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四讲福利国家理论主要内容:一、福利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二、西方经济学中的福利国家理论三、福利国家危机四、福利国家的改革与启示主要参考文献1.《福利国家经济学》,尼古拉斯·巴尔,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当代西方经济学新进展》方福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福利经济学前沿问题》,尼古拉斯·巴尔、大卫·怀恩斯,辽宁人民出版社4.《福利国家向何处去》,周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5.《构建全民共享的发展型社会福利体系》,中国发展出版社6.《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吴敬琏,上海远东出版社一、福利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关于福利国家的典型故事:•“在20世纪,如果你碰巧出生在瑞典,那就像中了头彩一样。”——一位美国作家•20世纪60、70年代,是瑞典的“黄金时期”•有个患了轻度抑郁症的人跑到公立医院去看病。当时正值寒冬,日短夜长。为了能让病人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医生开了一道处方:去西班牙两星期病假,机票和酒店开销算作药费,全部报销。1.福利国家的起源(产生)•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特别是西欧国家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普遍实行社会保障制度,这些国家通过立法以及行政和社会经济政策,为本国公民提供广泛的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建成了所谓的“福利国家”。(WelfareState)•现代意义的社会保险最早出现于德国:俾斯麦政权,1895年,应对战争,缓和劳资矛盾。美国最早建立《社会保险法》(1935年)应对经济危机。现代福利制度起源于英国的《贝弗里奇报告》。这个报告主张的社会福利可以被概括为“3U”思想:普享性原则Universality),即所有公民不论其职业为何,都应被覆盖以预防社会风险;统一性原则(Unity),即建立大一统的福利行政管理机构;均一性原则(Uniformity),即每一个受益人根据其需要,而不是收入状况,获得资助。《贝弗里奇报告》对战后英国福利社会的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政策影响欧洲、世界“福利国家”(welfarestate)这个概念是1941年由威廉·坦普尔最初提出来的,以区别于纳粹德国为统治者服务的“权力国家”(powerstate)。人们常常把1948年7月5日英国国民可以享用国民保险的这一天作为英国福利国家的诞生日。从此,现代资本主义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开始效法建立了福利国家。布里格斯(AsaBriggs)为福利国家给出了一个著名的界定:“‘福利国家’是这样一种国家,其中,有意识地运用组织的力量(通过政治和管理)至少在三个方面努力减少市场力量发生作用的范围:第一,保证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而不管他们财产的市场价值如何;第二,使个人和家庭能够应付“社会意外事件”,如生病、年老和失业,以降低不安全感的程度,否则个人和家庭将会面临危机;第三,保证在一定范围内的社会服务领域向所有公民提供所能得到的最好服务,不管他们的地位和阶层如何。”(《福利国家的历史透视》“TheWelfareStateinHistoricalPerspective”,《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4卷,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版福利国家的内容:第一,以社会保障制度为主体第二,政府保证所有公民享有最低标准的收入、营养、健康、住房、教育和就业机会第三,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为战争提供预备役、缓和阶级矛盾、社会矛盾、政党斗争等)2.福利国家的成就福利国家“社会开支”在GDP中所占比重高。“社会开支”的内容包括医疗、养老、教育、低收入补贴(包括住房补贴、食品补贴等)。以上社会开支的福利项目是通过国家的税收、用非市场的手段经营的(即社会福利的非商品化)。福利国家社会开支的比例(20世纪70年代):瑞典为32%,法国29%,丹麦、德国28%以上,挪威、奥地利、比利时在26%~27%左右,芬兰、意大利在23%~25%之间,瑞士、荷兰、英国在23%上下。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都在18%左右。美国不到17%。都不属于福利国家。社会指标(平均寿命)日本82.07(岁,下同),法国80.87,瑞典80.63,澳大利亚、瑞士80.62,加拿大80.34,意大利79.94,挪威79.78,奥地利79.21,荷兰79.10,德国78.95,比利时78.92,英国78.7,芬兰78.66,美国78.06,丹麦77.96社会指标(每千个新生儿的死亡数)日本和瑞典为3.2,挪威为3.3,芬兰3.7,瑞士4.1,比利时、法国4.2,德国4.3,丹麦、奥地利、澳大利亚4.4,荷兰4.7,英国、加拿大4.8,意大利5,美国则高达6.3经济指标(以美元为单位人均GDP)挪威:10万以上,丹麦、瑞士6.7万,瑞典、芬兰、荷兰:5.5万上下,奥地利5.2万,澳大利亚5万,比利时4.9万,法国4.8万,加拿大和美国:4.7万,德国:4.6万,英国4.5万,意大利4万,日本3.8万大体而言,欧洲发达国家属于福利国家,美国一般不称作福利国家。二、西方经济学中的福利国家理论•西方主流经济学提供了建立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的理论依据,并可以诠释西方福利国家存在的理性缘由。认为,在主流经济学和社会保障及福利国家之间,可以建立一个对话渠道:社会保障的建立和福利国家的存在,不仅仅是由于“社会正义”的需要,它也是出于“经济效率”的原因。•西方福利国家其他理论(略)1.微观经济学:市场失灵与福利国家•1)市场的不确定性•2)市场的规模收益易引发自然垄断•3)在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市场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4)市场不能提供最优数量的公共物品•5)竞争性市场常带来不公平的收入分配•6)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基本保险项目:(1)养老保险(2)失业保险(3)医疗保险和健康保险在保险市场上,信息不对称实际上也是个委托代理间题,即投保人(代理人)和保险商(委托人)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将导致市场效率损失。例如,投保人通过采取保险商不可观测的行动影响到其损失的概率和数量时就会出现道德风险问题,而当高风险的人向保险商隐瞒事实导致后者无法做出区分时就出现逆向选择问题逆向选择(AdverseSelection)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克洛夫在其论文《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与市场机制》中提出的。柠檬(afeebleorunsatisfactorypersonorthing)指旧货。在旧车市场上,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产品平均质量下降。市场选择的结果不是优胜劣汰,而是留下差的,所以叫逆向选择。2.宏观经济学:市场失灵与福利国家•宏观经济层面的市场失灵问题•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存在的科学,对市场稳定性问题或市场失灵问题的解释,在某些方面,比微观经济学更为详细,更有独到之处。(1)经济增长与市场失灵:内生增长理论(技术创新,教育,人力资本)(2)社会公平与市场失灵:收入再分配理论(货币补贴与实物补贴)(3)失业与市场失灵:失业理论(摩擦失业、结构失业、自然失业)(4)通货膨胀与市场失灵:收入政策理论(贫困补贴与最低收入保障)3.对西方经济理论的评论•1)西方主流经济学在对待建立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上,承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存在市场失灵,需要国家干预,通过建立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弥补市场缺陷。•2.只从市场运行单一维度进行分析,强调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目的是恢复市场效率,缺乏价值分析维度(即缺乏政治经济学分析传统),将价值分析交与其他学科(如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哲学学科强调公平、正义分析范畴)。3.马克思主义观点:1)福利国家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一种现代形式;2)是资本主义国家各派政治力量与各种经济利益斗争和博弈的结果;3)是社会改良主义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三、福利国家危机•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是福利国家的创立和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福利国家被称为古典福利国家(classicwelfarestate)。理论文献大多对国家在公共福利供给中的主导作用给予积极评价,认为“国家是输送福利的最合适力量”(Marshall,1950),“强调全面和普遍的福利服务是社会‘权利’被逐渐承认的结果”(约翰·斯图尔特,2007)。“福利国家自动扶梯”(welfarestateescalator)是解释这一时期福利国家繁荣发展的一个典型概念)。(Finlayson,1994)20世纪70年代以来,“福利国家”普遍出现了危机。首先是发达国家经济出现“滞胀”,要求削减政府开支和社会福利,减少税收以刺激投资。但高税收是高福利的基础,减少税收,出现财政赤字,高福利难以为继。其次是近年来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福利国家”高福利、高工资、高补贴、长假期的优越条件,削弱了他们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更严重的是,高福利还培养出一批坐享其成的懒汉。经济全球化导致了西方就业机会外流和第三世界廉价商品大量进入西方市场,“福利国家”竞争力减弱,难以支撑高昂的福利开支。福利国家的弊端•欧洲式的社会保障制度曾经对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用,但其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具体表现如下:第一,社会保障体系所提供的保障水平难于长期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二战后,欧洲福利国家的高标准社会保障一开始就是建立在较高水平的人均GDP的基础之上的。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西欧国家的社会福利继续快速提高,大大超过生产的增长速度。1965~1970年,社会福利费用每年平均增长11.6%;1970~1975年,每年平均增长15·3%。社会保障费用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从60年代的不到20%,上升到70年代中期的30%左右。由于社会保障的水准超过了经济的支撑能力,国民收入中越来越大的部分被用于社会保障,损害了长远经济发展的基础。第二,过高的社会福利危害了经济效率的提高。二战后,西欧各国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全面承担了增进社会成员普遍福利的责任,这对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对于国家究竞应在社会保障体系中起多大的作用,并不是没有疑问的:(1)社会经济资源中有越来越大的份额掌握在政府手中,由政府直接支配,削弱了市场机制的作用。(2)国家全面包揽了社会成员的高水平生活保障,使一部分人滋长了依赖国家、靠社会保障过日子的心理和懒惰行为。(3)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扩大,培育起庞大的福利机构,造成高浪费、低效率和官僚主义。第三,过高的福利影响了国家预算的稳定性。西欧国家的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来自国家预算。随着实行福利主义各国社会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用于社会保障的一般税收和指定用于社会保障目的的薪给税或社会保险税不断增加。例如,1965~1984年期间,瑞典税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35.7%上升为50.6%;丹麦从29.4%上升为47.3%;英国从30.6%上升为38.6%;法国从35.0%上升为45.5%。一些国家的个人所得税的边际税率很高,例如瑞典个人所得税的最高税率高达80%,实行这种以高税率为基础的高福利,虽然具有较强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但同时也会使厂商成本提高,资本收益率下降,还会损害因积极工作而获得高收入的那部分人的工作积极性。由于社会福利开支过大和预算入不敷出,实行“福利国家”政策的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形成了庞大的财政赤字。以上问题使福利主义的社会保障制度陷入困境。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西欧社会进入人口老龄化和低增长阶段后,它们的这种高福利政策受到了广泛的批评。东南亚地区的新加坡、南美的智利等国家汲取了“福利国家”政策的教训,发展起了与之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福利国家”的危机最终导致了“福利国家”对福利经济制度的改革。从“福利国家”发展形势的分析预测来看,“福利国家”的福利经济制度既不会从根本上被推翻或取消,也不会完全按照过去形成的那种模式走下去,福利经济制度的调整和改革势在必行。四、“福利国家”改革与启示•1.瑞典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英国私有化等略)•20世纪70年代以后,瑞典的社会保障体系陷入了危机,主要表现在:公共开支比例过大,各项福利开支(养老、医疗、失业、生育、伤残等)•大约占政府公共开
本文标题:(4)福利国家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736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