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企业管理】重返珠三角:强势民间弱势政府富足得扎实
重返珠三角:强势民间弱势政府富足得扎实2003年09月30日来源:中国科技财富李中东张墨2003年8月,肆虐全球的热浪从美洲到欧洲,法国为此付出了数百人生命的代价。地处华南亚热带地区珠三角的热度是可想而知的。此时此刻《中国科技财富》三名记者带着众多媒体质疑珠三角的疑惑,顶着烈日骄阳从北京到广州,从广州到东莞,再到深圳、顺德、佛山……。重返,首先表示我们都并非第一次进入珠三角,我们其中的一位甚至在珠三角工作过多年。重返,更深刻的含义在于我们对珠三角经济的重新探索和思考。毋庸置疑,珠三角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曾经振奋过全中国,影响波及全世界。但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特别是长三角的崛起,珠三角的优势是否消失,甚至被抛弃?答案是否定的。政策方面的优惠也许已不明显,但20多年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已大大超越了政策的作用。国家对于当地直接投资在减弱,而活跃的外资和民营资本早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偌大一个珠三角找不到一个类似浦东新区的巨大广场,难见北京、上海的豪华与气派,但当地的老百姓却是实实在在地富裕了起来,投资这里的商人扎扎实实地赚了钱。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令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各国首脑最为头疼的就业问题,在珠三角几乎可以忽略。这片弹丸之地不仅滋养了当地4000多万居民,而且有超过3000万外来劳动力在这儿找到了谋生之路。当全球媒体都在爆炒“中国制造”概念的时候,珠三角的工人们正在挥汗如雨地拧上一颗颗小小的螺钉。当专家们绞尽脑汁地设想把“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时,虎门港、盐田港、香港的集装箱,正在将珠三角的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世界各个市场。珠三角人相信,政府和媒体都不能代替企业的竞争,无论是制造还是创造,最终都要落实到产品竞争力,都是资源、成本、利润的综合考量。重返珠三角,更触发了我们对政府经济行为的进一步追究。如果说当年开发珠三角只给政策不给钱,是穷政府的无奈之举。恰恰正是这样的无奈之举营造了市场经济的良好制度,成长起一批可以面向国际市场的真正企业,培养了市场需要的投资人、经理人和劳动阶层。这是珠三角得以长盛不衰、并且未来更加美好的坚实基础。如今中国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已超过2万亿人民币之巨,可以称得名副其实的富政府。中央政府有能力在开发浦东、开发西部、重建东北、甚至北京举办奥运会做较大的投入,但是中外经济史上的无数事实已经证明,政府参与经济活动无助于市场的培育和建立。如果你想让这个地区真正富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只给政策,不给钱。重返珠三角,使我们看到了资源匮乏,人口众多的中国经济未来的希望。珠三角即使不是中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唯一选择,也是最好的方向之一。我们愿为珠三角鼓与呼!珠三角: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人们再也不会惊叹于地王大厦的高大雄伟了,这个20世纪90年代中期号称‘亚洲第一高楼’的标志性建筑,如今已风光不再。待‘世界第一高楼’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建成后,如半老徐娘般的地王大厦,终日里吟咏的可能只是古老的‘后庭花’。”在东莞厚街镇的一家酒吧里,在一片“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吼声中,孙钢把他来之前对珠三角的这种虚幻感伤卸得干干净净。“这几年我们赚钱赚得更加实在了。”与他同吼的还有特意从深圳赶来的一位朋友。七年前孙钢离开深圳回北京时他的这位朋友还是一家小店的老板,如今已经成为眼下炒得最热的“隐形冠军”:他和几个朋友开的一家激光印刷厂,目前的业务已经覆盖国内60%的市场。孙钢此番决定要做一家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谁知想法刚刚抛出来,周围就已经有几个朋友表示要做股东了。“珠三角富得很凿实。”窗外的街道很繁华,遍布着世界各国风味的餐馆,这种国际化的感觉即使在北京王府井或者上海南京路也难觅。当然这里的租金已然不菲。因为没有交通指示灯的约束而在路口窜来窜去的摩托车让他意识到,这是在东莞的一个镇子上。“我现在似乎仍然能够接受这种无秩序,因为它虽然有些混乱但很有活力。”珠三角和长三角GDP的简单比较就像说21,但经济问题永远不会像看一场足球比赛结果那样一目了然。更为关键的是,这一比较放错了砝码珠三角的唱衰之声缘于长三角的激越之调。包括广州、深圳、东莞、珠海等9个城市在内的珠三角地区2002年GDP占全国GDP总量的9.3%,而包括上海、南京、杭州、宁波等15个城市在内的长三角GDP占中国GDP总量的18.9%。“长三角经济跳起来增长”的确咄咄逼人。国家统计局等有关部门统计,珠三角、长三角两地上半年的GDP、出口、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利用外资、消费品零售总额等5项经济指标中,前4项增幅均由长三角高出。从数字看,长三角正威胁着珠三角的地位。对珠三角的失落情绪进一步演绎成抛弃论。郭山辉是做豪华家具生意的,在东莞建厂已有多年,在全世界做欧美市场的家具生产商中,他的企业排在世界前五名以内。去年他在上海附近设立了分厂,当地与其生产相配套的七家台资企业同他一起迁往上海。这是媒体讲述的抛弃论的经典故事。事实如何呢?也许我们还是要先从数字比较游戏入手。这种GDP比较简单得就像说21。但经济问题永远不会像看一场足球比赛结果那样一目了然。将两个经济地带的GDP直接相比并不客观。长三角地区的面积人口是珠三角的两倍多,并多出6个城市。即便这种比大小的方法成立,这些比较仍然难具说服力。这几个经济指标,只能反映单一方面的动态变化,无法显示其真正的经济活力、地区发展水平。比如,仅看GDP总量,而不看“人均GDP”,做出的判断就可能有失偏颇。珠三角2002年人均GDP22177元,远远高于长三角的10361元。再让我们用数据来说服数据吧:到目前为止,广东经济总量仍居全国第一。不久前一则关于广东经济成就的报道称:经过20多年的发展,广东综合经济实力已经超过东南亚除印尼之外的任何一个国家。在广州开发区,即使在非典的日子,仍然是每一个工作日就引进一个项目,每两个工作日就有一家企业开工,每三个工作日就有一个企业投产或试产。让我们再看看抛弃论故事主角郭山辉的另外说法:“珠三角有自己的缺陷,但是珠三角对于台商的魅力还是不会褪色的。世界工厂看中国,中国工厂看广东。珠三角打造世界工厂的基地是有实力的。”其实,长三角到广东来争夺外商的事,广东人早就看在眼里。东莞石碣镇的负责人说:“长三角的人说到我们这里来挂职学习,但私下里却挨个找企业谈。只有一家企业到长三角去设了分厂,他们和我们打了招呼。”江苏昆山人空运当地肥美的螃蟹,千里迢迢送给深圳和东莞一带台商的故事,在广东一带已经传为经典。但这不可以说是台商“北移”,充其量只能说是“北扩”。“我们已经在武汉等地设立分厂,但我们公司不可能搬离深圳,深圳仍然是我们的大本营。长三角的分厂只是为了使市场布局更优化,方便下一步进入华中、华北市场,而深圳的物流优势、产业优势和区域优势等是长三角其它城市无法比拟的。下一步我们计划继续在深圳增资扩产。”唯冠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王明俊说。用东莞台商协会会长张汉文的话来说,“他们北扩长三角是为了内销的目的。”对外商投资规律了然于胸的广东政府官员很清楚,数量上的变化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趋势的形成也就是所谓的“蚂蚁效应”,尤其是对于台商。台商在大陆投资素来喜欢聚集,当然这也有产业上下游配套的关系。而这种趋势一旦形成便势不可挡,这点东莞人最明白。据说,引起台商对长三角动情的是两本书——《我的上海经验》与《移民上海》。然而,逐利是现实的。广东省台办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广东省的台资企业投资效益普遍较好,盈利面在90%以上。因此,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事实:台商在“北扩”同时,就地增资现象也很明显。现在广东台资每年增资都占台商在广东投资的四成以上。其实即使在台资北移盛传最厉害的东莞,去年实际还新增了535家台资企业。另一项调查也成为说明珠三角魅力的佐证。根据美国商会最近对205家美国企业的调查,对最希望到中国哪个地区投资问题的回答,有75%的企业把珠三角作为首选,另有19%的企业把珠三角作为第二选择,两项相加有94%的企业愿意选择到珠三角投资,而表示愿意到长江三角洲投资的企业只有45%。不能说得珠三角者得天下,但失珠三角者失天下是有一定道理的。珠三角积20年之功修炼出来的开放经验、巨大市场、完整产业链条、最具自由度的营商环境,是任何意于在中国市场上落子的企业不能回避的诱惑。事实上,在各种比较之外,只要我们在天平上增加一粒砝码,天平马上就会向珠三角倾斜。珠三角历来有两个概念,一是“小珠三角”,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肇庆、江门9个城市组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广东珠三角。另一个是“大珠三角”,增加了地理上同属一个三角洲的香港和澳门。仅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和珠海5个城市去年的GDP就比长三角15个城市的总和还多590亿元。珠三角包括港澳的生产总值超过瑞士,GDP总值占全国的20%,实际利用外资占50%,出口占60%,经济总量甚至超过了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塘城市群的总和。香港及澳门各地数以万计的工厂,每天生产的货物总值超过3亿美元。而且,根据最新研究所得,目前跨国公司在香港设立亚洲或亚太总部的数目,仍比上海多10倍。谁能说珠三角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呢?珠江三角洲,面积50,000平方公里,足足有50个香港大。需求来自于整个市场的融合和扩展。“为什么非要找一个龙头呢?”在广州最高的建筑——中信大厦的71层,香港政府第一任驻粤办主任梁百忍“站得很高”珠三角显然正在加码。目前一个比较热的词汇是CEPA,即《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如果说年初的深港24小时通关为硬融合,CEPA可谓软融合。从政府层面看,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年初第二任上的首份施政报告,万余字中10多次提及珠三角,被称为“橙色”报告、融合宣言。香港多位商界翘楚日前更向港府承诺,将义务与港府投资推广署合作,携手到海外推广大珠三角的商机,吸引更多的海外企业到港设立办事处。据悉,主动请缨的有“电讯盈科”主席李泽楷、渣打银行董事王冬胜和汇丰银行主席艾尔敦等10多位商界名流。而深圳年初的市委全会,第一次把“以香港为龙头”写进报告。剃头挑子两头都热,颇有异曲同工之处。如果按照用时间来描述空间的说法,大珠三角的概念是“3小时经济圈。”据香港特区政府环境运输及工务局的研究报告,港珠澳大桥落成后,香港至澳门及珠海两地的陆路距离将缩至30公里,行车时间不超过半小时,粤港澳100多个城镇都将纳入3小时车程辐射圈。据说,“国际性买家倾向于在3小时内到达卖家的厂房,港资多倾向于投资距本部3小时行程的厂房。”对于CEPA最具体的解释就是“形成新型的‘前店后厂’关系”。“前店”在香港,“后厂”在内地。这份计划显然不止针对广东。“珠三角有地缘优势及文化优势,香港人难免优先选择在珠三角地区扩大业务及投资,其次才是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另外一个原因在于,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伴生。珠三角地区有港资企业5万家左右,为这些企业提供服务是一个很大的市场。说的好似全国,但只要广东能把握住机会的话,就是香港与广东的事情了。”有研究结果显示,如果港商在广东的生产增加2%,会为香港创造3万个就业机会。这从一个方面反映出“珠三角旺,香港也旺”的道理。“为什么非要找一个龙头呢?”在广州最高的建筑——中信大厦的71层,梁百忍“站得很高”。他身后广州市极目所尽。去年10月香港特区政府在广东设立了其在内地的第一个经贸办事处,这位注定要载入史册的香港政府第一任驻粤办主任对“一国两制”有着自己十分独到的理解:关键在于差异。因此我们就是要了解不同,利用不同。梁百忍已经马不停蹄地拜访了广东省二十一个城市,并且有的城市不止去了一次。他发现,广东是一个层次丰富的市场。“如果整个区域的竞争力强,既然是一个动物,龙头龙尾又有什么分别呢?”梁百忍认为,“大珠三角”概念是慢慢延伸出来的,是在过去几十年经济合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梁百忍深感于这样的现状:一只在广东生产的手表出厂价是1美元,而卖到美国销售价平均为30美元;全世界比较低档的玩具有70%是广东生产的,在美国商场买一个10块钱的玩具,在广东工厂的附加值只有5毛钱。香港制造业差不多全搬到了国内,其中有八成在广东省,而现在香港86%的生产总值来自于
本文标题:【企业管理】重返珠三角:强势民间弱势政府富足得扎实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06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