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中国式新药研发模式及格局变化分析
中国式新药研发模式及格局变化分析科贝源(北京)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程增江1中国药品研发力量各阶层分析目前中国的药品研发力量包括:国家科研院所、民营研发机构、“海龟”团队、CRO公司、药企研究所、外企在华研发中心。1.1国家所有的科研院所及药研力量研究院所包括原医药管理局体系的,医科院体系的,医工院体系的,军事医学体系的,卫生部系统的等。比如,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天津药物研究院,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上海中药创新研究中心,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原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植物研究所。医科院省级研究所基本仍归国家所有。国家所有的药学院校有:北京大学药学院、复旦大学药学院、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山东大学药学院、沈阳药科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药学系、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厦门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浙江大学药学院、中国药科大学、中南大学研究所、中山大学药学院、中国医科大学药学系、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烟台大学药学院,若干所中医药大学。工程中心有发改委的、教育部、科技部的:基因工程与资源药物工程研究中心、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关键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新药工程研究中心、中药复方药物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基因组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新药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中成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与医药基因工程研究中心、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药物及代谢产物分析研究中心。国家新药筛选实验室及新药筛选技术平台国家新药筛选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药物筛选中心、中国药科大学新药筛选中心、新中新药筛选实验室、复旦大学药学院、抗病毒药物筛选中心、地奥集团新药筛选中心新药筛选技术平台研究:抗肿瘤、抗心脑血管病新药药效学关键技术及平台研究、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关键技术及平台研究、临床前安全评价关键技术及平台研究、临床试验关键技术及平台研究“圈养动物”:国家院所国家所有的院所、高校拥有最优秀的人才、设备、技术平台,“九五”前曾经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新药研发的主体,然而巨大的国家投入被转化为学术论文和纸上成果,并没有转化为期望的新药项目。在市场机制的冲击下,这些机构显得机制僵化、缺乏活力,人才象笼中的狮子,设备利用差,技术平台承载起重量级的课题。他们不习惯项目管理,对市场理解有限。最大的问题在于国家大院大所的大协作的方式正在被课题组方式逐步瓦解,大院大所实际上变成了众多论文生产机构和小的研发公司。大院大所不再大。笼子中的老虎等什么?等饲养员给扔块肉过去。许多的科研人员就等着国家那点奶酪。以至于有人形容新药研发的“国家队”只能“放放羊”。1.2“野生动物”:民营研发机构想想1998年前中国的制药企业生产的品种吧。中国处于严重缺医少药的状况。1999年随着民营研发机构的蓬勃发展,我国药品市场的品种迅速繁荣,国内用药的差距与发达国家迅速拉近。对此,民营研发机构功不可没,然而不良发展也在同时孕育。目前到底有多少家民营研发机构,恐怕难以统计,3000家?5000家?估计应该与国内的药企数量相当。民营研发机构基本以仿制、改剂型为起点,“啥都干”,干的就是短平快。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试想谁能迅速打通药品研发、生产、销售、报批的产业链条?可能就是他们。目前,这些机构在政策、技术与市场的夹缝中生存,虽然他们不可或缺但在不健康的发展之后被看做是洪水猛兽。对于创新药物开发,民营研发机构同样表现了追求的理想,尝试者有之,比如烟台靶点药物研发公司刘珂带领的团队。不过总体来看,资金、人才、技术都不支持一般的民营研发单位从事原创新药的开发。1.3给人包养的命:CRO公司CRO公司这几年被抄的很响,发展也很快。从事临床前研究的CRO:从事与新药研发有关的化学、临床前的药理学及毒理学实验等业务内容。比如:无锡的药明康德(WuxiPharmaTech)、北京的BridgePharmaceuticals,上海的美迪西生物医药有限公司(ShanghaiMedicilon)、上海华大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HDBiosciences)、上海睿智化学研究有限公司(ShanghaiChemExplorer)等从事临床试验的CRO公司,比如:北京依格斯医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ExcelPharmaStudies)、北京KendleWitsMedicalConsulting,完全阳光等一些人以为CRO就是新药研发,或者能带领中国的新药研发,其实不然,罗氏研发(中国)有限公司科研总监、首席科学官陈力就讲,外包不能解决中国新药研发的实质问题,尽管现在公司通过外包盈利了,但中国制药行业的发展必须要学会自己“造血”。尽管一些药研力量迫于生存压力转向做CRO业务,但“CRO不管长到多大都是给人包养的命(因为它太专,不能整合上下游资源,打不通产业链就总是会受制于人)”1.4“美洲豹”:海龟团队近几年,一些在海外跨国公司工作、事业有成的研发人才纷纷回国创业,他们把跨国公司的研发模式带到了中国,吸引了民营资本的介入,有此涌现了一些海龟团队的研发机构,象深圳微芯、浙江贝达、烟台麦得津、上海泽生等。这些公司技术实力雄厚、致力于国际化市场竞争、容易得到政策和资金的支持,经过几年的努力也已经小有战果,这部分力量可能会成为原创新药的中坚力量。1.5定位不清的药企研发中心国内药企约500家,具备十几二十号人马的研究所的不到5%。这少得可怜的研究所存在一个巨大的困惑,就是定位不清:到底是变成利润中心还是服务中心?变成利润中心就得独立出去成立二级法人,就得眼睛向外出去拉项目接活,就不再是原来设立企业研究所的初衷了;变成服务中心就不能养很多人,养了很多人也会养懒,也会养不住,很难对这些人才绩效考核,又变成“圈养动物”了。于是可以看到,那些有自己研究所的企业还是靠卖项目。其实药企的研究所在现阶段的定位应该是做项目连接和注册报批。1.6“狼来了?”外企在华设立研发中心既诺和诺德率先在北京设立开发中心后,阿斯利康、礼来、罗氏、辉瑞等跨国药企相继在上海建立研发机构,GSK在天津建立非处方药研发中心,欧加农在南京建立研发中心。有不少人士对此大加鼓掌,认为:“推进中国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本土企业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全球药物研发趋势,积累药物研发和管理经验,还可以提升本土研发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可以为中国医药消费市场带来更多更好的医药产品;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但有关“狼来了的声音虽然越来越小还是有的。国家发改委2007年5月份发布了《2006年生物产业发展情况及2007年政策建议》,其中提到:医药行业外商投资发展呈现出从简单的加工分装箱上下游产业延伸的特点,为降低生物医药的研发成本,发达国家的跨国制药企业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纷纷在发展中国家建立研发中心,向我国转移研发环节的步伐明显加快;外资通过合作、收购、兼并等合法的资本运作手段,获取我国即将成熟的科研成果。在国内药企还在尝试进行新药投资的时候,跨国药企在这方面的脚步已经可以用“奔跑”来形容了。无论如何,国际化的潮流不开阻挡,同时民族医药也不能丢。2中国的药品研发格局正在深刻变化说研发格局正在深刻变化,是因为中国的医药政策正在经历深刻调整,中国的医药市场是政策市场,研发受市场销售与政策调整双重指挥。这些年药品招投标、定价、医改等政策对药品研发的指挥作用巨大,而10月1日实施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则是中国新药研发的最直接的一根指挥棒。2.1局令28号:让改剂型死,让仿制残局令28号推出《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最直接的用意是打压仿制和简单改剂型。延长审评时间:将改剂型和仿制药的审评时限由以前的120和80工作日增加到了160工作日。增加试验费用:增加临床试验以及生产线抽样,10万元一个仿改品种的情况将成为历史;提高申报的资格:简单改剂型以及增加新适应症的注册申请,要由具备生产条件的企业提出,获得批准后不发给新药证书;缩小改剂型的范围:监测期内的新药不允许改变剂型;评估上市价值和临床应用优势:对改剂型品种要求采用新技术以提高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且与原剂型比较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优势。审评部门可以以“缺少上市价值”和“不具有临床使用的必要性”为由而将其不希望的仿制和简单改剂型品种注册拒之门外;生产现场检查和抽样:对样品批量生产过程进行现场检查,门槛自然大大提高,可以说没有过硬的技术都不敢申请现场检查。通过加大资格审查、增设考试科目、提高录取分数线以及严肃考场纪律,28号令及相关法规采用一整套措施来提高“新药证书”和“国药准字”的准入门槛,大部分简单仿改将被拒之门外,今后每年获得批准的“新药证书”和“国药准字”数量会大幅度下降。由于现场检查、工艺验证以及上市价值评估等方面的实施细则尚未出台,今后“国药准字”的录取门槛和“考场规则”成为研发机构和药企密切关注的事情。尽管仿制药受到严重打压,但从长期看,仿制药还是会得到鼓励和发展。因为中国的医药企业面对的市场近几年还主要是国内市场,13亿人口的中国市场一定是仿制药市场而不是高利润的创新药市场。2.2局令28号:对原创新药的政策推力有多大?对创新程度高、或用于治疗恶性疾病的四类申请,新注册办法将改“快速审批”为“特殊审批”被认为是此次新办法的一大靓点。“将新药审评时间缩短20日,更重要的是审评方式的改变,包括建立专用通道、审评人员早期介入、允许修改补充资料、优先审评等机制。”对创新药物在审评政策上给予“特殊关照”其意义是积极的,然而上述政策对国内创新药物研发的短期推动作用有限。审评人员早期介入在操作层面还存在障碍,除非今后审评人员早期介入能够给申请人已负责任的咨询意见。2.3创新药在中国悄悄涌动近几年,在国内的确涌动着一种创新的情绪。从报纸上可以看到诸如““蓝领”药研的“白领”梦想”,“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创新药中国造”等等。有人甚至认为“中国与跨国企业相比,研发创新没有优势的惯性思维和自卑,是这场并不轻松的战争中最先要攻克的关口”,认为“5000万把一个产品做到终端市场”。仔细相信对创新药“涌动的是什么”,有对做仿制药不被支持的的压抑、有对做创新药的理想,有重磅炸弹情结,也有叶公好龙。立普妥去年的销售收入高达130亿美元,是名副其实的“重磅炸弹”。那些销售动辄百亿之巨的新药明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商业奇迹。潜移默化间,制药行业的研发价值取向也发生着转变:他们对新药的市场前景过于自信,投入大把资金,但最后隆重推出的新药很多在市场上转瞬即逝,被患者遗忘。关于中国缺乏“重磅炸弹”级新药的感慨比比皆是,并有人将个中原因最终归结为中国医药产业创新能力的低下。当有人喊出“5000万把一个产品做到终端市场”时他们忘记了新药研发的风险,忘记了2006年整个制药行业有180亿美元新药研发推广费用打了水漂。忘记了辉瑞在今年开始关闭多家研发中心以规避不断加大的研发风险。忘记了5000万把一个产品做到终端市场仅仅是多少个分母之上的一个分子。2.4创新药的市场拉力有多大看看中国销售额排行前列的都是什么品种?是一些抗生素、中药注射液、OTC等类似保健一类的品种。再看看我们上市的一些创新药,丁苯酞、P53抗癌注射液,有几个火过。当然我们的市场正在规范,但这个路太漫长,以至于朱迅博士认为中国的医药市场从市场驱动向技术驱动过渡至少需要8-10年。当然面向国际市场的原创新药开发是不同的,可以设想巨大的利润空间,问题是我们的原创新药真的能够在国际药品市场摆的上席位。2.5中国原创新药研发的时机是否已经成熟?原创新药的研发是一个烧钱的系统,投入/产出被认为是失衡的天平,而我们国内
本文标题:中国式新药研发模式及格局变化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84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