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批判的延续――《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读书心得
批判的延续——《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读书心得摘要:本文通过对《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一书的阅读,在对其中读书过程中的几个问题包括书名翻译、建筑史包含的内容及学习的意义和如今对于现代建筑史等同于西方建筑史等的探讨的基础上来试图理解和把握书中的精神。关键词:批判现代建筑史Abstract:Thisarticlethroughto“Architecture—aCriticalHistory”,intheprocessofreadingseveralproblemsincludingthetitletranslation,aboutthecontentofthearchitectureandthesignificanceoflearningandnowforthemodernarchitectureisequivalenttowesternarchitecturearediscussedbasis,tryingtounderstandandgraspthespiritofthebooks.Keyword:CriticismModernArchitecturalhistory很长一段时间对于《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这本书很感兴趣,它是由当今在西方享有盛誉的建筑史家及评论家肯尼斯·弗兰姆普敦所著,从1980年问世以来便受到广泛赞誉,从而成为该领域的经典之作。但每每看到满篇的密密麻麻的文字几乎没有什么图片一直没有细细拜读,直到教建筑史的课才老老实实坐下看。但随着慢慢的阅读,我开始能深入耐心地读下去,尽管有的地方仍然晦涩难懂,但它完全不同于本科教材《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和后来在杂志中涉猎到的某个建筑师,后者仅仅让人认识到这些色彩斑斓的主义、流派和个性独特的人物,但对于他们之间本身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困惑不解的。而在这本书中,通过弗兰姆普敦渊博的知识和独辟蹊径的见解,使人仿佛在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建筑之间表面的决裂中看到穿越时间建筑文化的自动延续性的认识。这是它不同流俗的最好一面。从而激发了我对建筑史的兴趣,更能增进对建筑创作一些本质问题的理解。首先我先简要说明文章的内容和层次,以便更好的理解。全书正文共分为三篇:第一篇题为《文化的发展与先导的技术1750——1939年》。开篇就从三个方面明确提出现代主义建筑的产生过程脱离不了文化、技术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大背景,从而为后面的论述铺陈出一个强有力的基础。而这三个方面在弗兰姆普敦为柯林斯所著的现代建筑设计思想演变一书的英文版序言中也有所体现。[1]第二部分是《一部批判的历史1836——1967年》,从与书名相同的标题即可看出显然是作者写作时最用心的重点所在,是全书的正文。这部分采取了平行结构。所有小节的题目都由主题和时间两部分构成。例如“来自乌有乡的新闻:英国1836-1924”。分散的主题使每一小节可独立存在从而更好地进入阅读和思考,主题后大致有序的时间也让读者对现代建筑的发展有一个整体认识。这也正如作者在前言里开宗明义地说:“我尽可能使本书可以多种方式阅读:既可以按序连续披阅,亦可随意选读一个章节。”[2]在这一部分的二十七章里,其中有四章的时段延伸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涉及到的主题人物分别是:柯布西埃、密斯、莱特、富勒约翰逊康。其次有一章写到了一九五七年,主题人物是芬兰人阿尔托。随后就直接缩回到了一九四六年,还是在讲柯布西埃。其他二十一章的年代下限,都环绕着二十至三十年代这个中心,也就是说,第二篇的绝大多数内容,写的都是在以包豪斯为象征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定型之前的那些日子。第三篇题为《批评性的评价以及向现在的延伸1925——1991年》。其实际内容是在讲述国际风格成型以后的自我变异与更新发展,重点放在现代主义建筑被“后”的过程以及迄今为止的发展状况。本书的内容随时间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扩展,在1985年的第二版中,作者把评述延伸到20世纪80年代初,在1992年的第三(修订扩大)版中,又延伸到20世纪90年代初。在这一版中,他特别增加了三章,分别评述了产品主义和布景建筑、批判的地域主义和“反思”性实践等几种主要潮流,重点集中在20世纪后期芬兰、法国、西班牙和日本四个国家的建筑创作成就上,很有启发性。其中讲到的问题,正是20世纪建筑师所面临的几个核心问题:创新与继承;自然与人工;全球与民族(地域);科技与场所。但大概是弗兰姆普敦多年授徒的习惯使然,他的文章读起来时刻透漏出留给读者们的家庭作业:课下需要恶补的如山堆积的参考读物(书末的文献索引就达74页,但可惜中文读者几乎不可能读到其中百分之一)。这样的书,恐怕是现在的学人们写不出来的,也难怪弗兰姆普敦的书虽算得上是经常被人引述的名著,却又和者寥寥。[3]因此,我觉得运用易中天教授评价于丹的《论语心得》的一句话来形容这本书再恰当不过:“此书系醇酒一坛,‘度数’略高”。下面我想从在读书过程中思考的几个问题作为出发点来对这本书进行探讨:一、“批判的历史”为题做何解在abbs中有对该书的译名的探讨,critical一词作为history的前缀,在文中译为“批判的”历史。有人说译为“评论”的历史更合乎实际,笔者认为在此译为批判是非常合适的。这里的批判我认为在文中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弗兰姆普敦在书中努力发掘建筑作品本身内涵的精神而展开的多个层次上批判,这其中有对某件建筑作品的褒贬(如对罗杰斯的蓬皮杜中心的深刻批判)、对某位建筑师或某个创作流派的综合评价,也有对整个建筑创作环境的社会批判。例如他抨击美国在二战后大力推行消费者主义的汽车和郊区文化对建筑的腐蚀影响,赞赏A.佐尼斯与L.勒菲弗尔提出的“批判的地域主义”的文化认同。弗兰姆普敦声称自己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以及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哲学,正如美国另一位建筑评论家阿达·路易斯·赫克斯塔布尔(AdaLouiseHuXtable)在评论本书时所说:“贯穿始终的、理性的批判能力是其最大的特征……”;第二、用弗兰姆普敦在文中自己的话:“建筑学今天要能够作为一种批判性的实践而存在下去,只是在它采取一种「后锋」派的立场时才能做到,……”[2]很显然,题目所指的批判也是指整个现代建筑史发展的过程是在不停的对前人学习、批判的基础上发展的。这在文中多处都有所体现;第三、这种批判性也体现在某位建筑师对于自己早期作品的批判,这在建筑史中也是很常见的,在文中307页“正当十人小组致力于实现多层次的城市之际——实际上是勒.柯布西耶取自艾纳1910年提出的设想方案——应当承认史密森夫妇此刻就意识到了它的局限性,以至于他们提供了对自己早期创作的最具批判性的草图,…”[2]二、对于建筑史的认识在文章开篇我说到这本书激发了对建筑史的兴趣,那么到底什么是建筑史?而设计者学习它的目的或者意义是什么呢?从读前言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随着一章一章的阅读,我发现答案就在其中。建筑史学是历史学的应用学科中技术史、艺术史与建筑学三者相交叉形成的学科。在历史研究中,由于客观建筑历史事件的不可往复,史学家介入必然带着自身的认知结构和当下思考的问题而言,也正是就新黑格尔主义者克罗齐(B.Croce)曾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4]弗兰姆普敦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每一章节开始都有一段引述,选择的原则是使人们理解特定的文化环境,或能概括的启示本章所述的内容。他的意图是尽量让每个学派自己说话,他试图运用这些声音来说明“现代建筑作为一种延续的文化探索的发展方式,并阐明某些观点如何在历史的某一时刻可能失去其相关性,而在后来的另一时刻又以更重要的价值意义重现。”同时这本书也介绍了许多未建成作品,因为在弗兰姆普敦看来,“现代建筑史既涉及建筑本身,也同样涉及人们的思想和论争中的意向。”[2]而对于学习建筑史的目的:在贺陈词教授(曾任成功大学建筑系主任)在他译注的近代建筑史①(本书在台湾1984年出版的译本)自序中明白的说道:“就建筑而言,不勤读永远只是图抄公,算不得真正的设计者。勤读的作用在建立观念,在开发思想的泉源,在灵台清明,此之谓潜力。靠着潜力雄厚,才能在图桌上运用自如,举重若轻。”他又说:“重现实而轻理念,绝非学问之道,且注定只能在图桌上做唯妙唯肖的效颦”,讲得相当清楚,学习建筑史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前人观念,从而要建立自己观念。这在本书中也有相当多的实例,像菲利普.约翰逊的玻璃住宅就是受密斯所作范斯沃斯住宅草图的启发,却有意识的脱离了密斯对表现结构逻辑的关注。三、现代建筑史=西方建筑史?在弗兰姆普敦的《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中很明显主要以西方建筑史为主(其中也提到了日本),而中国是不存在的,有人说这也算是此书的瑕疵了。我感觉我们不必苛求弗兰姆普敦,因为他是在现代主义建筑的原发地研究它的发生史。在这里我想借用张钦楠在《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集锦》编后感中说的话来表达我的想法,同时这也是总编弗兰姆普敦在开篇的论文初稿的末尾:“他引述了奥地利一位80高龄建筑师P.雷纳在访问中国后写的一段话:‘此时此刻,我们会发现有意义的是在三至四千年中竟有几亿人一直在一个相对小的面积中过着有修养的生活——他们的世界不是用机器而是用花园构筑的。’我在翻译此稿时读到这一段话,不禁感慨万千。当我把感受告诉弗教授后,他在终稿中加了几个字:‘就象雷纳在中国走向目前的现代化之前,在他1973年所写的……’。”[5]这个插曲向我们又一次提出了一个不甚新鲜,但未能解答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往往视别人赞美的价值为“非价值”,而又把别人视为“非价值”者视为“价值”呢?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时,相形于身边颓败晦黯的城市景象,面对着如潮涌来的西方建筑的新局面,我们不得不瞠目结舌五体投地继而发愤研习生吞活剥的话,而在本土建筑界已然彻底接受西化走向并走过了漫漫二十年的引进之路以后,如果能通过阅读这本书对于我们正在效仿着的西方现代建筑及当代建筑,能激发我们对其根本发生原理和内在逻辑的研究和认识,那么也就达到目的了。注释:①这本书的译本老版是依据1980版(首版)由原山(张钦楠的笔名)译,新版依据1992版(第3版);内容基本没变化。另外文字差别比较大的是台湾的一个译本,书名为《近代建筑史》,由贺陈词(成大建筑系主任)翻译。参考文献:[1]肯尼斯.弗莱姆普敦著张钦楠等译.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三联书店,2004[2]彼得.柯林斯著英若聪译.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林鹤.我拿什么奉献给你,阅读.网(中文书评资料库)[4]彭怒.关于建筑历史、历史学理论中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建筑学报,2002.06:54~56[5]张钦楠.《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集锦》编后感.建筑学报,2000.05:56~61
本文标题:批判的延续――《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读书心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136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