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章汉字与中国文化重点:1、古文字的哪几个形体反映了华夏民族的形成?2、解释中华民族四灵形成的过程和龟威望降低的原因?一、汉字与中国文化:1、汉字影响了汉语:古代“雅言”的形成与汉字有很大关系,成语、典故和修饰中的对偶都孕含着汉字对汉语的影响。2、汉字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使用汉字和用汉字写成的典籍是汉族文化的核心,同时影响了少数民族的文化。3、汉字影响了中华民族的艺术:汉字的书写产生了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书法艺术又影响到中国传统国画艺术和篆刻艺术。4、汉字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民俗:中华民族风俗,年节、婚丧、寿诞、迁居都要张贴对联,而对联中的对偶、平仄、押韵等均和方块汉字、汉字声韵、汉字声调有关。综上述,语素—音节性质的汉字,适合于记录汉语,也与中华民族的文化一脉相承。第二节汉字与华夏民族“华夏”是一个民族的称谓,其始祖为炎、黄二帝。欲求华夏民族的历史,先得探求最早的祖先炎帝、黄帝。陕西宝鸡市炎帝祠陕西黄陵县黄帝陵炎帝黄帝一、关于“炎、黄”:《国语·晋语》:“昔少典娶于有蟜(jiǎo)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由此得知:黄帝姓姬,炎帝姓姜。《竹书纪年》:“自黄帝至禹三十世。”夏禹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上推三十世,即黄帝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姓(甲)右为妇女,左为初生草木,表妇女所生。《说文》:“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吕氏春秋·恃君览》:“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姓”产生于“知母不知父”的母系社会时代,这与《竹书纪年》中推算的炎、黄之世不谋而合。先看看甲骨文“姜”的写法:《河南二里岗陶器符号》第303片《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明义士甲骨卜辞》第618片二字均象戴羊角头饰之人。甲骨文“羊”,上为羊角。第二字所多之即“彳(chì)”,与小路或行走有关。应属无定居的游牧民族,“羊”为图腾崇拜。应是羌族。《殷墟文字甲编》第119片甲骨文“羌”与“姜”本属一字之分化,亦象戴羊角头饰之人。1、炎帝姜姓:再看《国语·晋语》:“炎帝以姜水成”,是说炎帝依凭居住地姜水而成就帝业。《水经注·渭水注》:“岐水,……水北即岐山矣。岐水又东经姜氏城南,为姜水。”岐山在今山系陕西省岐山县境内,属新石器时期黄河中游文化。结论:姜姓的炎帝应是母系时代黄河中游地区以羊为图腾崇拜的原始游牧民族羌族的一个部落首领,后与黄帝互相融合而成为汉族的直系祖先。2、黄帝姬姓:《淮南子·天文训》:“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据此得知:黄帝得名于陕西黄土高原,其土色黄,故名黄帝。再看《国语·晋语》:“黄帝以姬水成”,是说黄帝凭借姬水流域而成就帝业。姬水即今渭水上游,亦可证其为陕西黄土高原之一原始部落。《邺中片羽初集》第3卷第39页第1片甲骨文“姬”象一梳有发髻的女人旁置梳篦。可知其为母系社会时代执掌梳篦的一个原始部落首领。《殷墟粹编》第982片甲骨文“每”象女人梳发髻加笈(jī竹篦)。《礼记》:“女子……十有五年而及笈。”“女子许嫁,笈而礼之,称字。”结论:姬姓的黄帝应是母系时代陕西黄土高原原始部落中为成熟女性梳发髻加笈举行成年人仪式的首领,后成为汉族的直系祖先。二、关于“华夏”:炎、黄两大部落所在的黄河中游文化区是华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主要源头。1、“华”—草木花也:《说文》中有两个“华”字。一作“”《说文》:“草木华(花)也。”本义“花”。另作“華”《说文》:“荣也。”其实,二字实为一字的两种写法。甲骨文、金文、大篆均枝上盛开繁花之形。可证《说文》:“草木花也”是正确的,但《说文》将加草头的“華”释为“荣也”则是错的。甲骨文、金文、大篆“華”字无草头,汉代小篆中加入草头,隶定、楷化后只作“華”,六朝简化作“花”,从草化声。《诗经·周南·桃夭》:“灼灼其华”,即用的本义。“花”含义为“美”,引申为礼仪教化之美。《左传·定公十年》:孔颖达疏:中国“有服章(服饰文章)之美,谓之华。”2、“夏”--中国之人也:《仲夏父里鬲》金文象一侧立人形对空拜日之形。《礼记·祭义》:“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夏后氏祭其暗,殷人祭其阳,周人祭日以朝及暗。”孔疏:以日月之形代天,日为百神之主。夏人祭祀在黄昏,商人祭祀在早上,祭祀在在早上或黄昏。《说文》:“夏,中国之人也。”段注:“以别于北方狄、东北貉(mò)南方蛮、西方羌、西南焦侥(yáo)、东方夷也。夏,引申之义为大也。”据段注,“夏”应是中原人,针对周边少数民族而言,是最大的一个民族。《左传·定公十年》:孔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曰夏。”祭祀是古时最大的礼仪。“夏”字正象以日为图腾崇拜的中原人黄昏时面西祭日的祭祀礼仪。3、“华夏”--中原礼仪美好广大:由上得知:“华”指中原人服章之美,“夏”指中原人礼仪之大。合之,“华夏”意即有美好而广大的礼仪教化的中原人。禹于公元前2100年建立了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国家政权。禹都阳城,即今河南登封,与河南龙山文化(新石器晚期文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约公元前2800—前2300年)相接,是新石器时期黄河中下游文化区的直接继承人。炎帝、黄帝通过战争融合了东夷,尧、舜又以教化融合了苗蛮,至夏代,统一的华夏民族已经出现。黄帝通过战争融合了炎帝,炎黄二族间的斗争持续反复,比较大规模的战争有三次,即黄帝与炎族末帝榆罔的阪泉之战,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和共工与颛顼争帝的不周山之战。第三节婚俗与亲属称谓一、关于婚俗演变:1、群婚杂交:旧石器时期猿人的婚姻形式。2、同辈血缘婚:旧石器晚期直立(早期智人)的婚姻形式。3、对偶婚:仰韶文化时期出现的婚姻形式。4、一夫一妻制:炎、黄之后向父系社会过渡时期的的婚姻形式。二、亲属称谓:1、原始群婚杂交时代,无亲属称谓。2、同辈血缘婚时代,禁止不同辈分之间的通婚,才有了长一辈女性的“母”、长一辈男性的“父”及下一辈男女“子”的称谓。3、随农业、畜牧业发展,男女寿命的提高,又产生了三辈之间“祖”、“孙”的称谓。4、母系制崩溃向父系制过渡时期抢婚之俗产生了“妻”的称谓。祖父母妻子孙祖:母系社会晚期出现的关于生殖崇拜的形象。父:即“斧”,甲骨文象手持石斧形。郭沫若:“石器时代男子持石斧以事操作,故孳乳为父母之父。”母:甲骨文象有宽厚胸部及乳房的成年女子形象,示其有生殖能力。妻:甲骨文象一手抓拉梳结发髻之成年女子形象,反映了原始的抢婚之俗。子:甲骨文象有发大头之婴儿。孙(孫):甲骨文象子辈以绳结表下一辈氏族支系(孙辈)的繁衍。第四节四灵华夏文化中有“四灵”之说,其说源远流长,影响重大。《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麟为毛虫(披毛动物)之长、凤为羽虫之长、龟为介虫之长、龙为鳞虫之长。四种动物中,只有龟是真实动物,龙、凤、麟均是多种动物综合虚构而成。一、关于“龙”:《说文》:“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能潜渊。”李时珍《本草纲目》:“龙其形有九:头似蛇、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马、腹似蜃(shèn大蛤)、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教材认为“龙”其形有七:身似蛇、腿似鳄、鳞似鱼、首似猪(或“马”)、角似鹿、爪似狗(或“虎”)、行似电。1、身似蛇:“龙”长而曲之身是蟒蛇身体的移植。蟒蛇是华夏传说中人类始祖女娲、伏羲之象。《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章句》:“女娲人头蛇身。”《太平御览》:“伏羲人头蛇身,以十月四日人定时生。”“龙”之身蟒蛇《铁云藏龟拾遗》第55片“龍”《甲骨文合集》第3755片“瀧”二字龙身均长而曲似蟒蛇之身。新石器时期黄河中上游地区覆盖着森林和草原,蛇虫极多,蟒蛇是其巨者,为古人恐惧而成为部落之图腾。有人认为即华夏族的图腾崇拜物。2、腿似鳄、行似电:鳄鱼生存在长江中下有稻作文化区。其字又作“鱷”、“鼉”。(甲)其腿粗壮有鳞,带利爪,正似龙腿之形。龙腿鳄腿《左传·昭公十七年》:“太昊(hào)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太昊氏是传说中古代东夷族的首领,发祥于江淮一带,以龙为图腾崇拜。江淮多河湖,扬子鳄体大可怖,可能太昊氏的“龙”即鳄鱼之变形。龙腿取于鳄,龙鳞、龙须取于鱼。由于鳄居于水,故将龙与云雨雷电附会在一起。传说中多有龙升天兴云雨、降甘霖、行雷电之说。3、首似猪(或马)、角似鹿、爪似狗:原始农业兴起后,饲养家畜开始产生,猪是最早饲养的家畜。为祈盼家畜发达而出现了崇拜猪首灵物。王充《论衡·龙虚篇》:“古者畜龙,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又言:董父“实甚好龙,能其求嗜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有服事舜,而锡(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舜属龙山时期(约公元前2800—前2600年黄河中下游文化),东北地区红山文化(前3500年)遗址出土有三星他拉玉龙,猪首龙身。后来人们饲养的家畜又有了马,猪较丑陋,马较英俊,故马首取代了猪首。王充《论衡·龙虚篇》:汉代“世俗画龙之象,马首蛇尾。”鹿、狗亦古时人们所饲养的家畜,故龙角似鹿、龙爪似狗。龙首猪首马首鹿角龙爪狗爪综上述:原始社会龙的形象因地域文化不同而有差异,是部落或部落联盟的图腾。龙的形象统一为华夏共同崇拜的灵物,大概是在夏商之后。另有专家认为:华夏族4000多年前崛起于中国的西北,人多势大,在向东向南发展的过程中,吞并了许许多多的小氏族,于是,他们在蛇的基础上添加了被吞并氏族的诸多图腾特征,凑成为一个最凶猛的动物,这就是龙形象的来源。二、关于“凤”:《说文》:“凤,神鸟也。天老(黄帝臣)曰:凤之象也,麟前鹿后,蛇颈鱼尾,龙文龟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于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莫(暮)宿风穴,见(现)则天下大安宁。从鸟凡声。”教材认为,表述中的“鱼尾”、“龟背”与原始图腾崇拜及后世民间形象不一致。故选其一致者表述为“身似鸡”、“尾似孔雀”、“颔似燕”。凤凰《殷墟甲骨文字甲编》第3918片《殷墟书契后编》下卷第39片第10字前字左边之凤接近鸡形,右边为人跪立此神鸟图腾前张口向天祈祷。后字尾若孔雀,头部毛冠作倒王形,以示权威。一、身似鸡:《山海经·南山经》:“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现)则天下安宁。”雄鸡雌鸡锦鸡鸡之形也属原始人饲养家禽希望家禽兴旺而以鸡为崇拜的图腾。新石器早期河北武安磁山、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均发现有家鸡骨化石,可证原始人类驯育家鸡由来已久。2、尾似孔雀:孔雀今虽有驯养,但原始人时代乃野禽。仰韶(新石器时期文化,距今约5000—6000年)温暖时期中原地区有孔雀。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即出土有孔雀遗骨。孔雀性温和而形美丽,历来受人尊崇,至今傣族仍视孔雀为神鸟。3、颔似燕:颔即下巴,指下巴至胸腹一段似燕子。燕亦温和好与人居,介于家禽、野禽之间。殷商崇祀的玄鸟即燕子一类。《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此篇叙述商的始祖契(xiè),她的母亲简狄吞燕卵而生契。虽是神话,却也曲折道出了商人之图腾崇拜。由此可见:与龙一样,“凤”亦应是东方民族中一个以某鸟为主体,又不断融合周边被吞并的小部落氏族图腾特征综合为凤。最后,在与西北更强大的龙图腾民族战争中失败了,转而被龙图腾的西北民族吞并。但由于凤图腾民族依然实力犹存,故在被征服后,其图腾“凤”与西北民族的龙并存下来,不过,处于相对次要的附属地位。到了封建社会,龙、凤均已失去图腾价值,龙作为天子象征,凤作为天子配偶象征,就其从属地位而言,依然沿袭了远古民族斗争的结果。“龙呈祥凤”为封建社会天子后妃配合之象征,实为远古龙凤图腾氏族融合的沿袭。三、关于“麟”:麟:《尔雅》作“麐”,形声字,从鹿吝声。《尔雅》:“麋身牛尾,一角。”孔颖达疏引《易传》:“麋身牛尾,狼额马蹄,有五彩,腹下黄,高丈二。”《诗经·周南·麟之趾》:以麟喻仁厚君子。郑笺:“麟角之末有肉,示有武而不用。”陆机疏:“麋身、牛尾、马足、黄色、圆蹄、一角。角端有肉。音中钟吕,行中规矩,游必择地,祥而后处,不履生虫、不践生草、不
本文标题:3汉字与中国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063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