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5分册 第1单元 天朝的危机1
1高三历史练习题第5分册第1单元天朝的危机(一)一、选择题1、人们在研究历史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这一战争;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们又会有新的结论。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A、英国史学观/文明冲突,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商业战争B、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C、英国史学观/侵略战争,中国史学观/商业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D、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文明冲突,文明史观/侵略战争2、“中国以往的历史,多是朝代递嬗,很少显示出阶段性来”,1840年,中国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推动进入这一阶段的主要方式是A、中西交流B、外敌入侵C、工业文明进攻D、和平谈判3、近代中国人民面临的两大基本任务是①争取民族独立②实现民主共和③实现国家现代化④实行君主立宪制A、①②③B、①②C、①③D、③④4、有学者说,“中国社会结构具有一种早熟的特征,但是在某一方面却缺乏任何早熟性”。从近代中国社会看,这里的“缺乏任何早熟性”的“某一方面”最可能指中国的A、经济体制B、教育体制C、政治体制D、军事体制5、《复兴之路·千年变局》中记载:“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一位中国文人汪仲洋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就连在广东抗敌前线的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这种荒谬认识的发生源于A、重农抑商政策B、君主专制统治C、天朝上国思想D、闭关锁国政策6、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A、商品输出的要求B、瓜分殖民地要求C、资本输出的要求D、垄断贸易的要求7、据英国官方材料,从1837年7月到1838年6月,中国从英国(包括印度)的进口总值是560万英镑,其中鸦片占60%。这年中国对英国的输出总值是310万英镑。下列表述中对这种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鸦片是英国对华贸易的主要商品B、英国在正常贸易中处于顺差地位C、英国在正常贸易中处于逆差地位D、英国将中国变为工业品倾销市场8、钟云舫(1847-1911)在《招隐居》中写道:“这是西洋要把中国害,(把其)远从印度运将来……女子变妖怪,男子变痴,未老身先死,已死身不埋。”从当时的情况看,“(把其)远从印度运将来”的主要出发点是A、传播宗教,侵蚀中国文化B、报复禁烟运动,消磨抵抗意识C、攫取暴利,扭转贸易逆差D、腐蚀民风,准备挑起侵略战争9、马克思指出:“浸透了天朝的整个官僚体系和破坏了宗法制度支柱的营私舞弊行为,同鸦片烟箱一起从停泊在黄埔的英国趸船上偷偷运进了天朝”。在马克思看来,鸦片走私猖獗的关键原因是A、政治体制腐败B、家族体系瓦解C、巨额利润诱惑D、沿海奸民滋生10、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2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而益下;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A、损害身体,削弱军人战斗力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11、“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一步。”文中的“这场战争”当指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2、有人认为,鸦片战争“它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20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这段话A、指出了鸦片战争的实质B、道出了鸦片战争的目的C、站在西方殖民主义立场D、抨击了鸦片战争的罪恶13、一个英国商人曾说:“只要每个中国人衣服的下摆长一寸,就够曼彻斯特所有的工厂生产几十年。”这句话揭示了A、中国传统服饰的变化B、英国纺织生产能力有限C、中国需要改进纺织业D、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14、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座右铭的林则徐被后人敬仰,因为他领导了A、虎门销烟B、义和团运动C、维新变法D、五四运动15、右图(“虎门销烟”)描绘的事件发生在A、广东B、广西C、香港D、澳门16、人民英雄纪念碑第一块浮雕是虎门销烟,这一安排的意义在于该事件A、揭开近代国人奋起抗外辱序幕B、成功遏制了鸦片在中国的泛滥C、弘扬林则徐学习西方远见卓识D、告诫后人珍爱生命,远离毒品17、林则徐没收并销毁鸦片以后,英国国内出现了反华的宣传鼓动。一位小册子作家说:“你拿了我的鸦片,我就拿你的岛屿,这样我们就清帐了。”英国人想方设法要在中国占领岛屿的目的是A、为了便于向中国输入鸦片B、为了便于向中国倾销工业品C、希望能与清政府官员多接触D、希望能取得侵略中国的基地18、19世纪前后,中国、英国、印度(英国殖民地)之间的贸易如右图,请按照①②③④的序号顺序选择下列答案A、棉纺织品、茶丝、鸦片、白银B、棉纺织品、茶丝、白银、鸦片C、茶丝、棉纺织品、鸦片、白银D、茶丝、白银、鸦片、棉纺织品19、以下是19世纪30、40年代中英部分武器装备数据对比,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英国步枪射程100米,射速1-2发/分钟射程20米,射速3-4发/分钟火炮泥模制造,炮管杂质多气孔气泡多铁模制造,镗床切削膛壁光滑火药硝量过高,杂质过高,颗粒粗糙标准火药配方(硝78%硫8%碳14%)A、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差距B、儒家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差距C、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D、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距清印度英国①②③④320、鸦片战争开始和结束的地点分别是A、广东珠江口、南京下关江面B、天津白河口、南京下关江面C、广东珠江口、天津白河口D、南京下关江面、广东香港岛21、马克思曾说:“这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出现马克思所提的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A、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和专制的统治B、皇帝不需要任何国外的手工业物品C、中国根本没有进行工业革命的必要D、郑和下西洋这种做法没有持续下去22、右侧漫画反映的是中英两国签订《南京条约》时的情景,其主要揭示了A、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签订的B、英国是侵略中国的不平等条约C、清政府是一个卖国求荣的政权D、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3、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在十九世纪以前,中西没有邦交”,“在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语句中缺漏的文字应是A、雅克萨战役B、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D、辛亥革命24、将下列四幅图片所反映的史实按因果关系排列顺序,正确的是①19世纪的英国布匹交易大厅②瓦特改进蒸汽机③在“康华利”号上签订《南京条约》④鸦片战争海战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②④③D②①④③25、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C、“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26、“1843年3月3日,英国伦敦造币厂前停着五辆大车,每辆都是四匹马拉着……每辆车都载着笨重的木箱。里面装满了各式各样的古怪的钱币,……总额是450万英镑,这五车白银只不过是其中一部分而已。”这五车白银有可能来自于A、《天津条约》规定的赔款B、《南京条约》规定的赔款4C、《马关条约》规定的赔款D、《辛丑条约》规定的赔款27、右图中,1842年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占的部分是A、①B、②C、③D、④28、1876年葛元煦《游沪杂记》所言:“向称天下繁华有四大镇,曰朱仙,曰佛山,曰汉口,曰景德。自香港兴而四镇逊焉,自上海兴而香港又逊焉。”“上海兴”是在下列哪次战争之后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9、《南京条约》中的“五口”,是英国人基于“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且临近富饶的江浙”等理由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A、便利英国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B、便利英国掠夺中国劳动力办厂C、表明英国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D、表明英国要向中国大量投资30、这个条约的签订改变了长期以来中国与外国人之间经商的习惯和组织,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一夜之间,过去原本举足轻重的行商遭到削弱。这个条约最可能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31、近代某条约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率……”上述“近代某条约的规定”反映了资本主义哪一阶段的何种侵略要求?A、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商品输出B、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商品输出C、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输出D、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割占领土32、“壬寅立约后,朝野上下,一切如故,初未因外患而有所变革也。”此处的“约”指的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33、《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朝官员董宗远上奏反对签约。他在奏折中写道:“国威自此损矣,国脉自此伤矣,乱民自此生矣,边境自此多事矣。”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反对签约的目的主要在于A、维护国家独立自主B、维护中华民族利益C、学习西方科学技术D、维护封建统治秩序34、中英《南京条约》中最能反映英国侵略的时代特征的是①割香港岛②赔款③五口通商④协定关税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5、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中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西方列强获得这些特权首先在A、天津B、上海C、福州D、厦门36、安徽巡抚王植在给道光帝的条陈中写道:他壮年时,一乡一集,无业游民不过数人,今则数百家之聚数十人不等。导致游民激增的主要原因A、两极分化,土地趋向集中B、人口增殖,商品经济冲击C、西方入侵,自然经济走向解体D、政治腐败,传统伦理逐渐瓦解537、鸦片战争后,“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这段材料所反映的情况应该出现在当时的A、东南沿海地区B、长江中游地区C、渤海湾地区D、黄河中下游地区38、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A、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39、有学者说:鸦片战争后,东来的资本主义列强,,既是“强盗”也是“先生”。其中“先生”的主要含义是A、输入工业商品B、输入西方文化C、瓦解了自然经济D、开放通商口岸40、从中国现代化视角来看,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所带来的最主要影响是A、导致大批劳动人民破产失业B、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C、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农产品D、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客观条件41、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鸦片战争后初期,知识界对清政府战败的原因进行的探
本文标题: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5分册 第1单元 天朝的危机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850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