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桥边的老人(daan)
鞍山九中编号:6004号主备:审核:17届高二语文组使用时间:2016-5-16——2016-5-20(五课时)班级:姓名:阅读典籍,增长知识,开启智慧,涵养德行,砥砺人格!1话题:叙述导学案《桥边的老人》【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小说的艺术特色。2、阅读小说,掌握本篇小说中出现的重要字词,并整体感知,了解海明威的“硬汉精神”、代表作以及他的创作主张“冰山理论”。3、简单了解本模块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题旨。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能力目标:1、通过对本篇小说中人物语言、行为的分析,正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2、通过对老人形象的鉴赏,明确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灾难的主题。3、通过对本篇小说中人物对话的赏析,体会海明威小说语言简练明快和寓意含蓄深远的特色。4、结合单元话题的知识,仔细体会本篇小说叙述角度的特点及其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反对战争、渴望和平和尊重生命的美好情感。【重点难点】1、重点:人物形象分析。2、难点:叙述角度的特点及其作用。【知识链接】1、关于小说(1)四大文学体裁:小说、散文、诗歌、剧本(2)概念: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和环境的描写来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主题的叙事性文学体裁。(3)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4)分类:按篇幅:长、中、短、微按创作原则: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按时代:古代小说、现代小说、当代小说按国家:中国小说、外国小说按题材:言情武侠科幻魔幻侦探历史纪实……表现手法:诗体、书信体、章回体、意识流(5)人物描写手法:按内容:语言动作肖像神态心理细节环境(景物)按技巧:工笔白描侧面正面(6)环境:自然与人文(社会)鞍山九中编号:6004号主备:审核:17届高二语文组使用时间:2016-5-16——2016-5-20(五课时)班级:姓名:阅读典籍,增长知识,开启智慧,涵养德行,砥砺人格!2(7)情节模式:完整模式: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一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海明威传奇的一生他的一生都在历险:他当过战地记者,打过仗,负过伤;在和平年代也不安分:斗牛、狩猎、捕鱼、驾驶巡逻艇和飞机。他年少的时候就因为痴迷拳击而导致一只眼睛永久失明;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他因膝盖被打碎而开过12次刀,取出237块碎弹片;他擅长钓鱼,曾钓过7米多长的大鱼;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在一篇文章里也称海明威为“这头老狮子”,生动地概括了海明威性格中刚毅、勇敢和坚韧的一面。作者推介:海明威---硬汉性格的自我塑造者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体”,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起来啦!”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最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在一篇文章里也称海明威为“这头老狮子”,以“老狮子”的称号,生动地概括了海明威性格中刚毅、勇敢和坚韧的一面,给人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要了解美国,你必须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国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风范的文学长廊中来。海明威的作品:短篇小说简练明快,《白象似的群山》《杀人者》《印第安营地》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6)、《永别了,武器》(1929)。《太阳照样升起》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50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地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2)。1954年因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3、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坦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悯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他们没有明确的鞍山九中编号:6004号主备:审核:17届高二语文组使用时间:2016-5-16——2016-5-20(五课时)班级:姓名:阅读典籍,增长知识,开启智慧,涵养德行,砥砺人格!3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4、冰山理论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他认为作家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不要袒露出来。他的理由是,所有这一切被省略的东西,读者会通过自己的想像加以联接与弥补的。对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研究者们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认为海明威早年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练就了简约干练的文体风格,在从事小说创作后,他还是提倡简练的电报体写作风格。海明威的小说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词和日常用语,摒弃了空洞词藻。5、背景知识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预习案自主学习篇——自主,新课标理念的精髓预习检测:1.字音字形蹒()跚脚踝()撇()下撇()嘴踯躅()踟蹰()踟躇()踌躇()2.整体感知(1)故事梗概:即将战争前,在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围绕劝离与不走而展开的“我”与一位老人的对话,从而展示了这位孤身老人当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战争的残酷与罪恶。(2)文章分为几部分: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最后一段交代结局,既是对背景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探究案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一、叙述角度叙述人称1、介绍叙述视角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作者——叙述者——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鞍山九中编号:6004号主备:审核:17届高二语文组使用时间:2016-5-16——2016-5-20(五课时)班级:姓名:阅读典籍,增长知识,开启智慧,涵养德行,砥砺人格!4叙述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全知视角基本上是叙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2、介绍叙述人称。全知视角的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有限视角是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3、根据上面的介绍,请你再次阅读《桥边的老人》,指出这篇小说的叙述人称,并与同学讨论、分析这种叙述人称的艺术效果。《桥边的老人》中,第一叙述人称“我”的出现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桥边的老人》叙述视角分析:①“我”是谁?讨论:由课文有关介绍:“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推测:也许是个战地记者,也许是与法西斯对立的阵营中的战士。②这篇短小的小说就是由“我”来讲述的。请大家思考: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a、由“我”这个小说中的人物来讲述故事,给我们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b、由“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步情节有所期待,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c、由“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这个老人的身份、他的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这对读者而言,要求能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内涵。总结:这种由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讲述故事的视角便是有限视角,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最常用第一人称。4、小说还有一种视角就是全知视角。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的区别是什么?全知视角例举:(莫泊桑《项链》中的一个片段)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象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着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分似的。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总结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的区别:全知视角的叙述者是全知全能的,了解小说全部的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和命运,甚至在叙述过程中加入评论以及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有限视角的叙述者则只介绍故事的部分情节,把一部分内容隐藏起来了。5、小结:作者海明威正是用有限视角来叙述故事,隐藏了一些内容,使得叙述简洁。鞍山九中编号:6004号主备:审核:17届高二语文组使用时间:2016-5-16——2016-5-20(五课时)班级:姓名:阅读典籍,增长知识,开启智慧,涵养德行,砥砺人格!5二、品析鉴赏——人物形象1、老人形象文章刻画出一个朴实憨厚善良的老人形象。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通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2、“我”的形象“我”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通过对有关战争的场面描写和与老人的谈话以及催促老人离开这些细节,还是可以看出,“我”是对老人同情的,对战争厌恶的。三、主旨探讨“我”和老人的对话始终围绕着“动物”,有人说在这样的战乱之年,人人自危,只求自保,又何必去考虑动物的安危呢?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谈谈你的看法。明确:短篇小说不可能像长篇小说一样对社会历史作壮观的描写,它只能选取一个小角度、一个侧面,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有意义的主题来。《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平的渴望。小说是通过关注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来彰显主题的。训练案巩固提高——听来终觉浅,绝知要躬行1、以不同叙述角度表述寓言《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一天,一只乌鸦偷来一块肉,它停在树上,正要饱餐一顿,这时,树下走来一只狐狸。这只狐狸也正好肚子里饿得难受。当它看见树上乌鸦嘴上的那块肉时,已经垂涎三尺了。它想,怎样才能将肉骗过
本文标题:桥边的老人(daan)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845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