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文军:社会转型与和谐社会建构
社会转型与和谐社会建设主要内容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及其特征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背景及意义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及基本特征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途径人类社会:大社会,包括经济、社会、政治等社会领域:小社会,包括社会生活、结构、制度和观念等(一)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广义的转型期是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一种社会型态向另外一种社会型态转变的过程。例如,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狭义的转型时期是指从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加速转变时期,这一时期从社会结构方面讲是一个加速变迁的时期。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及其特征所以,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社会结构的内容很多,主要是群体结构、组织结构、制度结构、社区结构、意识形态结构这类社会要素的具体的、稳定的组成方式或构成方式。社会转型是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社会类型的过渡。其特征为:(1)异质性。各种差异的行为、观念、规范、制度同时并存,新身份与旧角色并存。(2)形式化。大量规则、法令、条文失去实际控制功能,原则界限不清并可能相互矛盾,组织运行的效率降低。(二)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过程1.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2.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3.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型。4.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5.从同质单一性社会向异质多样性社会转型。6.从伦理型社会向法理型社会转型。(三)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突出特征1、社会分化加速:分化迅速如农民、工人、城市内部的分化;分化广泛,涉及个体、群体、组织、区域等。2、社会流动加快:所有制结构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职业结构之间;人口流动等。3、社会冲突加剧:结构性冲突;观念性冲突;利益性冲突;规范性冲突;4、社会整合下降:传统的社会整合力下降如家庭、社区;国家行政整合能力下降;新的社会整合机制不全。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背景及意义历史背景:古籍:孔子说过“和为贵”;墨子提出了“兼相爱”——“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左传·襄》当代——1978年终止“阶级斗争为纲”,逐渐告别“斗争哲学”——80年代中期,“国民经济计划”扩充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80年代,提出“稳定压倒一切”——2002年,号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含“社会更加和谐”——2003年,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统筹”——2004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从十六大初次提出社会和谐思想,到胡锦涛“七一”重要讲话论述社会协调发展对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到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十六届四中全会最终形成社会和谐论,这是我党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上的再一次质的飞跃,是指导我国在新世纪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理论背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庭顿的现代化理论认为,在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起飞时期(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时期),恰是进入社会结构错动、社会问题增多、社会秩序失范、社会风险易发的时期。我国社会转型目前正面临着这样关键的临界点,即进入了社会发展的矛盾凸显时期,也就是社会失调时期,其急需在理论上加以突破和解答。自我国改革开放起,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就始终处于一个开放的变化过程中,从最初的“四个现代化”到“科学发展观”,从“小康社会”到“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其不仅是中国社会的变化和进步,是理论的发展与进步,也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它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建设从理想构架逐步走向与现实相结合的特点。现实背景:当前中国发展的十大阶段性特征“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建立,但还不完善;2、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3、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还没有根本转变;4、科技事业不断发展,但许多重要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仍大量依靠进口,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5、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和不平衡的小康;6、区域、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缩小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7、对外开放范围扩大、领域拓宽,国际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但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高;8、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但人民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9、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发生深刻变化,但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一系列新课题;10、社会总体上安定团结,但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各类犯罪活动和各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依然严重存在,给社会稳定与和谐带来的不利影响不可低估。影响社会和谐的三大问题一是政治风险源的腐败现象,导致政治上人民对执政党和政府权力认同度降低,导致核心的价值理念受影响,易产生政治和精神的危机。二是经济风险源的失业现象,导致普通劳动者、弱势群体层面的社会成员利益受损,易产生经济、社会、政治的危机。三是社会风险源的贫富分化,导致一些社会成员产生相对剥夺感,易产生心理和社会的危机。因此,“和谐社会”的提出具有现实和长远的双重意义。从现实意义上,这是对中国现实社会问题的一种积极回应与对策;从长远意义上,一个理想社会的主要特征就应该是和谐。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所提出的“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就是这种理想状态的一种概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和谐社会”的概念是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提出的治国理念和理想社会的表现特征,是“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具体表述,具有全新的意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具有现实和长远的双重意义。从现实意义上,这是对中国现实社会问题的一种积极回应与对策;从长远意义上,一个理想社会的主要特征就应该是和谐。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所提出的“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就是这种理想状态的一种概括。一是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表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治国理念和治理社会的理念有了新的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和谐社会成为中国新的主题。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表明我们党更加关注社会建设,更加关注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也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已经由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一)如何理解和谐社会?首先,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相对富裕的社会。其次,和谐的社会必然是一个稳定、有序且充满活力的社会。第三,和谐社会是一个具体的、有着明确所指的现实社会。第四,和谐社会不仅是指利益层面的和谐,也包括价值层面的和谐。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及基本特征(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谐社会建设在当前亟待解决的七大问题1、理顺分配关系解决社会公平“核心问题”2、解决就业难题巩固“民生之本”3、科学调控宏观经济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4、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托底”机制5、畅通利益诉求渠道及时化解社会矛盾6、经济社会并重克服发展“短腿”现象7、把反腐制度落到实处防止“权力寻租”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十七大提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1、关系协调2、结构合理3、利益互存4、价值共享5、资源同有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是保持社会结构的协调一要构建城乡结构的和谐。我国目前城乡之间的收入和福利水平差距太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1984年为1.71:1,2005年达到了3.22:1。如果仅考虑货币收入,剔除农民收入中的实物部分,目前城乡收入差距将扩大为4倍多。如果考虑到城市社会福利方面因素的差异,城乡实际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到6倍左右。二要构建区域结构的和谐。中国区域之间发展和收入差距的扩大还在继续,要在构建东部快速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的新型区域发展格局的过程中,逐步扭转这种区域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三要构建社会阶层结构的和谐。贫富差距的加速扩大,致使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摩擦和冲突增多,有的还比较激烈。政府应利用财政、税收、福利等杠杆,对收入再分配进行科学的调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减少贫困和低收入群体。四要构建就业结构的和谐。我国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比重仍高达49%,这对中国完成向现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带来困难,因此要争取在未来15年再转移出1亿多农村富余劳动力,把第三产业的就业比例从目前30%左右提高50%左右,把城市化率从目前的40%左右提高到60%左右。并需要通过加大职业培训等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大国。五要构建人口结构的和谐。首先是年龄结构不和谐,与一些国家人口先富裕后老化的规则不同,我国人口还没有富裕起来就过早老龄化。此外在人口的性别结构上也存在较大的问题。六是必须特别注意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作为13亿人口的大国,中国要保持持续的增长,需要建立节约资源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保护好脆弱的生态环境。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创新机制1、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2、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3、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4、高效的社会控制机制。5、敏感的社会预警机制。6、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欢迎批评、指正!
本文标题:文军:社会转型与和谐社会建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290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