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浅论《岳阳楼记》的价值
浅论《岳阳楼记》的价值甘肃省庄浪县第三中学何苗苗《岳阳楼记》之所以能够成为标炳千古,万口相传的经典名文,在于它深刻的认识价值,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卓越的审美价值。一、《岳阳楼记》的认识价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岳阳楼记》之中脍炙人口,最为精警的语言,也是该文的主旨句。长期以来,读者往往关注的是作者在此体现出的磊落襟怀和无私品德,但却忽视了极其重要的一点:作者在其中所体现出的担当精神。什么是担当精神,很难有周全的表述和准确的定义。但观照孔子和孟子这些古代圣贤的人生追求和道德实践,我们或许能够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孔子和孟子在他们的道德实践中分别追求“君子”和“大丈夫”的不同人格。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孟子说“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此之谓大丈夫”。“君子”人格的坦荡无私和“大丈夫”的浩然正气,虽有形式上的差异,但在本质上同出一辙,并且相辅相成。无论是“君子”还是“大丈夫”,他们秉承天地正气,安贫乐道,行为磊落,俯仰无愧,既不患得患失,又不庸人自扰,从容淡定,宠辱不惊并能献身理想,孜孜以求,甚至杀身成仁舍身取义,亦在所不惜。无私才能无畏,无畏才能担当。担当精神就是坚守精神,无畏精神,牺牲精神,担当者虽历经磨难而矢志不移,明知艰险仍勇往直前,付出一切而义无反顾,在儒家传统文化中这种精神以一贯之。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把它发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金人元好问曾这样评价范仲淹:范文正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朝廷为柱石,一身而备数器。“器”除了指才能之外,主要还是指担当精神。范仲淹的担当精神在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他经历了前后三次的贬谪遭遇,比起他的后辈文人苏轼二十多次的“贬谪之最”,次数尽管不多,但范仲淹对待贬谪的态度和对贬谪作出的价值判断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众所周知,历史上屈贾之流曾为贬谪付出了生命代价,难怪后世文人谈谪色变。唐人韩愈比较另类,因为谏迎佛骨,“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开始显得豪气干云,末了一句“收吾尸骨漳江边”难免有种恓惶之情;苏东坡虽有一种坚韧精神,却由于世界观复杂,思想矛盾,有时候超然物外,语出惊人,如“一蓑烟雨任平生”掷地有声,有时候则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喟叹,总之,缺少像范仲淹一样始终如一的执着。据《湘山野录》记载,范仲淹第一次被贬,送行的尽管只有两三个知己僚友,他们称赞说:“此行极光”。第二次被贬,僚友又说:“此行愈光”。等到第三次被贬,送行的亲朋好友异口同声说:“此行尤光。”范仲淹也哈哈大笑说:“仲淹前后三光矣。”范仲淹是历史上唯一视贬谪为荣并且把贬谪当成了家常便饭的人,甚至把这当成了生命常态,甘之如饴。三次被贬的经历,不仅没有消弭他的意志,磨蚀他的棱角,相反,却不断升华着他的精神境界,思想和智慧光芒更加熠熠生辉。表现他政治理想和道德操守的《岳阳楼记》是在第三次被贬之后完成的。这篇文章名为作记,实为借题发挥,它旗帜鲜明地标举出了一个有理想,有操守的正直封建士大夫的人生观、价值观,含蓄委婉地肯定了滕子京对待贬谪的正确态度,特别是对待贬谪作出了有别于历史上任何思想家和政治家的价值判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议论足以振聋发聩,独步一时,即使时过境迁,将近一千年之后,仍然具有超越时代的认识意义。二、《岳阳楼记》的文化价值中国古代有四大名楼: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在四大名楼中,岳阳楼当属其中翘楚,个中原因是多方面的。岳阳楼不仅占尽山川形胜,而且地处荆楚繁华之地,人烟辐辏,古往今来的风流名士以及南来北往的商贾旅人多在此驻足留踪,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其他几大名楼无法望其项背的。岳阳楼上有一副著名的对联:杜诗范记高千古,湖光山色共一楼。这两句话准确而形象地总括了岳阳楼以及《岳阳楼记》独特的文化价值。一座古楼,多少诗文?楼借文名,文藉楼传,相得益彰。撇开岳阳楼本身的文化价值姑且不论,单就“范记”而言,也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范仲淹对儒学发展起到了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岳阳楼记》的政治理想开了宋代程朱理学的先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与理学家所标举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宗旨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并且范仲淹的儒学思想高屋建瓴,具有要言不繁,以一当十之优,而无全篇累牍琐碎陈腐之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源于孟子的民本思想,但二者在境界上有高低之分。儒家把治国平天下当成了人生最高目标终身追求,但这一目标的实现有一定的条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范仲淹的可贵之处在于超越了人生“穷”与“达”的界限,爱国忧民一往情深,到了不讲任何条件,不计一切后果的地步。中国的爱国忧民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特别是经由屈原杜甫为代表的爱国诗人作品的宣扬推介,这种意识更加深入人心,范仲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使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境界,新高度。范仲淹襟怀坦白,以天下为己任,乐于名教,身体力行,在文化精神人格上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其嘉言懿行熏染了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再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他们的爱国忧民精神同出一源,无一例外地受到《岳阳楼记》思想感情的影响,并从中汲取文化菁华,作为构建自身文化精神人格的依据,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民族文化,特别是精英文化的思想内容,从这一点来看,《岳阳楼记》堪称“只立千古”,无与伦比。三、《岳阳楼记》的审美价值《岳阳楼记》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成为古代散文最经典的艺术宝璧。《岳阳楼记》的美,首先在于语言美。用“字字玑珠,一篇锦绣”来形容,毫不夸张。通篇骈散结合,句式灵活多变,参差错落,跌宕有致,对偶、互文、排比、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句华丽与质朴兼而有之。有些地方信手拈来,蔚然成典;有些地方刻意求工,珠圆玉润。叙事简洁明了,绘景形神兼备,议论精警新颖。《岳阳楼记》的美还在于形象美。景物之美显而易见,此不赘述。《岳阳楼记》之中有一个“隐性”的形象,那便是“古仁人”,这个形象并非隐隐约约,而是十分鲜明,呼之欲出。“古仁人”既有谦谦君子的柔美,又有大丈夫一往无前的刚美。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始终胸怀社稷,情系苍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其恪守终身的准则,斩钉截铁。“古仁人”既是儒家文化中的“达人”形象,又是范仲淹理想人格的化身,这一形象在古代散文作品中“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绝无仅有。《岳阳楼记》的美也在于情感美。文章蕴含的忧国忧民之情感人至深。为了突出和肯定这种高尚的情感,文章采用了铺排衬托手法,在两幅虚拟的画面中描写了“迁客骚人”的两种不同情感。或“感极而悲”,或“其喜洋洋”,他们都是一些极端利己主义者,逆境之中,利益受损,名誉被毁时他们就悲不自禁;顺境之中名利双收,位高誉满时他们就乐不可支。他们心中只有自己,唯独没有国家和人民。他们的悲喜之情极其庸俗,甚至低级拙劣,乏善可陈。“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作者对“迁客骚人”的这种情感极其鄙视,予以否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社会里是最为纯正和高尚的情感,可以说这种情感已经超越了那个时代,具有穿透时空的巨大力量。《岳阳楼记》不仅是一朵文学奇葩,也是一个精神标尺,一道文化风景,千古不朽,万古不磨。(本论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本文标题:浅论《岳阳楼记》的价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263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