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浅谈“三纲五常”出处出处:《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何晏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含义“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三纲指三种人伦从属关系: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外国,父为子纲,父不正,子奔他乡,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三纲之观念亦存于法家,《韩非子》中讲:“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仁”即爱人、孝悌、忠恕等。“义”指封建道德规范和标准。“礼”是各种封建礼仪、制度和规范。“智”为判别是非之心。“信”系忠诚守信。这些都是用以调整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三纲与五常之间是不可分离的。三纲五常的演变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以上由孔孟提出的还并不是封建伦理,而中国封建伦理的真实形态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论。董仲舒的“三纲”由“五伦”发展而来,它抓住了五伦中最重要的“三伦”,以此作为人伦的根本。先秦儒家的五伦是双向的关系。三纲五常既有儒家的观念,也有法家观念。东汉马融将“三纲”同“五常”相提并论,合称为“三纲五常”,造成了人们对孔孟之道的误解。孔子从没要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孔子有言:“君待臣以礼,臣事上以忠”。孟子则更进一步阐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而“三纲”是单向的,是以人身衣服和服从为原则的绝对关系。小故事据说康熙皇帝曾书写好了挂在自己的卧榻旁,以警示后人。江西翰林院沈仲仁,户科给事沈仲义,为争家产,俱控蒙南直。于总宪朱批,贴出辕门,兄弟二人一见,痛哭而回。批曰:“鹁鸽呼雏,乌鸦反哺,仁也;鹿得草而鸣其群,蜂见花而而聚其众,义也;羊羔跪乳,马不欺母,礼也;蜘蛛纲罗意为食,蝼蚁塞穴而避水,智也;鸡非晓而不鸣,雁非社而不至,信也;禽兽尚有五常,人为万物之灵,祖宗遗产何需争?而伤手足之大情,兄通万卷,全无教弟之才,弟掌六科,岂有害兄之理。沈仲仁仁而不仁,沈仲义义而不义。知过必改,再思可也。当代人的看法按当代有些人的解释,将“君为臣纲”理解为臣必须绝对服从于君,也不能说臣就是君之附属物。当今社会虽然没有了君,但我们现在所强调的“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与“君为臣纲”只不过是在称谓上有所不同,其在“服从”这一层面上的含义是一样的。“父为子纲”,就更没有什么可指责的。“养不教,父之过”,父亲具有管教儿子的职责,因此这也无可厚非。争议比较大是“夫为妻纲”。有人认为,“夫为妻纲”是封建社会强加于妇女头上的又一个枷锁——夫权。虽然我国历史上实行“夫为妻纲”,但是,并不等于妇女在封建社会就没有地位。男人可以随意休妻,而女人则无权休夫,此证明女人地位之卑。固然,在封建世代,女人是无权写休书“休夫”的,但不并不等于女人就无权离婚。汉代时就有“义绝,乃得去也”的规定,唐代又有“和离”的规定,此证明女人并非无权要求离婚。而且,女人如果不愿意与男人过,她可以要求丈夫给她写休书,丈夫出于男人的自尊,一般都会满足其要求。姜子牙的夫人马氏,嫌在朝歌做小生意的姜子牙无官无禄、无钱无势,不顾姜子牙的苦苦挽留,执意要离姜子牙而去,逼迫姜子牙给她写休书,姜子牙被逼无奈,只好给她写了一纸休书,马氏手拿休书改节去了。汉代的朱买臣,在没有出仕时家中很是贫困,只有靠砍柴维持生计,其妻子不愿意跟着他过如此贫困的生活,就向朱买臣索要休书,朱买臣苦苦挽留妻子,并保证到五十岁一定会富贵,那时候一定报答妻子,但其妻子不信,终于拿着休书改节去了。此说明中国历史上的女人同样享有休夫的权利。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第一,三纲五常说,是由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派生出来的。当时,小农经济的兴盛与活泼使社会关系变得日趋复杂,为了有效地调节新型的社会关系,必然强调新型社会伦理标准的权威,作为道德伦理的意识形态,它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集权主义的政治经济要求,必须要在伦理道德中得以体现。三纲五常抓住了封建宗法等级体制的主干,维护了这三种关系,对于稳固封建统治秩序是十分重要的。第二,三纲五常在封建社会为巩固新兴的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秩序,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究其原因就在于三纲五常适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三,三纲五常作为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东西,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一方面在它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中体现出来;另一方面,它在与社会生活中的其它意识形态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体现出来。三纲五常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规定了人们的行为模式,提供了价值标准飞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人们的言行举止受社会压力的驱使即接受三纲五常的衡量、评判,所以在封建社会出现了泛道德主义。塑造企业家品牌的“三纲五常”策略“三纲”主要是指打造企业家品牌要“以企业家个人品牌定位为纲”,“以社会责任为纲”,以及“以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建设为纲”。“五常”则是指企业家品牌的日常驱动力,其主要是指要成功塑造企业家品牌,企业家就要常练内功、常创新、常制造新闻事件、常走访基层、常反省。企业三纲以企业家个人品牌定位为纲,是指塑造企业家品牌首先必须做好企业家品牌定位,而且要遵循“三位一体”的定位法则。以社会责任为纲,是指企业家品牌必须充分体现企业家重视社会责任的公众形象。以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建设为纲,是指塑造企业家品牌主要不是为了企业家个人“名扬天下”,而是为了更好的塑造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企业五常常练内功。练内功的最好途径就是“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孔子的名言,大部分企业家也知道这个道理。常创新。企业家品牌不能千人一面,即使是做慈善捐赠等公益事业也最好能有新意。常制造新闻事件。制造新闻事件离不开创新,但是其比创新的目的性要强,而且来得更直接、更迅速,可以说是五大驱动力中最直接的驱动力。常走访基层。企业家品牌,不仅要做给企业外部的人看,更要做给企业内部的员工看。因此,企业家要经常走访基层,与公司员工交流,如此既能快速真实的掌握基层员工信息,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且能够树立“亲民”的企业家形象。常反思。孔子说:“吾日三省乎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伟大的圣人和哲人每日尚且需要反思,企业家自然更需要反思。
本文标题:浅谈三纲五常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155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