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潮汕民居简析2010-09-07潮汕概况:广义的潮汕地区包括汕尾、丰顺、大埔(大潮汕),狭义的潮汕地区仅指潮州、汕头、揭阳三地辖区(潮汕三市),泛潮汕概念包括闽南三县、梅州。由于历史原因,海内外人士习惯于将潮汕一词称之谓“潮州”(即原潮州府)。潮汕民居:潮汕农村多聚族而居,而整个村寨,都依其宗族观念、风水观念、生产生活、防御功能以及某些美学观念来营建,这是潮汕村寨的大格局,更是独特的理想风水人居环境。同时,潮汕传统民居直接将大自然的因素即所谓“天时、地气、顺风”溶入建筑中,体现出人天和谐的统一境界和高尚心灵意境。在潮汕,农村传统民居的样式有多种多样,虽然现在的潮汕地区出现了许多的高楼大厦,但是在农村里,仍然保存着一些传统的老式民居,如“四马拖车”、“四点金”、“下山虎”等等。下山虎:“下山虎”(又称“爬狮”),是潮汕府第的最基本构成单位。顾名思义,“下山虎”的形状真有点如下山之虎,又似爬行之狮,它以大门为嘴,二个前房为两只前爪,称“伸手房”,以后厅为肚,厅两旁的二间大房为后爪。总之,有如浑身是颈,张开大口,吸纳天地精气,时时蓄势待发的狮虎。大门为嘴,前房为前爪,后厅为肚,后房为后爪为了最大限度地吸纳和贮藏“精气”,它的大门还被做成凹斗形式,使整个建筑成一个葫芦般的嘴阔、径窄(内门框)、肚大的富于变化的空间,以达到藏风聚气的目的。四点金:如在“下山虎”的前面再加上前座,就成了四角上各有一房压角的四合院“四点金”。潮汕“四点金”依照宋以前古制,把大门开在中轴线上,且居中而面南。这一点可从“四点金”和唐宋四合院的相似性得到印证。中轴线:前厅——天井——后厅。后厅前厅两侧各一房,占居四合院的四角,这也是“四点金”名字的由来。“四点金”因其四角上各有一间形如“金”字的房间压角得名。后面的大厅是祭祖的地方,两边的“大房”是长辈居住的卧室,门厅两侧的“下房”是晚辈与仆人的居室,天井左右有回廊的南北厅,有的还有两间小房,作厨房或柴草房,又称“格仔”。“格仔”与大房之间有通往外面的侧门,称“子孙门”,取多子多孙出入之意。“四点金”一般对外不开窗,窗只开向内庭。这是因为“凡屋以天井为财禄,以面前屋为案山。天井阔狭得中,聚财”。“财气”从大门或从上天降临积聚于天井后,再通过各房门窗“吸”进屋里,若对外开窗就是葫芦漏气,财气外泄。“四点金”方正对称的格局极易扩展为宗祠和家庙。潮汕的宗祠就是在“四点金”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潮汕“四点金”和北京四合院之比较:北京四合院院落圈较大但不一定在中心,宽大的庭院是由一系列房屋和联廊“围”合而成;而潮汕“四点金”则房房相接,左右对称紧凑简练,天井位于中庭。北京四合院大门都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上,这是因为京都之地皇权甚重制度严密,只有皇帝的宫殿和庙宇的大门能居中面南,故北京“四合院”不能在南面中央开门,而应依先天八卦将大门开在西北角或东南角上,这样才能使“山泽通气”。北京四合院四马拖车:“四马拖车”也称“三落二火巷一后包”,是“四点金”的复杂化。第一进有凹形门厅,俗称“门楼肚”。一进与二进间,有天井及左右两道通廊。过了天井便是二进,二进有面阔二间的大厅,两边各有一间房子称为“大房”。二进和三进中间也有天井,三进的结构与二进相同,只是三进的大厅后面隔开一块狭长的暗间,称作“后库”。“后包”指三进后面的一列房子。三落二火巷一后包整个建筑格局就像一驾由四匹马拉着的车子,故名“四马拖车”。一进的“反照”是为了遮挡路人和客人的视线,不致使屋里一览无遗。长辈们重要的会见和议事则在二进和三进的大厅进行。三进的大厅还设置祖龛供奉祖宗灵位。逢年过节、祖宗忌辰或家人要出国,就要开龛门祭拜抑或向祖宗“告别”;家人做了伤风败俗的事要绳之以家法,也要开龛焚香,让他在祖宗面前请罪。后库则是供粉丧事时停放棺柩的地方。家中遇上办喜事,则各进大厅的禅门洞开。各个部分都有它特殊功能:办丧事时更为隆重,不单要卸下“反照”,还要卸下各进的禅门。所有天井架上地板,天井的上空撑起帐篷。这样一来,一二三进形成了一个宽敞的大空间,便于进行各种活动。“四马拖车”规模庞大,为大官宦、大富豪人家所建。四马拖车大门处陈慈黉(hóng)故居总格局以潮汕传统“四马拖车”的建筑架构糅合了西式洋楼,再以亭台楼阁、通廊天桥作为点缀。
本文标题:潮汕民居简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759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