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浅论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与新课程改革的发展
浅论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与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周远军摘要:体育教师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角色问题,许多地方都涉及到很多。然而,要把新课程的理念真正得以实现,促进课程改革的发展,对于体育教师来讲,更需要的是综合素质的提高。本文就这一点进行分析。关键词:体育教师新课程综合素质新课程改革,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应该是把我国的教育提到了正道上,正视了传统学校教育所存在的不足,还原了学校教育的本色。对于作为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体育教育来讲,在这个过程中也同样得以解脱。而当中最受益的自然是我们的学生。而最受挑战的却是我们的教师们。一、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实施新课程的前提新课程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体育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在新课程实施的大环境下,体育教师不再仅仅是专家们的代言人和执行者了,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共同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体育教师不再仅仅是运动技能的传授者,而是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善于合作的探究者;体育教师也不再仅仅是学生身体素质提高与否的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教师,而且也是学生心理、社会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促进者。体育于健康课程的实施,一方面让体育教师的价值得以提升,另一分方面也一下子把习惯了传统体育课程实施方式的体育教师们推到了前沿。这可让我们许许多多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走过来的教师们感到不知所措。过去有大纲的存在,可以完全按照大纲的要求和根据教材进行教学,是对大纲负责,而不是对学生负责,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就让那种依赖于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体育教师们感到困惑了,他们不知道怎样选择教学内容和课程实施方法去达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无论体育课程标准多么科学,只有当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课程实践工作过程中真正执行和实施了新课程理念时,新课程标准才能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新课程标准需要课程理念的转型,但更加需要的是我们的执行者——体育教师知识文化的完善与发展。体育课程实施价值取向的转变、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的推广以及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迫切需要体育教师实现由技能型向综合型的转变。二、新课程的价值实现需要发挥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对于体育课程实施,从其取向来看,根据课程理论研究,课程实施有三种价值取向,即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新取向。忠实取向“强调的是在实施过程中忠实地知识体育课程方案的过程《学校体育学》。评估这种取向贯彻的基本标准是体育教师是否贯彻了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很显然,忠实取向强调体育课程实施的本质是忠实执行、按部就班。根本不会存在对课程的实施进行变革。相互适应取向强调体育课程方案的使用者与学校环境之间的适应。即课程的实施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具体操作。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社会需求对课程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得体育课程的实施偏离方向。而现在体育课程实施的过程是国家、地方和学校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以及组织等等方面相互适应的过程。而创新取向课程的实施,正是体现了这种新课程理念。体育教师在这种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体育课程已经不再是先有教育行政部门和体育课程专家制定体育体育课程计划到实施课程计划的实施者之间的单线过程,而是体育课程现仅仅作为一种课程资源为教师使用,体育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不再只是实施者了、更是开发者、创新者。而这一过程的形成无疑比以往更需要发挥体育教师首先作为合格的教师然后才是体育文化的传播者。三、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赋予了体育教师课程实施的主体地位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当前正在进行的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无疑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这种理念的产生根源在于针对过去错误的看待学生地位,但是现在因一些论文或者理论上却过份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导致一些新课程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矫枉过正,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却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曾一度提出的学生和学校、教师三者关系是消费与提供消费的观念就是学生地位发展畸形的体现。新课程的管理模式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最大特点就是国家将放宽对中小学体育课程统一管理的硬性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管理模式。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倡导“参与式”课程开发的新课程不仅赋予了体育教师一定的课程自主权,更突显了体育教师在提高体育课程实施水平中的主体地位。新课程实施后,体育教学目标的确定、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体育教学方式的应用、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体育教学评价的开展以及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推广,都需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从而根据当地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地理环境、民族习俗、生活习惯等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体育传统和优势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四、新课程需要体育教师提高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从部分地区体育课程改革的现实情况来看,体育课程资源的紧缺已经成为阻碍体育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体育教师们普遍反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体育课程资源,对于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水平都是非常重要的。体育课程改革首先应该保证实施体育课程最基本的时间和物质条件,比如课时保证和体育教学所必需的场地、器材和设备等。这是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实施的前提条件,没有这样的条件保证,就很难谈得上体育课程实施的问题。与此同时,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困难,善于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体育教师不仅决定着体育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还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体育教师本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育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体育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体育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新课程实施价值取向的转变,意味着体育教师不再仅仅是体育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设计者。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的推行,意味着体育课程开发不再仅仅是体育课程专家的专利,体育教师也成为体育课程开发的重要主体之一。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意味着体育教师要提高课程开发的主体意识和开发意识。从而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新课程的实施决不是一个简单的遵循体育课程标准去做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体育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对现成的课程方案进行判断、选择和创造,这无疑亟需体育教师实现由技能型向综合性的角色转变。五、建议要提高体育教师的这素质,首先对于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来讲,由于自身成长过程的影响,传统的课程观和教育理念与实践在头脑中已经具有很强的影响,习惯会导致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自觉的重复以前在头脑中影像。即教学流程。因此,应该对这部分群体进行必要的培训,不仅只是有以省为单位的优秀教师培训,还应该有以市、县、镇为单位的培训或各种方式的学习。另外重要的是正在在校学习的学生,除了在有关体育专业的教育上以新课程理念进行灌输外,还应该开设相关的课程,比如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学等。从而为知道学生心理健康、社会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不至于让这重要的两部分成为时髦的口号。参考文献:1、潘绍伟等《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2、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李方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4、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5、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新课程理念下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化”初探宜昌市东山小学屈万兵[摘要]本文首次提出“模式化”的概念,全面透析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化”的重要意义、必要性、阶段性、科学性、多样性,在理论基础上论证其可行性;从概念和定义上明晰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化”与“教学模式”的区别与内在关系;通过作者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片段,详细阐述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模式化”这一方法,并提出在实践过程中的教学建议和注意事项。[关键词]新课程理念体育教学模式化前言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行和实施至今,新的思想、课程理念、教学观念深入人心,已被广大体育教师所接受和认可,并在教学行为上有所体现。但是,由于新课改背景下的思想和理念多而零散,如“尊重、民主、欣赏等”。而且每个观念都可在课堂教学中自成体系,如此以来,让众多教师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感到千头万绪,无从下手。导致课堂教学在新课改中仍然呈现出“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的局面。那么,怎样才可以让广大体育教师轻松的实现“穿上新鞋走出新的道路”,将新的教学理念转化成“教学行为”呢?笔者认为通过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化”的方法,能够使广大体育教师在短期内很好实现这一课改目标。1研究对象与方法以作者所在教学区所有体育教师和所在学校教学班级为研究对象,用“观察法”、“案例列举法”和“文献资料法”相结合。2结果与分析2.1“模式化”的定义:在这里笔者暂时把它界定为,根据一定的教学模式,在各个环节将新的思想和理念用特定的模式转化为教学行为的一种方式。如:教师在讲解某一技术动作时听到下面有同学也在嘀咕,这时教师不是为了纪律武断地斥责学生安静,强加制止。而是在新理念指引下教师或先暂停讲解,听一听学生的心声,是不是学生对教师的讲解产生了质疑;或采用其他更科学有效的方法处理之。将这个过程以一种“模式”固定下来,则是新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过程,整堂课在不同的环节用不同的“模式”加以固定,则成之“模式化”。由此,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化”具有以下几个特性:2.1.1它是一种转化方式,既不同于教学形式,也不同于教学方法。因此,不存在范围的大小,只存在适用的条件。这种转化方式是根据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而产生的,只要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不变,其转化方式是相对稳定的。2.1.2就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而言,这种“模式”又是多样的或是多个的。是把不同的理念和目标分别用某种特定的模式转化为教学行为的,或者说,有多少理念和目标就有多少种转化方式。2.1.3是在一定的教学形式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教学形式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样的。2.1.4具有选择性。其教学形式以及这种特定转化模式是可以根据教师对新课程理解的多寡深浅、个人特长和教学风格选择的。2.2阶段性与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一定阶段性的。那么,教师的成长与成熟,或者说课改从推行到最终实现也是有一个阶段和过程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化”第一个阶段是:老师有意识的将教学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第二个阶段就是:教师在新理念指引下将教学行为变成一种无意识行为(也就是说达到这个阶段,教师不加以思索就能直接将新的理念科学而有效地处理各教学环节)。第三个阶段则是:在此基础上运用新理念有意识的创新教学,不断飞越的阶段,也是课堂教学“模式化”的至高境界。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运用。2.3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化”的理论基础:其理论基础源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规律,即泛化,分化和定型。模糊而盲目的将多而杂新思想和观念转化为教学行为,这是条件反射的泛化阶段。有目的、有意识的将这些思想和观念分类并用特定的方式转化为教学行为,这是条件反射的分化阶段。通过不断强化,最后完全不需有意识的思考就能这些思想和观念科学而合理的转化为教学行为,这是条件反射的定型阶段。2.4多样性:根据以上阐述可得,“模式化”与“教无定法”等类似的观念不矛盾,而且相得益彰。教学理念和观念是多样的,是变化的,其教学理念和观念指引下的“模式”也是多样的,变化的,可选择的。2.5必要性与可行性:目前,正处于课程改革攻坚阶段,新课程理念在教师的思想上已经发生了转变。在这个时期采用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化”的手段能加速课程改革的进程,能全面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养,能为课程改革推进提供可参考的依据。因此,是完全必要,也是可行的。2.6与“教学模式”的区别: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注:何克抗、李克东等《主导一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笔者的理解就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指引下的教学形式(如:灌输式、探究式、传授式等)。因此,它是新思想和理念的表现形式,与
本文标题:浅论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与新课程改革的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263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