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论《三国演义》人物之义
昆明学院2012届毕业设计(论文)设计(论文)题目论《三国演义》人物之义子课题题目无姓名学号所属系专业年级指导教师2012年4月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间的战争动乱和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魏、蜀、吴为代表的政治军事集团所展开的斗争,小说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其中不乏大量的忠义智勇兼备的英雄形象。本文从”义”这个角度对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加以研究,以君臣之义、手足之义与天下大义三个部分对对应的人物形象作辨证的分析。从而反映《三国演义》一书中人物创作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与价值。关键词:三国演义;人物分析;义;典型形象Abstract:TheromanceoftheThreeKingdomsisChina'shistoricalfictionforthemountains.ThenoveldescribestheEasternHanDynastytoJinDynastyfromnearlyhundredyearswardisturbancesandhistoricalsituation.ThebookreflectstheWei,Shu,Wurepresentedthepoliticalmilitarygroupofthestruggle,thenovelshapeofabatchofall-powerfulhero,therearealotofloyaltybothintelligentandbravehero.Thisarticlefromtheperspectiveofjusticeinthenoveltheimageofthetypicalpersontostudy,tohisjustice,andjusticeandtheworld,thethreepartofthecorrespondingfiguresfordialecticalanalysis.InordertoreflecttheRomanceoftheThreeKingdomsabookcharactercreationimpactonlaterliteratureandvalue.Keywords:TheromanceoftheThreeKingdoms;characteranalysis;justice;theimageofatypical目录绪论……………………………………………………………………(1)第一章《三国演义》人物之“义”…………………………………(2)1.1君臣之义…………………………………………………………(2)1.2手足之义…………………………………………………………(4)1.3天下大义…………………………………………………………(5)第二章《三国演义》之“义”对后世的影响…………………………(7)2.1对文人士大夫的影响……………………………………………(7)2.2对民间百姓的影响………………………………………………(8)2.3对文学创作的影响………………………………………………(9)结论…………………………………………………………………(10)参考文献……………………………………………………………(11)致谢…………………………………………………………………(12)绪论本论文以经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为蓝本,对小说中典型人物形象加以研究,从“义”这个新颖的角度对具体人物形象做出辩证的分析从中突显出《三国演义》一书人物创作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与价值。《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一部伟大的巨著,在我国人民群众中的流传和影响,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一部小说,要造成巨大的影响,首要的就是要塑造出突出的成功的人物形象。《三国演义》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既有细致深入的心理刻划,也有与人物相称的环境描写。可是自问世以来,《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地活在人们的心里。如关羽、孔明、曹操、张飞、诸葛亮等,在民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古人特别注重个人道德行为准则,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基础,《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之所以能长留人间,就是因为这些人物形象本身代表了一种的道德力量。《三国演义》最受推崇的道德力量就是“义’。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围绕一个“义”字粉墨登场,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和阐述出自己心中的“义”。本文就是针对不同的人物形象从“义”这个角度展开分析并研究其对后世的影响。第一章《三国演义》人物之“义”《三国演义》一书描写了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的近百年的历史。作者用了“依史以演义”的独特文学样式进行创作。所谓“演义”就是作者通过自己的主观的判断,用一种自认为理想的“义”,泾渭分明地来褒贬人物,重塑历史,评价是非。“义”既然是小说最为推崇的核心价值观,那么让我们先来看看究竟什么是“义”。义者,事之宜也,即处事得宜之意。在作者看来,凡是信守誓言,感恩遇,酬知己,以至讲原则,不苟且,能做到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总之不违背人的良知的行为,都可以称做“义”。⑴反之,损人利己,违背誓言,出卖朋友,乘人之危,夺人之爱,乃至以怨报德等,都是不义的。本文就是针对不同的人物形象从“义”这个角度来做出分析。1.1君臣之义要说到“君臣之义”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首当其冲的想到的自然是刘备“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要说到《三国演义》之中的君臣相宜自然要首推刘备和诸葛亮这对君臣之间的“楷模”。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际遇一直为众多后来者所羡慕,刘备在请诸葛亮出山后用“如鱼得水”来形容他们之间的关系。后世都对这样的形容表示赞同,普遍认为如果没有诸葛亮,刘备不可能创立蜀国,三分天下有其一;诸葛亮如果没有刘备的赏识、重用,也只能一辈子躬耕于南阳,以布衣终老,因此,他们的君臣关系是最为融洽不过的。诸葛亮在未出茅庐之前《三国演义》中有这样的描写:“亮躬耕南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⑵我们要知道管仲和乐毅都是有名的将相,诸葛亮自比二人,透露出要一人身兼将相之任的抱负。裴松之的注里也引用了《魏略》的一段文字:“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颖川石广元、徐元直、济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⑶我们从文字中也不难看出诸葛亮的宏大的抱负。但历史上,当时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是荆州有名的大儒,同时与当时荆州大族蔡氏的姻亲,蔡氏家族的代表人物蔡瑁是当时荆州牧刘表的妹夫,黄承彦曾数次向刘表举荐诸葛亮,当都不被刘表重用,诸葛亮索性隐居隆中以待明主。刘备在徐庶和司马徽的推荐下不辞“三顾”之劳,请诸葛亮出山,并委以军师中郎将的重任。这个决定颇受刘备的义弟关羽、张飞的非议,但刘备还是以“如鱼得水”为例子,不仅没有因为诸葛亮年幼反而坚决的信任诸葛亮。到刘备夷陵战败,兵败白帝城的时候。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刘备对诸葛亮做出了最后的嘱咐:“先主传旨,请孔明坐于龙榻之侧。抚其背曰:“朕自得丞相,幸成帝业;何期智识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言讫,泪流满面。传旨召诸臣入殿,取纸笔写了遗诏,递与孔明而叹曰:“朕不读书,粗知大略。圣人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朕本待与卿等同灭曹贼,共扶汉室;不幸中道而别。烦丞相将诏付与太子禅,令勿以为常言。凡事更望丞相教之!”孔明等泣拜于地曰:“愿陛下将息龙体!臣等尽施犬马之劳,以报陛下知遇之恩也。”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谕!”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先主又请孔明坐于榻上,唤鲁王刘永、梁王刘理近前,分付曰:“尔等皆记朕言:朕亡之后,尔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言罢,遂命二王同拜孔明。二王拜毕,孔明曰:“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先主谓众官曰:“朕已托孤于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卿等俱不可怠慢,以负朕望。”言毕,驾崩,寿六十三岁。”⑷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在弥留之际要求子孙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并把整个蜀国的国祚都交付给了诸葛亮,这种信任已经超出了君臣的范畴。当然诸葛亮也没有愧对刘备对他的信任,诸葛亮对刘备的“三顾之义“感恩涕零,从而“志决身坚,不计利钝”,知克不可为而为之,立下“士为知己者死”的雄心。他在给刘禅的奏章中写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又说:“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⑸诸葛亮前后率军“七擒孟获”安定后方,又“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用实践和生命去履行对刘备未完成事业的承诺。最后直至五丈原“陨大星汉丞相归天”。反观作品中的其他君臣关系就显得有些凉薄。袁绍、袁术,为了争做皇帝梦,一个称号淮南,一个刻玺北方,兄弟两人常常兵戎相见。袁绍的儿子和外甥,为了争权夺利,火并、内让、残杀无所不用其极,这个四世三公的辉煌门庭,在血腥的内斗中土崩瓦解。曹操手下许多有名望的臣子如杨修、荀彧、荀攸等都死在他的刀斧之下,曹操为了平定众怒,他竟向管粮官王重借头;用小解解粮。“义”在《三国演义》中被看做最高道德标准。具体到君臣之义,“义”的内涵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双行道的标准。君臣之义,要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臣之间平等对待;相互尊重;双方都承担了维系这种信任关系义务。1.2手足之义《三国演义》之中有三绝,即关羽义绝,孔明智绝,曹操奸绝。说到手足之义的代表人物就要数义薄云天的关羽了。《三国演义》的第一回就写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从此开始,《三国演义》几乎全被这种手足义气所笼罩。作者不但写了他们的结义,而且还反反复复地写了他们的守义,乃至最后的殉义。他们之间的手足情义,在多次考验与折磨中成长,无论千难万险,他们都不违背义的准则。下邳之役,刘备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兄弟三人失散。关羽被围困在一座小土山上,弹尽粮绝,无援可待,他正准备以死来殉义的时候,张辽前来劝降。张辽说法关羽的手段不是教关羽背信桃园之义,恰恰是以“义”来说服他。张辽说,你与刘备曾经誓同生死,今刘备生死未明,而你先死,假若刘备没死,将来知道此事,怎能独活?这岂不是要误了刘备?因此劝你不如留有用之身,等待刘备的消息。张辽又指出,刘备的妻小现正寄托在关羽处,如果你关羽死了,那他们将靠谁来照顾,这不是有背于桃园之盟?关羽最终被折服了,提出降汉不降曹,有条件地投降了.降汉不降曹,显然连关羽本人也知道这是虚伪的,其实是要等待刘备,并保护刘备的妻小。这时,为了守义,关羽可以说是隐忍而生了。关羽投降以后,“义”受到了严重的考验.曹操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手段来拉拢他,软化他。拜爵封侯,五日一大宴,三日一小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还有送美女,赐锦袍,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使关羽忘掉刘备,破坏刘关张兄弟之义。可是关羽始终恪守桃园的盟誓,做到了“财贿不足以动其心,爵禄不足以移其志”。后来当他知道了刘备的消息后,立即挂印封金,过关斩将,千里走单骑,去投奔刘备。我认为这可以说是书中最动人的情节,也是关羽这个艺术形象使人感受深刻,而历久不忘的地方。刘备和张飞,对于义也是至死不渝的.刘备从一个织履的小贩成长为独占一方的诸侯,地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他却始终不忘桃园结义。关羽、张飞被东吴设计杀害了,他要起兵伐吴。孔明、赵云这样些重臣都劝阻不住.他说:“不为二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不足为贵。”平日他对孔明,可以说是是“如鱼得水”言听计从,这回他把孔明谏阻伐吴的上表,掷之于地。赵云也是他平素很器重的一员武将,也劝阻他伐吴,他也表示很反感。然而伐吴的结果,遭到惨败,他病死白帝城。在弥留之际,他念念不忘的仍是那两个被人杀害了的结义兄弟。他是如此重义气,轻富贵,正如孟子所说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刘关张之间心心相系的关系体
本文标题:论《三国演义》人物之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197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