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范仲淹前面我们所学的表现范仲淹政治理想的散文《岳阳楼记》,写于他被贬谪的1046年,而就在他被贬谪的前4年(1040年),还在塞外征战。作为有政治抱负的范仲淹,面对荒凉和艰苦,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作者简介背景宋仁宗康定元年,作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就作于此时。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一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宋】范仲淹秋天到了,边塞的景物与江南迥然不同,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夕阳西下,暮霭沉沉,座落在群山中的小城城门早已关闭。乡思涌起,然而浊酒一杯消不散万里乡愁。但边患未平,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回去。夜深寒重,寒霜满地,羌笛悠悠,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白发轻染双鬓,不觉早已热泪盈眶。赏析1、上下阕分别写什么?上阕下阕写景:边塞秋季的奇异风光抒情:思乡爱国的浓浓情怀赏析诗歌: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地点,“秋来”点明了时间,“异”字统领全词。衡阳雁去无留意这是用拟人手法写人的感受,突出边塞的异常苦寒:雁尚且无留恋之情,将士又何以忍受?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边塞黄昏的苍凉景色:“边声连角起”表明战事紧,“孤城闭”暗示敌强我弱。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浊酒”表明边塞生活的艰苦,“家万里”表现了思乡之切。慨叹功业未建,边患未除,归乡无期。这入夜的悠悠羌音、浓浓白霜,更使人惆怅难眠。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不寐”的是将军也是征夫,流下的是思念家乡的泪,更是功业无成、壮志未酬的英雄泪!《渔家傲秋思》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壮志难酬的心情.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读来真切感人。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开辟先路。渔家傲范仲淹上阕写景衡阳雁去边声连起千嶂孤城长烟落日渲染荒凉萧瑟气氛战事紧张戒备森严下阕抒情异家万里-归无计羌管悠-霜满地燕然未勒抒发思乡报国之情泪苍凉悲壮,沉郁雄浑课堂总结借景抒情1.点明地域和季节的句子是:塞下秋来风景异2.写边地天气渐寒,北雁南飞的句子:衡阳雁去无留意3.边地战事吃紧,戒备森然的句子:(由视觉的景物描写勾勒出边塞的悲凉的句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4.表现战士们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情的句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5.夜寒霜重,笛声凄然的句子:羌管悠悠霜满地。6.以互文的形式写出将士有家难回,功业难成,哀伤流泪的句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中考链接:1、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边塞秋色),下阕写(思乡忧国之情),笔力雄健,感情沉郁。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紧紧关闭。表现了边塞的悲凉。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抒发了戍边将士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一句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此时此刻,驻守在边关重镇、满怀乡愁的将士们个个难以入睡,将军整日操劳,白发染白了双鬓;久征在外的士兵们艰苦异常,止不住悄悄地流泪。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5、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6、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7、这首词所写的塞下秋景“异”在哪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天冷、声杂、城孤。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8、请揣摩“羌管悠悠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借边塞的夜景来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戍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9、“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写出了将士什么样的心情?•既想建立战功,又思念家乡的矛盾心理。10、“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关闭城门的情景。•作用: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11、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1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a、慨叹功业未立;b、思念家乡。(其它如“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之类的意思也得全分。)范仲淹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婉约派:内容上以情感为题材;语言清新、含蓄,情思曲折而真切;风格委婉、绮丽。代表人物:李清照、温庭筠。豪放派:内容上多以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语言畅达流利,直抒胸臆;风格豪迈奔放,意境雄奇阔大。由北宋词人苏轼开创,经南宋词人辛弃疾发展而推向高峰。苏轼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他写的第一首,也是最为典型的一首豪放词。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灾、旱灾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作为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祭常山回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姑且发一发少年疯狂,左手牵黄狗,右手举苍鹰,戴锦帽,披貂裘,千骑驰骋,犹如疾风席卷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太守观的盛情,我要亲手射杀猛虎,像三国的孙权那样。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鬓间虽已染白霜,那又有何妨!手持符节前往云中,何时朝廷才能再谴“冯唐”(召我奔赴战场)?(到那时)我定将手中的雕弓拉成满月的形状,朝着西北方,射杀犯界的天狼。赏析1、请分别概括上、下阕描绘的内容?上片写景,描绘出猎时的盛大场面。下片言志,抒写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冯唐赦免魏尚”的典故,以魏尚自比,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渴望得到朝廷重用、为国立功的思想感情。★亲射虎,看孙郎运用“孙权射虎”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词人心中的“少年”狂气。2、简要分析词中的三个典故。★西北望,射天狼。运用“射天狼”的典故,表明了词人希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3、古人用词往往一字传神,说说本词中哪一个字用得好,妙在何处?例:“卷”字用得好,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4、“狂”是本词词眼,简要概括“狂”在哪些地方?(1)、太守出猎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2)、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3)、猎必射虎,其狂三也;(4)、自比孙郎,其狂四也。5、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创者和杰出代表,这首词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词的豪放特点?1.内容(题材):写的是出猎时的豪迈景象,骑马、射箭、狂奔过山冈,种种情景都勇猛雄健。2.思想感情: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3语言风格:用词铿锵有力,壮丽而不纤巧。表现了词人英武的身姿和非凡的气概,同时也为下阕抒情作了铺垫。1、上片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2、你能找出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吗?特点是什么?“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威风凛凛。3、你能找出描写出猎队伍的句子吗?特点是什么?“千骑卷平冈”;威武雄壮,场面浩大4、请你找出表现苏轼豪迈气概的句子。“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5、找出表现词人心胸开阔,胆气豪壮的句子。“酒酣胸胆尚开张”6、表现太守年愈长而志弥坚的句子是哪句?“鬓微霜,又何妨!”7、找出表现作者希望再展宏图,为国立功的句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8、找出表现作者必致强敌于死地的抱负的句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9、你能概括一下下阕的内容吗?抒发为国效力的豪情壮志。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大词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民族英雄,也是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之一。辛弃疾与苏轼齐名,世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南渡录》二卷,《窃愤录》一卷等。作者简介:这首词写于宋代淳熙十五年(1188)左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时。辛弃疾不只是词人,还是一名爱国武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在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赋闲家居。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写给陈亮的。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写作背景陈亮力主抗金。所作文章,笔力纵横驰骋,气势慷慨激昂。曾多次上书,痛斥秦桧奸邪,倡言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曾两次被诬入狱。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金。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的卢:古代烈性的名马,三国时代刘备所乘马就叫的卢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五十弦:本指瑟,这里泛指各种乐器。八百里:本指牛;语出《世说新语》。这里熟牛肉。用典喝醉时,我挑亮油灯,细看宝剑。梦里醒来,听见号角声在各个军营中响起。军营里兵士们分吃烤熟的牛肉。各种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肃杀的深秋,我站在疆场上大阅兵。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多想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可惜,我壮志未酬,却已经满头白发,空怀一腔报国情无人赏识啊!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怎么解释?其作用是什么?在大醉后,拨亮油灯,抽剑抚摩观看,一觉醒来,只听到营地里嘹亮的军号声。渲染了浓厚的战斗气氛,表达了词人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军营生活的?从中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和精神?有什么作用?从军中用餐、演奏军乐、检阅
本文标题:词四首九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669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