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鱼我所欲也(背诵指导)
鱼我所欲也背诵指导全文提示本文提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文章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鱼我所欲也》一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全文提示理清文章脉络,按照文章思路进行背诵把文章分解成8个小片段逐一分解背诵(先读后背)1.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个生活常理为喻开头。(目的: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提引文章的中心论点——比喻论证)2、用“舍生而取义”与“舍鱼而取熊掌”类比,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中心论点3、先从正面入手分析论证中心论点:“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即“义”;坚守大义的人的生死观:不苟得、患有所不避。4、再从反面来申述观点(假设分析):“所欲莫甚于生”;“所恶莫甚于死”——即“不义”;丧失“大义”的人的生死观: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5、进一步针对“生死观”的不同表现予以分析归纳:“生而有不用”、“避患而有不为”→坚守比生命更重要的“义”。6、作者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羞恶之心。只是“贤者”能勿丧。——得出结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第一自然段采用到的论证方法主要有: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7、举例论证1: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事例论据)——正面事例:论证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人人都有羞恶之心,即“大义”。第二自然段采用的主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8、举例论证2(与第一个事例构成正反对比关系,既让人认识到“礼义”不可抛弃,又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过程,人要时时反省自己。):“不辩礼义”的贪求“万钟”的事例——反面事例:论证丧失“本心”的表现。重点认识第一个自然段的论证思路(加强理解巩固背诵)本段首先由设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接着运用严密的的的逻辑推理展开分析论证。这个推理过程分两步,第一步是通过对喜爱的东西和厌恶的东西的分析阐明了为了“义”(有甚于生者)可以“舍生”(不为苟得),即使死掉(患有所不避),也不做无“义”的事。第二步是假设推理,设想如果人们所喜爱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如果人们说厌恶的没有比死亡得厉害的,那么只要保全生命,躲避死亡,就什么事都能干出来。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推理分析,得出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有甚于死者”的结论。最后进一步指出,“义”不只是少数贤者具备,而是人人皆具备,所不同的只是贤者“求之”,所以“能勿丧耳”,而愚者“舍之”,所以就不再具备了。注意第二自然段的正反两个事例论据“一箪食,一豆羹”虽少,但决定的是生命,“万钟”(不辩礼义的贪求)虽多,但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相比之下,更能突出“舍生取义”的“本心”。看着译文,默背原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事情,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才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的优厚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文章结构根据文章的结构分析,进行理解性背诵。所欲鱼、熊掌生、义提出论点舍鱼取熊掌舍生取义由浅人深,自然明晓所欲甚于生(义)故不苟得所恶甚于死(不义)故不避患辨证分析(正面)假设分析(反面)所欲莫甚于生(最喜生)何不用(不择手段求生)所恶莫甚于死(最恶死)何不为(不择手段躲祸)由是则生由是避患不用不为有甚于生者有甚于死者因果分析(原因)(结果)升华主题递进论说非独贤者有人皆有贤者勿丧分析第一部分舍鱼而取熊掌比喻论证舍生而取义正面论证反面论证不为苟得“甚于生者”“义”;“甚于死者”“不义”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所欲莫甚于生所恶莫甚于死论点患有所不避论证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向善之心,(“性善论”)对比论证一箪食一豆羹“呼尔”“蹴尔”不屑接受羞恶之心舍生取义得——生舍——死接受万钟不受食羹丧失本心身外之物关乎生死保有本心万钟之禄1、宫室之美2、妻妾之奉3、所识穷乏者得我排比义存于心举例论证见利忘义(正)(反)对比论证嗟来之食1、行道之人2、乞人万钟之禄1、宫室之美2、妻妾之奉3、所识穷乏者得我排比论证分析第二部分听着朗读来背诵试着背诵全文1、全班齐诵2、男生齐诵3、女生齐诵4、独立背诵思考、讨论: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延伸、拓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它告诫我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应有高尚的追求与信仰,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社会,造福未来。
本文标题:鱼我所欲也(背诵指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625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