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品尝中国菜,品味汉文化。走進大千中國,最吸引人的就是種類繁多,美味可口的中國菜了。中國古代的經典《扎記》中有這樣一句話:“飲食男女,人只大欲存焉。”可見吃飯的問題,始終是社會,也是人生的頭等大事。因而對食物烹飪的重视和考究,以及人们对於飲食的觀念,是表現一個國家的文化素養,也是一個國家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象徵。技藝高超的中國烹飪,是中華民族曆史文化的產物。今天,中國菜風靡世界,這無疑是中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一個傑出貢獻。中國飲食文話之所以能夠稱譽全球,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中華民族在以往數千年的歷史中貢獻過影響全人類的飲食文化,這種文化又從為有過中斷,并在不斷豐富和發展。可以相信,在重視民族文化的今天,中國飲食文化乃至整個中國文化更加繁榮和輝煌的時期,指日可待。唐代詩人“終歲醇味嘗不夠”,下面就讓我們在中國文化散步中,一起品嘗中國飲食文化的醇之味吧!第一道菜:八仙過海鬧羅漢---魯菜“八仙过海闹罗汉”是孔府喜寿宴第一道菜,选用鱼翅、海参、鲍鱼、鱼骨、鱼肚、虾、芦笋、火腿为“八仙”。将鸡脯肉剁成泥,在碗底做成罗汉钱状,称为“罗汉”。制成后放在圆瓷罐里,摆成八方,中间放罗汉鸡,上撒火腿片、姜片及汆好的青菜叶,再将烧开的鸡汤浇上即成。旧时此菜上席即开锣唱戏,在品尝美味的同时听戏,热闹非凡,也奢侈至极。歷史來源从汉初到清末,历代许多皇帝都要到曲阜祭祀孔子,其中乾隆皇帝就去过七次,至于一些達官顯貴、文人雅士,前往朝拜者就更多了。因而孔府设宴招待十分频繁,“孔宴”闻名四海。“八仙过海闹罗汉”是孔府许多名菜中的一种,它选料齐全,制作精细,口味丰富,盛器别致,该菜用鱼翅、海参、鲍鱼、鱼骨(明骨)、鱼肚、虾、鸡、芦笋、火腿等十几种主要原料烹制而成,以鸡肉作“罗汉”,其它八种主料为“八仙”,故名“八仙过海闹罗汉”。当年在孔府,此菜一上席,随即开锣唱戏,一面品尝美味,一面听戏,十分热闹。第二道菜:扒原壳鲍鱼扒原壳鲍鱼,是山东青岛沿海的一道名菜。此菜将鲍鱼肉制熟后,又分别盛在各个原来的壳内,它的造型美观又名贵。是一种造型和盛器双重配合的杰作,原壳置原味,面目一新。鲍鱼,亦称鳆鱼,为海产腹足纲软体动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名贵的海产珍品。鲍鱼入馔已逾200年,据古籍记载:王莽事将败,愁得吃不下饭,唯饮酒啖鲍鱼,宋代诗人苏轼任登州知府时在《鲍鱼行》诗中写道膳夫善治荐华堂,坐领雕俎生辉光,肉芝后耳不是数,醋笔鱼皮真倚墙盛赞鲍鱼的鲜美。---魯菜第三道菜:夫妻肺片相传在30年代,成都少城附近,有一男子名郭朝华[1],与其妻一道以制售凉拌肺片为业,他们夫妻俩亲自操作,走街串巷,提篮叫卖。他们所售确实好吃,超乎一切肺片之上。不但精选材料,制作也很精细,使人看见就生好感,加上调味精细,深受人们欢迎,久而久之,人们为区别于其他肺片,便称郭氏夫妇所售肺片为“夫妻肺片”。1933年,郭氏夫妇在成都半边橋接,即今人民公园後門右侧一个单间店铺设店出售,其店名也就正式取名为“夫妻肺片”了,牌匾为金字黑底,由享有“蜀中四老之一”著名书法家趙蘊玉老先生亲题。后几经变迁,该店迁至闹市街的提督西街,扩大了经营规模,增添了牛肉面等品种,食客不光是可以品尝肺片,还有麵食充饥。夫妻肺片逐步发展为一家中型小吃店。---川菜第四道菜:門釘肉餅门钉肉餅是和幸福有關的,據說是因為和城門上的大門釘相似,所以象徵著永遠吉祥幸福。据说清朝时皇宫的御膳房为特意慈禧太后做了一道有馅的点心,慈禧很喜欢吃,问这种食品的名字。厨师临时想到宫廷大门上的门钉,就回答说叫做门钉肉饼。---京菜第五道菜:宋嫂魚羹歷史典故宋嫂鱼羹是杭州名菜,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由于它色泽金黄,鲜嫩滑润,味似蟹羹。又名“赛蟹羹”。根据宋人吳自牧的《梦粱录卷十三•铺席》记载,当年“杭城市肆各家有名者”,其中就有“钱塘门外宋五嫂鱼羹”,可见宋嫂鱼羹在南宋时期就已经成为杭州的一种名菜了。宋嫂鱼羹在杭州起始于南宋的淳熙年间。南宋淳熙六年(1179)三月十五日,太上皇宋高宗赵构登御舟闲游西湖,来至钱塘门外,已时近中午。太上皇的侍从告诉他,这里有家菜馆的鱼羹味道很好,何不品尝、品尝?太上皇此时也稍有些饿的感觉,就命人下船去菜馆买鱼羹。这家菜馆的主人宋五嫂,本是東京汴梁人士,曾在东京汴梁经营鱼羹菜馆。在宋王朝南迁之时,出于对宋王朝的爱国感情,跟随南迁队伍来到臨安(今杭州),在西湖边上经营这家卖鱼羹的小店,维持生计。宋五嫂见豪华游艇的人来买鱼羹,估计是皇亲国戚之类,就亲自烹制了鱼羹,送到游艇之上。快人快语的宋五嫂见了太上皇毫不畏惧,就对太上皇说:“小奴本是东京人氏,是随着御驾来到这里的。”太上皇赵构闻听此言,不胜唏嘘,心想像她这样的草民,能够跟随他南迁临安,的确是大宋江山的希望。想到这里就命人赏赐给宋五嫂“金钱十文,银钱一百文,绢十匹,仍令后苑供应泛索。”从此,宋五嫂的鱼羹就被称作“宋嫂鱼羹”,更加声名远扬。正如俞平伯先生在《略谈杭州北京的饮食》中所指出:“西湖鱼羹之美,口碑流传已千载矣。”第六道菜新风鳗鲞鱼鲞(xiǎng)是我国东南沿海渔民最喜欢食用的干制鱼品。用黄鱼制成的叫黄鱼鲞,用鳗鱼制成的叫鳗鲞。“新风鳗鲞”是浙江宁波地区的风味名菜,用海鳗制作。每年腊冬,正是捕捞海鳗的旺季,此时又是西北风季节,把海鳗剖肚挖脏后,挂在避阳的通风处晾干,便为佳品。当地居民把这段时间晾制的鳗鱼干,冠以“新风”,故而得名。歷史來源其实,这种鱼鲞,早在古代就有。相传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与越国交战,带兵攻陷越地鄞邑(今宁波)时,御厨在五鼎食中,除牛肉、羊肉、糜肉、猪肉外,巧取当地鳗鲞作菜。吴王夫差食后,觉得此鱼味道特别鲜美,与往日宫中常吃的鲤鱼、鲫鱼不一样。回宫后,虽餐餐仍有鱼肴,但他总觉得不如鄞邑的可口。后来特从鄞邑找来一个老渔民,专门为他烹制鱼宴。老渔民将带来的鱼鲞加调味蒸熟献上,吴王夫差食后大悦,赞不绝口,从此鳗鲞身价倍增。清代民间也嗜食鱼鲞,当时浙江台州温岭县松门地区出产的“台鲞”,闻名全国。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上曾经提到:“台鲞好丑不一,出台州松门者为佳,肉软而鲜肥,出时拆之,便可当作小菜,不必煮食也。用鲜肉同煨,须肉烂时放鲞,否则鲞消化不见矣。冻之即为鲞冻,绍兴人法也。”因为“新风鳗鲞”肉质丰满,鲜咸合一,风味独具,所以很受人们欢迎,民间至今仍有“新风鳗鲞味胜鸡”之说。第七道菜沙鍋魚頭豆腐“肚饥饭碗小,鱼美酒肠宽;问客何所好,豆腐烧鱼头”。这是过去挂在杭州王润兴饭店中的一付对联。这“豆腐烧鱼头”还有一段与乾隆皇帝有关的趣闻。歷史來源有一年初春,乾隆下江南来到杭州。有一次他穿便服上吴山私游,中午时分恰遇大雨,躲避于山腰间一户人家的屋檐下,他又冷又饿,便推门入室以求午餐,主人见状十分同情,将家中仅有的一块豆腐,一半用来烧菠菜,一半与半爿鱼头在沙锅中烧炖了炖,给乾隆就餐。饥肠辘辘的乾隆,觉得菜饭味道特别好,回京后还念念不忘这顿美餐。他第二次来杭时,正逢春节,为了报答王小二一餐之赠,乾隆赐银助小二在河坊街吴山脚下开了一家饭馆,又亲笔题了“皇饭儿”三字(这就是王润兴饭店的前身)。王小二精心经营,专门供应鱼头豆腐等菜肴,顾客慕名而来,生意十分兴隆,沙锅鱼头豆腐也成为历久不衰的杭州传统名菜。第八道菜护国菜且说各地潮州菜馆,在“水陆罗八珍,樽罂溢九酝”的宴席上,总少不了一道汤菜上品:“护国菜”,但见:冰碗羹碧,翡翠溶光,举箸凝脂滑,嚼齿留软香。探究起来,谁相信这么鲜凉可口的汤菜,竟是用甘薯叶配以北菇、火腿茸和上汤煨制而成的。更古怪的是它的名字:“护国菜”,说来有段因由。相传南宋最末一个皇帝——少帝赵昺,在公元一二七八年登基后,元军大举侵犯。少帝便一路南逃,经福建跑到广东潮州,歇息在一座古庙内。由于战乱,民不聊生,此时哪有人到庙里烧香拜佛?生活贫苦的和尚见少帝驾到,也无名贵菜肴招待,只好到田地里胡乱摘了些甘薯叶,经出水后略略除去苦涩味,草草制成汤肴奉献,饥肠辘辘的少帝吃后称赞不已,问起菜名,和尚答道:“山野贫僧,不知此菜名称,但愿能解除皇上饥渴,重振军威,确保大宋江山安全无恙。”少帝听后,极为感动,便替这道菜赐名“护国菜”。每此,代代流传,沿袭至今。第九道菜太白鸭“太白鸭”相传始于唐朝,与诗人李白相关。幼年时随父迁居四川绵州昌隆(今四川绵阳市江油青莲乡),直至25岁时才离川。李白在四川近20年生活中,非常爱吃当地制做的焖蒸鸭子。这种菜是将鸭宰杀治净后,加酒、盐等各种调味,放在蒸器内,用皮纸封口,蒸制而成,保持原汁,鲜香可口。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唐玄宗之诏入京供职翰林,文武百官都敬重他。当时李白虽然想为朝廷出力,但在政治上并未受到重用,相反由于杨贵妃、杨国忠、高力士等人,在唐皇面前对其进行谗言攻陷,而逐渐被疏远。李白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曾设法接近唐玄宗,他竟然想起了年轻时在囚川曾经常吃过的美味鸭子,就用肥鸭,加上百年陈酿花雕、枸杞子、三七和调味料等蒸制后,献给玄宗。玄宗食后,觉得此菜味道极佳,回味无穷,大加称赞,询问李白:“卿所献之菜乃何物烹制?”李白回答:“臣虑陛下龙体劳累,特加补剂耳。”玄宗非常高兴他说:“一此菜世上少有,可称太白鸭。”后来李白虽然仍被玄宗疏远,但李白献菜了事却成为烹任史上的一段佳话。第十道菜酿金钱发菜相传唐代长安商人王元宝嗜好吃发菜,每餐都让家厨做一盘发菜佐食。后来王元宝成为国中巨富,许多商人以为王元宝是吃了发菜才发财致富的,所以大家纷纷模仿他也吃发菜,致使发菜身价百倍。以后厨师便特意将发菜做成金钱形状而称为酿金钱发菜,寓意发财致富而流传至今。发财发财特点:形似金钱,鲜嫩适口后记民以食为天是有大学问的东西南北,味各不同节庆饮食,喜庆祥和宗教信仰,食有禁忌婚嫁世俗,一定之规民族饮食,千姿百态膳食模式,养生有道美食美器,相得益彰中华美食,尽在你我的身边谢谢观看2011.02.18
本文标题:中国美食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760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