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中国和西方伦理思想的演变本章主要内容1、中国伦理思想的演变。2、西方伦理思想的演变。3、中国传统道德论与近代西方道德论比较研究第一节中国伦理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伦理思想二、秦汉至清代时期的伦理思想三、清末到“五四”前时期的伦理思想四、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主要特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伦理思想(一)儒家伦理思想:孔子、孟子孔子:建立了以仁和礼为核心的人道理论,也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境界。孟子:性善论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孔子对许多西方人来讲是个谜,从久远的年代开始,欧洲就承认了这位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孔子是中国哲学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他闪烁着智慧的人生哲理不仅贯穿中国文化,同样也传播到西方国家,并对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法国文化部长阿亚贡1988年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都得到这样的结论,认为21世纪人类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00年前中国的孔子哪里去吸取智慧。儒家思想的形成1、创立:孔子2、发展:孟子和荀子子B、教育上:孔子的贡献A、儒家学派的创始人C、编订“六经”:孔子的贡献:A、儒家学派创始人:(1)主张:①思想核心:“仁”,就是“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②民本思想:“以德治民”,“节用而爱人”,取得“民信”③“克己复礼”:行为符合礼的要求(2)评价:包含了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孔子所倡导的道德观和伦理观;B、教育上:孔子的贡献A、儒家学派的创始人①创办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②主张“有教无类”,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C、编订“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思想体系:儒家思想和教育思想孟子、荀子发展儒学:孟子的主张(战国中期人)①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提出“宽刑薄税”;②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③伦理观上:“性本善”。荀子的主张(战国末期人)(1)主张: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民本思想:君舟民水;③伦理观上:“性恶论”(2)评价:荀子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改造了儒家思想,使其更能适应社会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孔子孟子荀子同异爱人为政以德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仁的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二)道家伦理思想:老子、庄子老子:人生哲学主张清静寡欲、与世无争。要求人们做到无欲、无为和无争。庄子:将老子清静无为的伦理思想发展为悲观厌世的虚无主义。认为人生在世不要追求名誉和智慧,不要追求知识和功业,即“无为而尊,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三)墨家伦理思想:墨子墨子:•提倡“兼爱”的伦理原则。•在道德评价上,提出“志功”统一的主张。•在义利关系上,主张把义利统一起来,认为“重利”就是“贵义”。(四)法家伦理思想:韩非子法家强调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主张以法代德,即“不务德而务法”。二、秦汉至清代时期的伦理思想(一)秦汉时期:中国封建制度全面确立和逐渐巩固的时期,形成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完整的伦理思想体系。主要代表有西汉的董仲舒和东汉的王充。董仲舒认为“天”是一个有人格的主宰一切的神,它本身就具有道德属性。人性问题上,提出了成性说,即人性无所谓善恶。人伦关系上,明确提出了作为封建道德核心内容和人们行为基本准则的“三纲五常”学说。王充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性的影响。道德水平的高低是由物质生活状况决定的。(二)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动乱分裂的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形成以儒家为主,儒、道、佛三者逐步融合的局面。道教: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劝善成仙,即把道德行为与个人的长生不死相结合,道德是求得不死而成仙的重要手段。为达到这一神圣目的,道教伦理要求信徒清静无为,与世无争,清心寡欲。佛教:伦理的核心是劝人在今世行善,以求得来世的好报,或者在死后进入佛的极乐世界。佛教伦理的理论前提是:人生是一个“苦海”,苦难的根源在于人自身的精神世界。(三)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两个统一的王朝,表面上是儒、道、佛三教并用,实际上最注重儒家。以韩愈为代表。(四)宋至明中叶统治者为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提出以“天理”为宇宙本体和道德本源,把正统的儒家伦理思想发展到最高阶段。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学派,以朱熹和王守仁最为突出。(五)明末清初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出现了以王夫之、颜元和清代中期的戴震等一批思想家为代表的具有一定启蒙意义的伦理思想。具有反封建的思想启蒙作用。王夫之颜元戴震三、清末到“五四”时期的伦理思想(一)酝酿萌芽阶段:鸦片战争前后,在地主阶级内部,以龚自珍和魏源等人为代表的思想家,对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进行了批判。他们竭力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二)初步形成时期谭嗣同康有为(三)发展成熟时期章太炎孙中山四、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主要特点目标:天人合一应用:道德思想与政治思想的融合导向:个体服从整体性质:中庸取向:重义轻利、贵义贱利第二节西方伦理思想的演变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伦理思想二、中世纪的伦理思想三、近代资产阶级伦理思想四、现代西方伦理思想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伦理思想(一)宇宙论时期---对早期道德思考的理论转向古代奴隶制的形成时期,为后阶段思想发展作初步准备。主要代表人物有: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毕达哥拉斯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认为世界的来源是一种精神性的“数”,用“数”来说明人的本性和社会道德。强调古希腊的传统美德——中庸,反对过分的行为和欲望。注重灵魂的净化。赫拉克利特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物质性的火是万物的来源,“火”及其运行规律“逻各斯”是道德的本源。最早提出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幸福。在善恶关系上,认为二者是对立的统一,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二)人类学时期----强调人的主体性苏格拉底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的老师。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认为人有了知识就有道德,就会选择善行。在人生问题上进一步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的要求。(三)伦理学时期----亚里士多德为了调和德谟克里克与柏拉图伦理体系的冲突其思想已建立完整体系,达到古代伦理思想发展的顶峰。德谟克利特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伦理思想的根本原则是快乐主义,是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第一个明确把“快乐”或“幸福”宣布为行为标准的思想家。柏拉图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认为道德来源于一种客观精神的“善本体”。在社会伦理观上,提出了“三等级、四立德”的思想。对古希腊传统的“四大德目”作了系统的归纳和论证。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第一个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伦理思想体系。主要观点:在回答什么是幸福时,认为至善就是幸福;论证幸福从何而来时,把幸福归结为人所具有的理性功能;在道德教育上,认为人的道德可以通过教育和自己的努力而获得;在道德选择上,认为人有自由意志;亚里士多德后伦理思想向消极方面发展,为中世纪基督教伦理学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主要代表人物有伊壁鸠鲁。二、中世纪的伦理思想主要讨论人与神的关系,产生了中世纪神学伦理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教父神学的主要代表,基督教奠基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基督教的教义、世界观和伦理思想,对中世纪以及后来的西方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奥古斯丁经院神学的代表;其伦理思想的最大特点是把基督教教义与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调和起来,创建起庞大的天主教思想体系。托马斯·阿奎那三、近代资产阶级伦理思想1、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启蒙家以人为中心,以人道主义反对神道主义,用享乐主义反对禁欲主义,用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等级制度,提倡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幸福。代表人物:但丁、布鲁诺等。2、16-17世纪英国伦理思想从唯物主义感觉论出发,认为人性是自私的。霍布斯:提出了人性恶的观点,认为“人对人是狼”,并阐述了利己主义理论。霍布斯爱尔维修: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是追求肉体感官的快乐。并提出了“人是环境的产物”的著名论断。3、18世界法国伦理思想4、19世纪德国伦理思想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也是18世纪欧洲理性主义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认为理性是道德的基础,理性表现为善良意志,是道德行为的来源,又是道德评价的根据。一种行为是否合乎道德,关键在于是否出于“善良意志”的动机。所谓“善良意志”就是对道德规律的尊重。包括三条原则:一是行为必须具有普遍性。二是行为人必须以人为目的。三是道德自律。康德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继承和发展了康德的伦理思想,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理性主义伦理思想体系。把伦理体系分为三个阶段。黑格尔黑格尔伦理体系的三个阶段:抽象法阶段:客观阶段,讲人格的实现和尊严。道德阶段:主观阶段,讲内心的信念和规定。伦理阶段:主观阶段和客观阶段的统一,是客观精神的真实体现。四、现代西方伦理思想(一)现代西方伦理思想的发展阶段(二)现代西方伦理思想的特征(一)现代西方伦理思想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第二阶段:20世初—60年代末;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现在第一阶段主要表现:从理性主义走向非理性主义,从传统经验主义规范伦理学的现实主义模式走向现代逻辑经验主义元伦理学的形成主义模式。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伦理思想具有更多的人文特征,于是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宗教伦理学便成为这一阶段伦理思想发展的主线。第三阶段一些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理论又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开始了某些新的复归,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伦理学流派,比如行为主义、生物伦理学等。(二)现代西方伦理思想的分类1.元伦理学派2.人本主义伦理学派3.自然主义伦理学派4.基督教神学伦理学五、西方伦理思想的基本精神(一)个人主义(二)人道主义(三)敬畏上帝(一)个人主义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广泛强调自我选择、自我控制。认为只有个人得到充分发展,才能有社会的发展。(二)人道主义以人类利益和价值为中心的一种学说。反对超自然主义,把人看作是自然对象,肯定人的基本尊严和价值,以及人运用理性和科学方法获得自我完善的能力。(三)敬畏上帝体现在西方人的价值观念和日常生活方式之中,构成了西方人的精神支撑,也是西方自然科学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敬畏上帝是西方人通向精神信仰和终极关怀之门。第三节中国传统道德论与近代西方道德论比较研究一、主静、中和和主动、外求经济结构人际关系道德上二、家族主义伦理和地域主义伦理中国国家起源属于亚细亚方式,家庭是它的根基,故伦理思想极为重视调节家族内部关系,可以称之为家族主义伦理;西方国家起源属于雅典式,它打破血缘家族关系进入国家,故而伦理思想十分重视调节个人和地域群体的关系,可以称之为地域主义伦理。三、德性主义人性论和感性主义、理性主义人性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以德性主义人性论为主流,道德成为人的目的。西方伦理思想则以感性主义或理性主义人性论为理论前提,道德是人达到目的的手段而非木的本身。四、伦理与本体论、认识论一体化和相对分离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把伦理观同本体论、认识论紧密联为一体;西方伦理思想和哲学相对分开,伦理学的母的时认识人自身,哲学是认识世界。五、伦理与政治一体化和伦理与政治双轨化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特点是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伦理和政治一体化。西方伦理思想中,伦理和政治双轨化而相对分开,两者均服从人的幸福。六、群体本位主义和个体本位主义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道德价值导向是群体本位主义,西方伦理思想的道德价值导向是个人本位主义(后发展为个人主义)。七、重义轻利和利即义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主张重义轻利,西方伦理思想宣扬利即义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伦理学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124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