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
-1-《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研究报告我校小学课题组于2005年10月申请承担了县级立项课题《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研究工作,三年来,我们课题组严格按照省教科所的要求认真开展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形成研究报告如下:一、研究背景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灌输为主,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基本是“授”与“受”的关系,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精神被扼杀。因此,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迫在眉睫。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所以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因此研究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有着较高的价值。过去的教学中,教育界同行在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积累了丰富经验。但是,由于种种原-2-因,特别是由于教学大纲规定了过多的知识点,使得教师和学生只能用简单的“授”——“受”方式来进行,忽略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缺乏深入地思考和研究。我市自2000年秋季起在全市开展小学快乐教育教改实验研究。我区的快乐教育教改实验已通过省、市专家的评估验收,受到好评,顺利结题。在这项实验中我们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奠定了基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启动时间不长,尚处在实验摸索阶段,对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未见有深入系统的论述。我区是省级第一批实验区,参加实验已有五年。在课改实验中不断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因此颇有研究必要。二、研究目的1、顺应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在如今交流工具网络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按照邓小平的“三个面向”,就能发现教育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了。知识一旦进入书本就陈旧了。单单让学生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很难面向未来的。人们要在一生中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因而“终身教育”已成为现代人的共识。所以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各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为今后持续不断的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础。学生一旦学会了学习的方法与能力,知识的获取将是无限的。2、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的核心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应立-3-足于学生本位教育。教学改革的真实意义:“就是使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潜力。”因此,教育在本质上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培育过程,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存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这就必须让他们从小在“自主探究”的教育活动中锻炼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获得终身发展的基本知识和能力。3、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综观当前的教学现状,许多教学活动其实还是一种单向度的传授,而非双向度的教学交流的活动。教师更多考虑的是拿出典型和优秀的教学范例,很少考虑到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角色作用。如此,无论其教案与教学是如何出色、严谨和规范,都可能成为一种预先设置好的“教学圈套”和“教学陷阱”。而真正的“教学”,就是一种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主体的教学双边相互作用的社会作业,成为多方位沟通与互动的活动过程。我们还看到,在教学实践中,作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大都是比较注意学对教的适应,而较为忽略教对学的适应。许多教师按照经验形成自身的教学方法,很少反思如何调整教学策略来适应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上几乎完全“依赖课堂、依赖教师、依赖书本及标准答案、依赖死记硬背。”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子,自然会残缺自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等作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三、研究的理论基础-4-⒈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下,以自己的背景经验和知识结构为基础,主动地探索、发现、总结、实践的反复过程,是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学习技术,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加工、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认识的过程。因此我们汲取建构主义精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建构知识。⒉心理学理论。心理学原理指出,人的创造性思维只有在愉快的心理状态下才能充分发挥,创造的灵感常常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闪现。这一原理应用在教学上,就是落实三维目标,需要轻松愉快的教育教学环境。⒊以课标为依据。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四、课题研究假设如果能以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真正转变教育观念,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努力构建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不断探索和完善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就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5-为我区小学教育质量与整体发展再创新局面。⒈自变量⑴教师教学方式转变并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式。⑵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⒉因变量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五、研究目标1、总目标通过课题研究,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使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改变教师以往偏重于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教学习惯,促使教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寻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接受知识灌输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态度,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落实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2、具体目标⑴通过课题研究形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的主体参与式“(识字)——(阅读)——(作文)”教学模式。⑵通过课题研究形成:“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教学模式。⑶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总结出指导小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具体策略。-6-⑷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习惯。⑸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提升合作学习能力,切实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⑹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⑺促进年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六、研究方法及对象1、研究方法⑴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调查法,实例分析法,个案研究法。⑵严格按照课题研究阶段制定的实施计划,并严格按照实施计划形成典型案例、课件、教学设计,采集必要数据。2、研究对象以小学语文、数学、科学、英语、艺术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七、研究的过程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我们精心安排分步实施,确定研究分四个阶段进行。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4年6月——2006年8月,这一阶段,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⑴建立组织机构。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组建各科课题研究小组。⑵确定研究方案。各科课题组讨论制定了子课题的研究方案。⑶建立研究制度。制定了课题研究制度,确保“四落实”:①落实时间。②落实人员,对课题研究中的每个环节责任到人。③落实地点。④-7-落实经费,确保研究正常进行。⑷学习理论,转变观念,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课题的实施需要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可操作的方法,这些都需要我们课题组成员广泛借鉴已有的经验和理论。因此,我们针对课题,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及《新课程标准解读》等进行了学习,并通过组织教师学习相关材料、理论专著,邀请专家来作专题讲座,外出观摩学习,观看名家名师讲座和课堂教学录像等活动,把教师的理性和感性认识集中到课堂教学上。通过学习,课题组每位教师真正确立了素质教育的观念、全面发展的观念、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从而进一步深化了课题思想,丰富了课题内涵,充实了研究方法,并自觉地把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视为己任,努力改进和优化教法,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首先,组织课题组成员、区级重点实验校领导重温了新课程理论和有关教育教学专家对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论述,并结合实际,开展座谈交流,对课堂教学中出现问题的偏颇进行再认识。其次是组织所有语文教师按学段分期分批观看专家报告录像,邀请有关专家现场给教师上课、讲座,组织教师开展新课程改革教育教学论谈。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交流活动,在全区形成了共识。在这第一阶段的工作的反思中,我们发现教师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关系到研究的成败,如何使教师把教育理论内化为自己的实践行为,是下一步要着力解决的问题。2、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04年9月——2007年1月,在这一阶段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8-⑴专家引领,深化培训。先后安排教研员、组织学校部分老师赴成都、泉州、西安等地参加全国新课程观摩研讨会,聆听课改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课改专家的专题报告,通过与专家们的面对面交流,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开阔了视野。除此之外,全区400多名语文教师现场聆听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课题组成员邢志娟及北京课改优秀教师的报告和课堂教学,还参与了上课后的评课。专家们给我们传递了许多课改信息,给予我们许多的指导与帮助。⑵开展竞赛,相互促进。为深化研究工作,课题领导小组有针对性的开展微型课、教学设计、论文、课件等多项竞赛,达到了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与此同时组织参加市、省全国各项各类竞赛,几年来教师获奖300多项,达521人次,学生获奖400项达350人次。⑶典型引路,形成案例。课题组在各年级培养典型,语文课题组形成了以《鹅》等为代表的低年级识字教学典型课例,以《海底世界》《庐山云雾》《圆明园的毁灭》《晏子使楚》等为代表的中高年级阅读教学典型课例。数学课题组形成了《豆子有多少粒》、《奖牌给哪组》、《设计希望小区》等为代表的典型课例,均起到了典型引路的示范作用。⑷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加强对农村学校课改工作的指导。针对农村学校自然条件较差、经费短缺、信息相对闭塞、师资薄弱等实际现状,我们每学期都要举行“送教下乡,送课上门”活动,几年来,陆续在农村6乡镇召开观摩研讨会24场次,上观摩课50节,参与2000多人次。举办教材、教法辅导会12次。帮助乡镇培植课改骨干教师。先后深入农村6乡镇部分学校听课、导课、评课,在此基础上,择优推荐,与-9-乡镇教育组共同组织开展全乡镇教师观摩研讨会,为农村课改铺路搭桥,收到良好效果。⑸积极开展城乡学校“手拉手,结对子”活动。定期组织安排城区学校优秀教师或骨干教师赴农村小学进行课堂教学体会交流,互上研讨课,面对面对话,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收效良好。⑹课题组成员定期深入学校听课,与执教教师面对面沟通交流,发现典型案例,及时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渭滨教研》这一内部期刊发布到全区各小学,供教师学习、参考、借鉴,有效地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⑺结合我市推行的快乐教育,把快乐教育作为实施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以“快乐、自主、创新、发展”为主题,积极倡导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为此,在全区开展检查和自查活动,通过听课、查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针对存在的问题,召开座谈会,帮助教师找出症结,共同寻求解决办法,老师们感受颇深。⑻不断深化校本教研,规范校本教研制度,建立健全校本教研网络体系。先后安排组织学科校本教研
本文标题: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906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