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段子芹12013000657关于泰国•泰国,旧称暹罗,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中部,东临柬埔寨,西部和西北部接缅甸,东北邻老挝,南接马来西亚,北邻近中国。一、历史上的中泰友好关系•中泰两国作为近邻,自古以来就有着政府和民间的频繁往来。•政治上,泰国与中国是朝贡关系。•经济上,两国经贸往来频繁,泰国对中国的输出主要是大米,其次是木材。中国向泰国输出的是纺织品、其它轻工业品、食品和杂货。1840年后,我国出现大批移居暹罗的华人和华侨,对暹罗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两国之间的文化艺术、体育和教育方面的交流。•1946年1月10日,中泰两国签订《中泰友好条约》。二、1949-1975年中泰政治关系•(一)1949-1955年的中泰政治关系——最初的隔绝与敌对•二战期间銮批汶政府的外交政策:从亲日到亲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泰关系因美国的反共思维而陷入冰冻时期。•銮批汶为配合美国的反共策略,在国内以反共为由,不断制造反华排华事件。•銮批汶颁布的一系列“排华”的政策指令:•1、严格限制移民;•2、限制归化;•3、歧视泰籍华人。銮批汶·颂堪1、中国对泰国的亲美政策作出的反应•1950年中国政府发出照会,“对泰国政府非法拘押、虐待和杀害中国在泰侨民的行动,提出严重抗议”。•中国《大公报》也发表文章,把泰国銮批汶政府称为“法西斯政府”、“帝国主义的走狗”,指责泰国已经成为美帝国主义在东南亚的反共堡垒。•1951年1月,泰国爱国报纸《全民报》刊登了反美新闻,泰国政府便逮捕该报总编蔡志宏和出版人吴建中,并没收该报发行的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年历。对此,中国华侨事务委员会发言人指出,“泰国政府的这种行为充分表明了它对中国人民的敌视”,中国政府“表示严正的抗议。然而,泰国政府并没有理睬中国政府的种种警告和抗议,继续在国内推行反华排华政策,以“打击”中共。2、中国对泰国加入东南亚条约组织的反应•1954年9月8日,东南亚条约组织正式建立,泰国加入,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政府开始转变对泰的外交政策,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揭露东南亚条约组织的真实面目。希望泰国有远见的政治家不要依靠外国在自己境内建立军事基地和摆布自己的对外政策来取得泰国的自由独立,而应该回到“亚洲大家庭里面来”解决才是唯一的途径。•总结:该时期的中泰关系处于不正常的状态。•无论是国家利益的角度,还是意识形态的角度,中泰两国在这段时间期间都存在根本性矛盾,尽管中国政府希望与泰国政府有更多的接触和了解,但没有得到泰国政府的回应。50年代中泰关系中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问题•1953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正式成立,而这时由于中泰关系处于对立状态,自治区的成立使泰国产生了严重的危机感,认为中国此举意在鼓动傣族民众起来反对泰国现政权。因此,在2月26日,泰国官方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泰国总理銮披汶声称新中国此举是针对泰国而建立的一个傣族“自治国家”,为泰国的政治流亡者提供活动舞台,意在仿照南北韩、东西德模式建立“两个泰国”。紧接着在3月和5月,泰国外交部长旺亲王也对西方媒体表示,由于共产党在云南建立了一个“泰族国家”,即可能将“侵略”泰国。中国的回应和问题的解决•针对泰、美两国对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问题所散布的谣言,新中国当即进行了驳斥。•但后面随着国籍形势的改变,1954年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缓和处于紧张状态中的中泰关系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日内瓦会议的召开,也为中国处理中泰关系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亚非会议上,中泰双方的频繁交流使两国对彼此的误会得以解除。•最后通过“人民外交”,在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这场关于建立傣族自治区的风波终于平息。(二)1955-1958年:关系的缓和与交流•交往事件•1、1955年9月,泰国总理专门派遣一个秘密使团前往中国,以打开中泰友好的大门。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热情招待了泰国代表团,双方就各自关心和感到困惑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交谈。•2、1956年1月,曾经担任銮披汶政府内阁成员后成为中立的经济人党领袖贴·触滴努七应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邀请,作为泰国人民友好促进会首脑访问了北京,并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的接见。•3、1956年5月,泰国外长说,“从当前国际形势变化来看,关于承认中国问题,泰国政府已经改变了原来的立场,一旦中国进入联合国,泰国就会承认”。•4、1957年1月,泰国外长又说,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根据国际原则,中国共产党政府是中国的真正合法的政府”,后来他还多次强调中泰关系是友好的。人质外交•为了向中国领导人表示泰方改善泰中紧张关系的诚意,批汶还导演了一场“人质外交”,将其幕僚帕他努泰的两个孩子秘密送往北京,理由是:“由中国政府照顾(这两个孩子),我们可再次向周恩来表示我们要改善关系的真诚决心和我们对中国的绝对信任。没有哪一种信任要比这种骨肉之情更深厚。这是两国关系的一个开端,这种关系要一代一代传下去。”50年代中泰关系从紧张走向缓和的原因•1、国际形势暂趋缓和,批汶政府外交政策“见风使舵”。•国际形势缓和: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生效,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敢于对抗实力悬殊的美国,美国不得不承认中国共产党执掌中国政权的事实,迫于国际压力,于1955年8月1日在日内瓦会议期间与中国举行大使级会谈。•泰国政府捕捉到国际形势缓和的信号,开始调整对中国的外交政策。1956年6月,泰国外交部长那拉底公开表示,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已经是一个真正有权力并且足以控制整个中国大陆的政府,这已经成为一个谁都不能否认的事实,中国进入联合国的资格已不成问题,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他说,泰国虽然已经承认台湾政府,但这并不表明泰国的对外政策将永恒不变,相反,泰国对外政策必须根据国际情势的变化而变化。2、中国政府为改善双边关系做出积极努力•(1)双重国籍问题的解决。•华人的身份问题一直是困扰中泰关系正常化的一个因素。1950年中国同印尼率先解决了双重国籍的问题,方式是由华人自由选择国籍,此后,中国与泰国也采取印尼模式,双重国籍问题和政治归属问题得到有效解决。•(2)中国政府积极调整侨务政策。•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海外众多华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认同中国,而且在行动上响应中国政府的各种号召,激起了当地政府的恐慌,东南亚各国普遍流行“华人是中国‘第五纵队’”的谬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间关系的正常化。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领导人旗帜鲜明地确立华侨不介入和参与侨居国政治的原则,尤其是严格区分华侨工作与侨居地革命,即“各国有非法活动或是革命,但那是本国自己的事,华侨不应该参加。”•(3)中国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泰中关系和解。•中国政府的上述努力,充分展示了中国睦邻友好的诚意,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泰国当权者的疑惧,对披汶政府下决心迈出泰中关系正常化的第一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3、国内政治、经济压力迫使批汶对华态度转向。•(1)应对内部权力斗争,批汶改变执政思维。•从1954年起,泰国统治集团内部就形成了“披汶—炮·西亚暖一沙立”三足鼎立的政治局面,三个权力集团之间在政治经济权力上的斗争日趋尖锐,矛盾日渐公开化。为了巩固权力基础并实现长久统治,披汶一方面想方设法削弱对手的实力,一方面也一改独裁的常态,鼓吹“自由、民主”的高调,软化对华敌视态度,企图以“民主改革”及“追求和平”的新形象争取各界人士的支持,巩固其日渐脆弱的权力基础,并1957年大选提前拉票。•(2)迎合民意,披汶对华经济政策转向。•披汶政府外交政策倒向美国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看上了美国的经济援助。但是,美国所谓的“援助”附带有各种各样的条件,包括:泰国必须扩大军队规模和增加军费;禁止泰国同社会主义阵营各国进行贸易;泰国企业不得与美国企业进行竞争,等等。结果,唯美国马首是瞻的政策给泰国经济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失。•日益严重的经济问题迫使批汶不得不重新考虑对华政策。而泰国各界纷纷呼吁政府摆脱美国的束缚,发展同中国的正常贸易关系,批汶为了顺应民意,积极寻求缓和中泰关系。•总结:国际形势的变化、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的召开,为中泰在这段时间的关系缓和和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中国代表团在会议期间与各国代表团广泛接触,成果显著。新中国通过在同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的活动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新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得到了更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亚非拉国家的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泰国队中国的误解和敌意,再加上泰国国内民主改革的进行,民主化运动迫使銮批汶政府采取缓和措施,改善同中国的关系,因此,中泰之间出现了三年多的缓和和有限的交流。(三)1958—1969:长达十一年的对抗•5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的外交政策从“一边倒”到“两个拳头打人”,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对中泰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957年泰国政局变动的结果是銮批汶被推翻,成立了沙立政府。•1958年,沙立政府一改銮批汶政府改善中泰关系的尝试。•1958年7月,中国同中立的柬埔寨正式建交可以算作中泰关系进入对抗阶段的标志性事件。中国对越南和老挝的援助使得中泰关系更加恶化。•1959年1月泰国沙立政府颁布《革命团第53号法令》,切断了中泰所有来往,中泰之间的敌对关系进一步发展。•泰国的军事行动主要是支持美国侵略印支半岛。1960年的《美泰军事援助协定》、1961年的双边防务条约和“泰美军事混合委员会”、1962年的允许美国部队进驻泰国的协定,使泰国成了美国扩大印支战争和威胁中国安全的军事基地。•60年代,军事上,中国积极回应泰美军事合作。开始支持泰国共产党的反政府武装斗争,为泰国共产党和游击队培训人员和提供武器。•政治上,,泰国军人政府拒绝承认新中国,加强与台湾的政治联系。•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外交在1966---1968年两年多的时间里,受到了极左思潮的严重干扰,这期间不但没有一个国家同中国建交,而且中国的外交关系几乎陷于中断。•中泰长达11年的对抗,给两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对于这段历史,中泰两国都有责任。泰国方面,继续奉行亲美反华的政策,将自己的国家利益寄托于美国的保护上,从而卷入美国发动的印支半岛战争。中国在这段时期,国内处于极不正常的混乱状态,极左思潮也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负面影响,过分强调“人民武装斗争”、“打到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支持世界革命”,在“输出革命’’的错误思想指导下,文革初期中国外交一片混乱,不仅同已建交的国家不断出现外交纠纷,而且基本上没有新建交的国家。因此,中泰两国政策都有值得总结的教训所在,两国政策的错误,导致两国长达11年的对抗。中泰两国在联合国的冲突•1959年9月,泰国的联大代表对中国政府平息西藏叛乱进行攻击,指责中国“残酷地使用暴力来征服爱好和平的西藏人民”。•1961年8月,泰国联合马来西亚在联大会议上要求把西藏问题列入联合国大会议程。•1961年12月,关于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泰国联大代表说,泰国将继续同“中华民国”保持外交、经济、文化关系,它并未违反联合国宪章的原则。•1962年10月23日,泰国联大代表反对中国进入联合国,理由是联大会议没法认定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也无法证明中国愿意接受并履行联合国宪章规定的义务。•1963年10月,泰国代表再次以同样的理由反对中国加入联合国。(四)1969-1975:两国政策调整、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泰关系正常化的条件有:•一、外部因素:国际形势变化为中泰关系正常化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1969年美国“尼克松主义”,主张在亚洲实行战略收缩,从越南脱身。使泰国意识到要维护自己的主权和利益,必须寻找新的盟友,建立更加广泛的国际关系,但此时苏联试图扩大在东南亚的影响力,填补“真空地带”,所以泰国意识到要寻求能与苏联对抗的力量的支持,以保持持自己自1966年以来形成的中立主义外交政策。而这个能与苏联对抗的力量就是泰国的邻国一中国。•尼克松上台后,中美关系正常化也对中泰关系产生影响。•70年代,亚洲、太平洋地区这些重要国家对中国的承认,为中泰改善关系提高了有利的国际政治环境。二、内部因素:中泰两国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泰国国内形势变化,他
本文标题:中泰外交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799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