁撤冗员,削减俸禄,奖励军功;④严格吏治成为战国中的强国齐国邹忌改革;赵国公孙连改革;韩国申不害改革都促进了政治的进步和经济军事的发展壮大李悝是先秦法家的开创者。他在变法中提出了“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方针。这正是后来法家所奉行的法治原则。他所制定的《法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也被其他诸侯国特别是秦国当作立法的蓝本。增强了齐国实力,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时间国家改革者变法内容作用春秋齐国管仲军事:整顿和发展军备经济:发展工商业、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增强了齐国实力,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鲁国经济:实行“初税亩”、“履亩而税”,公开承认土地私有。战国魏国李悝经济:“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推行“平籴法”,保护小农经济法制:制定《法经》,加强法制使魏国在战国七雄中率先强盛起来,为各国改革树立了榜样楚国吴起政治: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三代以后收回爵禄;强令旧贵族迁居到地广人稀的地方,变相没收其土地;裁撤冗员,削减俸禄,奖励军功;严格吏治禁止私门请托。取得一定成效,成为战国中的强国其它诸侯国齐国、赵国和韩国等也陆续进行了变法改革,取得了不同的成效。促进了政治的进步和经济、军事的发展壮大。国家主持者时间内容作用赵国赵列侯前408至前387年选拔贤能者做官,并“节财俭用”封建政权得以巩固韩国申不害前335年“循功劳,视次第”的因功行赏制度诸侯不来侵伐齐国邹忌前347年整顿吏治、谨修法律而督奸吏东方诸侯霸主燕国乐毅前311至前279年“与百姓同甘苦”使燕国强盛起来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背景: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公孙鞅,卫国•魏国——遭忽视•秦(孝公)——重用→左庶长,大良造(商君)两次推行变法:前359年,前350年商鞅: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继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诬陷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商鞅初到秦国时第一二次见到秦孝公,对他讲述学尧、舜等的帝王之道,孝公直打瞌睡;第三次他就与孝公讲述了富国图强之术,孝公听得津津有味,一连几天都不厌烦。商鞅⑵.秦国的落后:穆公称霸西戎,但仍落后中原;献公改革,无根本改观;改革必要性改革可能性(商鞅变法的具体背景)⑴有利条件⑵历史机遇⑶主观因素:权力集中、法家学说、尚武精神;三家分晋、“士人要求”秦孝公发愤图强;商鞅来秦⑴.改革是当时的大势所趋:政治、经济、军事、思想韩魏赵商鞅变法的原因条件客观:(大发展、大动荡、大变革)(1)经济: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2)政治: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3)军事:诸侯争霸,战争频繁;(4)思想:民间办学兴盛百家争鸣,法家受欢迎主观:(有利条件、可能性)(1)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守旧势力相对薄弱。(2)法家学说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3)当地民风质朴,具有尚武精神。(4)“士人”追求建功立业,秦孝公重任商鞅,支持变法。(5)各国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练习题:1.春秋与战国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A.内容不同B.方式不同C.发动者不同D.性质不同2.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要()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B.发展封建经济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D.消灭奴隶制残余3.管仲改革期间,某贵族拥有封地300亩,另辟新荒地200亩,按当时的规定,他应该向国家交纳赋税的田亩数是()A.300亩B.200亩C.500亩D.100亩练习题:4.下列事件,不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的是A.管仲改革B.李悝变法C.吴起变法D.商鞅变法5.战国初年,最先崛起的国家是A.晋国B.魏国C.卫国D.秦国6.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国国君是A.秦穆公B.秦献公C.秦孝公D.秦王赢政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无夺民时,则百姓富。”——《国语齐语》材料二:“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贱则国贫。”——《汉书食货志》材料三:“----为楚悼王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史记蔡泽列传》请回答:(1)这三则材料分别反映的是哪三次重大改革?(2)材料二说明的是哪一项改革措施?(3)这三次改革有何共同的作用?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政治特征?答案:(1)管仲改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2)“平籴法”(3)促进个诸侯国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特征: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不断增强,新的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知识导学】(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A级:1、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中国历史进入时期,这一时期分为和两个阶段。2、根本变化:(1)经济:和的出现并逐步推广,农工商业都有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的确立。(2)政治: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出现了和等新阶层。(3)军事:战争频繁,春秋时期的战争以为主,战国主要是战争。(4)文化:出现了局面,主张以法治国的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的武器。【思考探究】B级1、分析理解社会变化新气象中的“新”字(表现),归纳时代特征。经济(大发展)——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封建生产关系产生(根本原因)政治(大变革)——上层建筑的变化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政治要求)军事(大动荡)——战乱频仍,政局动荡(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直接推动力)思想(大活跃)——百家争鸣,法家学说盛行(意识形态的推动力量)。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公元前475年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2、结合19页学思之窗回答“兵家和法家都重视战争,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变法改革和战胜攻取有什么关系?”【答】(1)原因:思想是现实的反映。战国兼并战争迫使各诸侯国发展经济、富国强兵;法家思想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兵家思想产生于战争实践。(2)关系:只有变法才能富国强兵;只有富国强兵才能在兼并战争中战胜对手。【知识导学】(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A级时间国家改革者变法内容作用春秋齐国军事:;经济:发展工商业、改革赋税制度(“”,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增强了齐国实力,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鲁国经济:实行“”“”公开承认土地私有战国魏国经济:“”,发展农业;推行“”,保护小农经济法制:制定《》,加强法制使魏国在战国七雄中,为各国改革树立了榜样楚
本文标题:改革变法风潮和秦国历史机遇(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603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