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中外文化交流专题(一)
中外文化交流专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Page2导论一、何谓“文化”1、广义: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狭义:特指精神财富。英国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的经典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Page3二、中国文化鸟瞰(一)中国文化的特点1.中国文化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共同创造的。2.中国文化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类型。3.中国文化虽历经劫难,却经久不衰,一直延续到今天,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Page4(二)中国文化的精华包含哪些内容1.中国文化包含着强烈的人文精神。2.中国文化崇尚群体利益。3.中国文化崇尚平和。4.中国文化崇尚整体思维。5.中国文化是自强不息和开放兼容的文化。Page5(三)中国文化史的分期1.前文时期文明以前的时期,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2.文明奠基及元典创制期: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3.一统帝国文化探索定格期:秦汉时期Page64.胡汉和中印文化融合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5.近古文化定型期:唐中叶至明中叶陈寅恪:“唐代之史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金明馆丛稿初编·论韩愈》)6.中西文化交汇及现代转型期:明中叶迄今Page7三、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中国文化是世界几大原生文化之一三大文明:近东文明、东亚文明、中南美文明四大文化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文化体系、自古希腊罗马一直到今天的欧美文化体系Page8五大文化圈:希腊文化圈、希伯来基督教文化圈、汉文化圈、印度文化圈、伊斯兰阿拉伯文化圈六大文化区:西亚、埃及、印度、中国、墨西哥、秘鲁七大母文化:埃及、苏美尔、米洛斯、玛雅、安第斯、哈拉巴、中国汤因比的26个文明中心Page9中国文化是唯一延续时间最长、未曾中断、古今绵延的文化类型。汉文化圈的形成中国文化对其他世界文化的影响黑格尔:“当黄河、长江已经哺育出精美辉煌的古代文化时,泰晤士、莱茵河和密西西比河的居民还在黑暗的原始森林里徘徊。”Page10中国是世界农耕文化起源中心之一水稻粟陶器丝绸火药马克思: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世界市场并建立殖民地,而印刷术变成新教的根据。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大杠杆。Page11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思想意识层面,中国的伦理哲学、政治理想,尤其是儒学思想对欧洲的启蒙运动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在制度文化层面,中国文化也曾对世界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皇帝制度、科举制度Page12第一讲先秦时代中外文化的早期接触概述新石器时代文化:北方的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3000年)南方的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年)Page13一、远古时代东亚大陆的移民与文化传播大陆桥日本学者西村真次认为远古日本同外界有几条固定的海上交通线:1、中国中原地区→朝鲜半岛→朝鲜海峡→日本2、北亚→库页岛→渡海到北海道3、长江口→渡过东海到达九州4、东南亚→琉球群岛→九州Page14太平洋三大群岛受亚洲大陆文化的持续影响新石器时代,中国南方百越民族开始经由陆、海两路向东南亚迁徙,带去了中国文化。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2世纪,东南亚发生民族迁徙的浪潮。Page15二、中国石器文化向域外的传播7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中期,先民已经掌握了造船技术。朝鲜半岛的新石器遗址和辽东半岛的新石器遗址文化特征相似。直至海参崴。新石器时代百越先民的文化传播到菲律宾,再到南太平洋诸岛。Page16有段石锛Page17几何形印文陶树皮布Page18三、中国稻作文化的起源及其外传亚洲栽培稻谷起源地之争1973年浙江河姆渡原始遗址的发现商代水稻已发展到今日的河南西周时期已传到黄河流域的很多地方公元前5-4千年,传播到东南亚一带。3千年时传到朝鲜、日本。Page19四、殷人越太平洋至美洲远播殷商文化石锚土墩文化虎神崇拜饕餮纹文字奥尔梅克文明Page20五、中国悬棺葬俗传入东南亚悬棺葬,又称岩葬、船棺葬。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地区。东南亚分布广泛。Page21中国悬棺葬和东南亚悬棺葬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1.葬地的选择2.葬具形制:整木刨制,船型棺3.随葬物品: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4.置棺方式:天然洞穴式、悬崖木桩式、人工凿穴式、崖缘式5.葬制和葬式Page22六、春秋战国时期的丝绸之路和中外文化交流4800年前,居住在今江浙一带的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们就已经饲养家蚕和织造丝帛了。公元前3世纪,西方的一些著作已经把中国称作“赛里斯国”。《穆天子传》:周穆王自镐京出发,经过今新疆,翻越帕米尔高原,直到吉尔吉斯大草原。Page23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春秋时期,秦国吞并西戎,保证了秦与河西走廊的交通更加顺畅。张骞通西域之前,居住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塞人、月支、乌孙等,陆续向西迁徙到新疆及其以西地区。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做出了重要贡献。塞人开辟了由天山北麓向中亚和南俄罗斯的道路,较汉代以后的丝绸之路偏北一些,成了最早的丝绸之路。Page24七、周代西南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及与域外文化的交流(一)西南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独龙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自北向南,成为交流的通道。巴蜀文化为南方的古文明中心。Page25西南各族的三项伟大创造:1.矮种马的驯化2.笮桥的修筑3.凿空栈道:栈道千里,无所不通Page26“蜀——身毒道”《史记·西南夷传》: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於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至滇,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西十馀辈。岁馀,皆闭昆明,莫能通身毒国。Page27《史记·大宛列传》:骞曰:“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大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云。其人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汉西南。今身毒国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Page28季羡林《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历史研究》1955年4期):南海道、西域道、西藏道、缅甸道、安南道。桑秀云《蜀布邛竹传至大夏路径的蠡测》(《史语所集刊》1969年):蜀人的足迹止于孟加拉。Page29(二)西南陆上丝绸之路的走向蜀——身毒道,楚——身毒道蜀——身毒道由灵关道、五尺道、永昌道三条道路连接而成。楚——身毒道:楚国郢都-长沙-贵阳-大理Page30(三)经由西南陆上丝绸之路的早期中外文化交流1、丝绸2、铁器临邛(今邛崃县):铁城3、棉花:亚洲棉由印度传入中国4、宝石5、海贝Page31第二讲秦汉时期对外交通的开拓及与域外的文化交流(上)Page32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代,秦汉文化借助中央集权的统一局面,对周边邻国辐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传入中国的域外优秀文化,也丰富了中国人民生活的内容。Page3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车同轨、书同文”政策的推行,与周边域外文化的交流,促成了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秦王朝发展与邻国的友好睦邻关系,打破了东方世界的原始闭塞性,为后来两汉时期东方各国之间更广泛、更频繁的接触和交流创造了条件。Page34汉武帝时开通了两条中古时代东西方经济文化大通道:一条是由中国中原地区经中亚、西亚延伸到欧洲的陆上丝绸之路;一条是由中国东南沿海经南海到印度洋,并延伸到欧洲的海上丝绸之路。通过这两条丝绸之路,开展与域外文化的大规模经济文化交流。所有这些都进一步巩固了封建的多民族国家的统一。Page35第一节秦汉与东邻朝鲜的经济文化往来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交流,若论历史之悠久、关系之密切,在国际上首推朝鲜。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毗邻。早在3000多年以前,中朝两国人民就有了经济和文化的交往。Page36一、箕氏朝鲜据《尚书大传》、《史记》和朝鲜《三国遗事》等历史文献记载,公元前11世纪殷末周初,商纣王的叔父、大臣箕子向纣王进谏不从,被囚。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殷。箕子率5000人“走之朝鲜”。(一)箕氏朝鲜的建立Page37周武王封箕子为朝鲜侯,与朝鲜建立了分封朝贡关系,朝鲜臣属于中原王朝,每十二年朝周一次。箕子建立国家,定都于王俭城(今平壤),史称“箕氏朝鲜”。箕氏朝鲜在朝鲜半岛统治了近1000年,后被卫氏朝鲜所取代。箕子读书台河南省西华县(史称箕城县)Page38周武王十三年(前1034年),箕子应周武王之召,至周都镐京,与武王共同讨论治国的道理。箕子还作了题为“洪范”的文章。箕子去朝鲜后,带去了中国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如“田蚕织作”、“诗书礼乐”、“医药卜筮”、“设禁八条”等。Page39“设禁八条”即八条法令,可惜现仅知其中三条,即《汉书》所载:“相杀,以当时偿杀;相伤,以谷偿;相盗者,男没入为其家奴,女子为婢。”与箕子朝鲜有关的甲骨金文Page40(二)箕氏朝鲜的历史遗迹箕子墓亦称箕林,位于平壤玄武门外。墓前有碑,书“箕子陵”三个汉字。墓道两侧各立有两尊石人像,属中国陵园建筑风格。箕子墓始建年代已不可考,1889年重建。黄炎培、邹鲁分别在1927年、1945年访问朝鲜平壤时都曾经目睹并著文介绍。Page41箕田在平壤城南含毯门与正阳门之间。朝鲜学者韩百谦著《箕田考》,云:箕田呈“田”字形,每“田”有四区,每区皆七十亩(46690平方米)。大路之内横计之,有四田八区;竖计之亦有四田八区,八八六十四,井井方方。据此可知,箕田井井方方,与商代甲骨文“田”字相合;而一区七十亩,则和孟子所说“殷人七十而助”相合。从而可知箕田的划分方法是箕子从商朝带来的。Page42朝鲜境内出土的许多铜器与我国辽宁省出土的铜器很相似。《朝鲜通史》(朝鲜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中译本,三联书店,1962年)说,在朝鲜出土的“青铜器中有很多中国系统的细型铜剑、铜镞等武器和铜镜等,这些有时和中国古钱等一起出土”。Page43二、卫氏朝鲜在秦国统一中国到秦末战乱这段时期内,数万中国人为避战乱和躲徭役而逃往朝鲜。或从山东半岛由海路进入朝鲜半岛中部和南部,或从辽东由陆路进入朝鲜半岛北部。由海路进入朝鲜中部和南部的中国人,在朝鲜半岛南半部的东部沿海一带(今庆尚道北部庆州地区)居住下来,定都庆州,建立辰韩(也称秦韩)。Page44朝鲜南部建有马韩、弁韩、辰韩三国。马韩最大,居西部;弁韩在东部偏南;辰韩在东部偏北。辰韩与我国东北仅隔鸭绿江,其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适韩国”(《后汉书·东夷·韩》),故辰韩又有“秦韩”之称。吸收中国秦文化的辰韩,生产迅速发展,国力渐强。Page45(一)卫氏朝鲜的建立与灭亡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西汉初年,燕王卢绾叛汉,汉王朝出兵伐燕,燕地众多人民出逃避难。其中卫满率千余人,长驱东进,渡过坝水(今朝鲜清川江),逃往古朝鲜。Page46箕氏王朝的国王准拜卫满为博士,封以百里,令守西边。公元前194年,卫满突袭箕氏准王驻跸的王俭城。箕氏准王不敌而向南逃到马韩地区,自立为韩王。卫满入王俭城后也称王,国号仍称
本文标题:中外文化交流专题(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275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