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回忆我的母亲朱德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掌握课文新字和词语;了解回忆录的一般特点。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写人的手法。3.朗读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学会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4.揣摩质朴、自然、真挚的语言特点,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5.感受朱德母亲的高尚品德,领会母爱的深沉,体会作者的思念、敬爱之情。培养学生的作者介绍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其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选集》。背景资料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忠厚、仁慈、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于革命事业。她勤劳一生,在世上活了86个春秋,于1944年逝世。朱德得知母亲逝世的消息后,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了这篇《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1944年4月5日延安《解放日报》时,题目为“母亲的回忆”。但是这个题目容易引起歧义,它既可以理解为母亲所回忆的往事,又可以理解为作者对母亲的回忆,于是1984年秋季中学课本将此文题目改为“回忆我的母亲”。沿用至今。文体知识——回忆录回忆录是传记文学的一种,用叙述、描写的方法,追忆本人或他人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回忆录具有以下特点:(1)用叙述、描写的方法,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2)篇幅有长有短,带有文献性质。(3)要求写真人真事,语言简明平实。如何读写人的回忆录:(1)抓住叙写的主线就等于掌握了理解全文的钥匙。因为回忆录是依第一人称来叙写人物的,在阅读时应沿着叙写的主线,如作者描述了哪些具体事件,进而把握所写人物的思想性格、品德、气质。(2)从记叙的字里行间和作者的议论中,弄清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读准字音佃农(diàn)祖籍(jí)溺死(nì)妯娌(zhóuli)和睦(mù)私塾(shú)衙门(yá)劳碌(lù)差役(chāiyì)横蛮(hèngmán)不辍劳作(chuò)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概括各部分大意。第一部分(1):作者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第二部分(2-15):叙述家庭情况,着重写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2-8段):概述家庭情况,着重写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和坚强不屈的性格。第二层(第9-13段):写母亲理解儿子,鼓励、支持儿子投身革命。第三层(第14、15段):作者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及其深刻的影响。第三部分(16、17):写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表达了作者以尽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崇高的思想感情。作者回忆母亲,为什么选材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又是怎样将众多的日常小事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贯穿母亲一生的优秀品质是什么?母亲是劳动妇女,是家庭主妇,选材范围只能是这些日常琐事。选材虽从小处着眼,但能于细微处见真情,写得真实、亲切、感人。课文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叙事线索,按时间顺序安排记叙的内容。贯穿一生的品质“勤劳”。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第1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总领全文,点明回忆的内容;抒发作者悲痛的感情,奠定感情基调。从中可以看出母亲具有哪些品格?勤劳俭朴、任劳任怨:宽厚仁慈:坚强不屈:深明大义支持革命: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等没有打骂我们、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周济比自己更穷的人在家庭遭遇不幸的时候不灰心对我从事的事业的理解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母亲对自己的影响的?在段落结构的形式上具有什么特点?从以下个方面来写: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二是“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三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并“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母亲留给儿子的这些,确实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产,而作者也深深懂得其价值,写了自己的深切感受,从而对母亲发出由衷的感激之情。结构形式上的特点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文章的结尾两个自然段表达了哪几层意思?表达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痛悼母亲的离去;第二层意思:对母亲的高度评价;第三层意思:决心尽忠革命事业。本文是一篇回忆录,主要记叙母亲的生平事迹,但有的地方有议论,请找出来。看看这些议论有什么作用,并说说议论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课文第14至17段都是议论。作用:这些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把事件蕴含的意义揭示得更透彻,把作者悼念、赞颂母亲的感情抒发得更加深切。特点:这些议论的语言以记叙为基础,饱含感情。品读课文,句段赏析1.如何理解“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这几句话?这几句平实的话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是对旧社会的血泪控诉。在旧中国的农村,溺婴是常有的事情,朱家也不例外,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才被迫忍痛溺死五个孩子。这个怵目惊心的事例,揭示了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的悲惨境遇,写出了母亲的痛苦无奈。是旧中国农村的缩影。2.“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与“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对比着平静道出,表现出了母亲的勤劳、聪慧、能干,善持家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巧于持家的敬佩之情。3.“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一句突出了母亲怎样的形象?儿子做了总司令,母亲却依然做农妇,这是一件颇为感人的事。作者将这件事不经意地道出,并用最简单的话说明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母亲“知道我们党的困难”。在平铺直叙中,母亲同情革命、了解革命的形象跃然纸上。4.“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一句中的两个“永远”各表达了什么意思?第一个“永远”表达了母亲对献身革命事业的儿子的思念;第二个“永远”表达了“我”对于年迈母亲的牵挂与惦念。朴素的语言里流露出了母子情深。5.如何理解“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创造了:是说过去的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创造着:表明现在的历史仍由人民继续创造。含义: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对民族和人民,对共产党的爱;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宽广的胸怀。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主旨探究说说本文的中心思想。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继续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以记叙为主,适当穿插一些对人物、事件的议论,抒发作者的感情,这是传记体文章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特点。这些议论可以突出人物的品质,揭示事件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本文第14、15段正是这样,这两个自然段承前文所叙,以抒情的笔调,写出母亲给予作者的宝贵财富,在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感情真挚深沉,并点明了母亲“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原因。本文在记叙中适当穿插一些议论、抒情有什么作用?
本文标题:回忆我的母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644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