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临床观察
2010年1月第17卷第1期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75·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临床观察姚兰(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甘肃张掖734000)关键词:补肾消癖汤;舒肝消癖汤;乳腺增生病;中医疗法中图分类号:R269.558.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5304(2010)01-0075-01乳腺增生病(Hyperplasticdiseaseofbreast,HDB)是乳腺导管和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和进行性变化[1]。世界卫生组织统称“良性乳腺结构不良”,认为该病主要是由于内分泌系统失调所致,表现为机体内黄体酮、孕激素分泌过少,雌激素(特别是雌二醇)相对增多,致使雌激素长期刺激乳腺组织而发生的增生性病变。现代医学目前对该疾病尚无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且不良反应较大,易复发。笔者采用自拟中药方对103例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1月-2009年6月在张掖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就诊的20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18~54岁,平均32.6岁;其中未婚21例,已婚179例;双侧增生110例,单侧增生90例。随机分成中医治疗组(103例)和西医对照组(97例),2组之间在年龄、病程、发病部位及婚姻状况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诊断标准按照中华全国中医外科学会乳腺病专题组制定的诊断标准[2],经临床体检和红外线扫描确诊。临床表现:乳房胀痛和肿块,部分患者具有周期性,月经前疼痛加重,月经来潮后减轻或消失,部分患者整个月经周期都有疼痛;体检发现一侧或双侧乳腺有弥漫性增厚,可局限于乳腺一部分,也可分散于整个乳腺,肿块呈颗粒状、结节状或片状,大小不一,质韧不硬,常为多发性,可见于一侧,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超声检查:乳腺体结构紊乱,回声不均。2治疗方法2.1治疗组自月经完后第3日开始服用补肾消癖汤治疗。处方:熟地黄12g,山茱萸10g,牡丹皮10g,麦冬10g,山药10g,茯苓12g,山慈菇12g,柴胡12g,当归10g,白芍12g,鹿角胶10g,仙茅10g,淫羊藿10g,肉苁蓉10g,制何首乌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共服用10d。从第14日开始服用舒肝消癖汤治疗。处方:柴胡12g,当归12g,白芍12g,香附6g,青皮10g,陈皮10g,川芎12g,延胡索10g,莪术15g,郁金10g,桃仁10g,红花10g,穿山甲10g,玄参10g,浙贝母10g,牡蛎20g,橘络10g。水煎服,每日1剂,经期停药。3个月为1个疗程。2.2对照组自月经完第3日开始口服安宫黄体酮、三苯氧胺各10mg,每日2次;维生素E、B6各10mg,每日3次,经期停药。3个月为1个疗程。3疗效标准参照中华全国中医外科学会乳腺病专题组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临床治愈:肿块消失,乳痛消失;显效:肿块昀大直径缩小1/2以上,乳痛消失;有效:肿块昀大直径缩小不足1/2,乳痛减轻或肿块缩小1/2以上,乳痛减轻不明显;无效:肿块不缩小或反而增大变硬,或单纯乳痛缓解。4结果4.1治疗前后性激素水平变化情况2组患者治疗后雌激素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孕激素的含量较治疗前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表1治疗组乳腺增生病患者治疗前后性激素水平变化比较(—x±s)雌二醇(pg/mL)孕酮(ng/mL)时间例数卵泡期黄体期卵泡期黄体期治疗前10389.80±0.1078.50±0.150.15±0.033.26±0.10治疗后10367.30±5.1459.13±5.170.52±0.2112.99±0.18U14.4218.0117.70479.57P<0.01<0.01<0.01<0.01表2对照组乳腺增生病患者治疗前后性激素水平变化比较(—x±s)雌二醇(pg/mL)孕酮(ng/mL)时间例数卵泡期黄体期卵泡期黄体期治疗前9787.20±0.12128.50±0.130.17±0.023.06±0.08治疗后9770.70±5.0998.97±4.890.49±0.2311.59±0.17U31.9259.4610.12447.14P<0.01<0.01<0.01<0.014.22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肿块消失明显,乳痛消失快,治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8,P<0.05),有效率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P>0.05)。见表3。表32组乳腺增生病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组别例数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治愈率(%)总有效率(%)治疗组103652512163.199.0对照组97453217346.496.94.32组不良反应和复发率比较治疗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有3例2个月后复发。对照组出现闭经3例,恶心不能坚持治疗的3例,月经不调者13例,出现体毛浓密及其他男性化体征者1例,23例2个月后复发。2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比较,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下转第78页)·78·ChineseJournalofInformationonTCMJan.2010Vol.17No.1效;观察不良反应。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临床痊愈:皮损全部消退,仅留有色素沉着及瘢痕者;显效:皮损消退70%以上,或严重程度减低2级以上;有效:皮损消退30%~70%,或严重程度减低1级以上,仍有新皮损出现者;无效:皮损消退在30%以下,或加重者。4结果2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51,P=0.016,P<0.05),见表1。观察组病例中有2例敷药后出现面部皮肤红斑,洗面后可自行缓解,部分患者自觉轻度瘙痒,但不影响继续治疗。表12组丘疹型痤疮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组别例数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观察组3524(68.6)2(5.70)4(11.4)5(14.3)85.7对照组3512(34.3)5(14.30)4(11.4)14(40.0)60.05讨论痤疮是一种多因素的疾病,其发病机制与内分泌因素、毛囊皮脂腺导管的异常角化、毛囊内微生物、免疫因素、精神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其中昀关键的发病因素是皮脂分泌旺盛,而皮脂的分泌受雄激素水平调控,雄激素水平升高,可引起皮脂腺的分泌亢进[3]。炎症反应也是痤疮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多种细菌参与了丘疹型痤疮的炎症,有研究发现,痤疮丙酸杆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人[4]。丘疹型痤疮早期皮疹内为豆渣样皮脂腺,对于日久成脓的皮疹,通过清除术进行排脓引流,能明显减轻炎症刺激,加速皮疹的愈合[5]。故笔者采用先行粉刺清除术,再以中药面膜外敷,直接作用丘疹型痤疮部位的综合疗法。清痤养颜面膜主要成分有乳香、没药、穿心莲、青黛、硫磺、冰片、薄荷脑、三七、蒲公英、皂角刺等。其中穿心莲、青黛、蒲公英清热消肿解毒;乳香、没药活血散瘀;皂角刺消肿排脓、攻走血脉,使疮肿未成能消、已成能溃;硫磺具有泻热毒、行血瘀、杀虫、消炎的作用;冰片与薄荷脑醇性清凉,善走窜渗透,为诸药引经,另外二者有较强的透皮促进剂和促渗作用[6-7]。合而用之具有清热凉血、解毒消肿、活血化瘀之效,气血调和、热势得消则丘疹型痤疮自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蒲公英对丘疹型痤疮丙酸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8],穿心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9]。把湿润的面膜敷在脸上,使皮肤与外界空气隔开,皮肤表面的温度有所升高,毛孔扩张,促进汗腺的分泌,这样就有利于把毛孔里沾染的外界灰尘、化学污染物质和微生物清除,同时排除表皮细胞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和积累得过多的油脂类物质;加上蒸汽喷雾,有利于皮肤对水分子、氧离子、药物分子的吸收。此外,面膜治疗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避免了药物吸收及代谢过程中的损耗,明显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参考文献:[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35.[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94.[3]GollnickH,CunliffeW,BersonD,etal.Managementofacne:areportfromaglobalalliancetoimproveoutcomesinacne[J].JAmAcadDermatol,2003,49(1Suppl):S1-37.[4]曲剑华,姚卫海,王萍,等.丘疹型痤疮中医证型与面部菌群关系临床与实验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06,35(10):100-101.[5]周耀湘,赖艳华.中药配合丘疹型痤疮清除术治疗寻常型丘疹型痤疮8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7,39(1):72.[6]宇克莉,孙建华.几种透皮吸收促进剂的作用机理探讨[J].山东医药,2007,47(11):30-31.[7]许卫铭,王晖,李昕,等.蛇床子挥发油、薄荷醇及冰片对甲硝唑促透作用的比较[J].中南药学,2006,4(2):111-113.[8]吴小红,刘瓦利,于勇.中药蛇丹方及其构成生药对丘疹型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3,2(4):222-224.[9]刘志祥,曾超珍,张映辉.穿心莲提取物体外抗菌活性及稳定性的研究[J].北方园艺,2009,(1):105-106.(收稿日期:2009-05-21,编辑:蔡德英)(上接第75页)5讨论乳腺增生病属中医“乳癖”范畴。中医认为,肝肾两经与乳房关系昀为密切,肝肾不足,冲任失调,阳虚痰湿内结等致气血郁结于乳房,或因肝郁肾虚,肝郁气滞,痰瘀交阻于乳络而成癖。在治疗上主要是补益肝肾、疏肝调经、活血通络、化痰散结,从而改善症状,消除肿物[2]。根据月经周期冲任血海先满后泄、先盈后亏的生理变化,以调补肝肾者,顺冲任应充盈时益之,采用补肾消癖汤在月经周期的前半期以补益肝肾、充实血海;以疏肝理气者,沿血海应疏泄时导之,采用舒肝消癖汤在月经周期的后半期以舒肝理气、化痰散瘀、调节冲任。两方交替服用可标本兼顾。激素治疗乳腺增生病能达到减轻疼痛、缩小肿块的目的,但有不良反应,很多患者难以坚持用药,停药后极易复发,长期服用有诱发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中药治疗可明显改善症状,消除肿块,从整体消除病因出发,效果好,复发率低,且无任何不良反应,显示了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优势。参考文献:[1]司徒红林,任黎萍,陈前军,等.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医药信息,2001,18(4):1-2.[2]陈红风.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89.(收稿日期:2009-07-20,编辑:蔡德英)
本文标题: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临床观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10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