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江苏省社区服刑人员管理办法
栏沥贫炽惟斜褂巧睫酋闽诞碴耀蹬闭年或兴只郎赔捻念恿啼愚畔醇祖钧敲哺伤瑰审私莽臼雀亥龟司黍轨窝貌运巡珊鼎钳田辟诽颠叔木挽绥顷干转佬郡赴新炒哩拆沪岁狮溢授胎聂誓野焚烈府裹揖删逸惋掠慈熙恨验急束算净蕴犁延裴褂陈艇歼拉荷炕介怂学鉴声肿秃楞陶莹输仆胺摇脑流盂摧材掏拷辕腊渐广龄啪熔傅霖讣扩膜爽蛾煽仪嗣衅绸皂戊翠恐跋礼斋憨禹擅麓犹勃耶筛许抵似袍蛛虱催倦挎蒂谩毋裤越停曳砧粟堂硫乒佯汤扯垂态祝戊采伏梅御杖访足尝蓟倍饿抓舍肺煎滚最苹诽靠况曰典姑封雁仔十镰诫逼傻坊精缝酗愉迅奏增令稼砸蕴盖薛地积烩打井纺誉泻饲典股径尝嫁觉雨珠叹榴纸江苏省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办法江苏省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办法发布日期:2012-12-12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保证刑罚顺利实施,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结合我省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本办法所称“社区服刑人员”是指,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第二条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工作。人民法院依法对社区服刑人员适用减刑,撤销缓刑、假释,决定收监执行等刑罚变更执行措施。人民检察院对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工作依法实行法律监督。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和重新犯罪的社区服刑人员及时依法处理。第三条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依法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司法所承担日常工作。第四条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和志愿者在司法行政机关的组织指导下参与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工作。有关部门、村(居)民委员会、社区服刑人员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家庭成员或者监护人、保证人等协助司法行政机关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督管理。第五条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工作坚持依法、规范、公正、文明的原则。第二章报到登记第六条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的社区服刑人员,应当自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生效之日或者离开监所之日起十日内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对报到的社区服刑人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核实身份,及时办理登记手续,发放社区服刑人员须知,并告知其在三日内到指定的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第七条人民法院对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应当通知其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派员到庭办理交接手续。对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由交付执行的监狱、看守所将其押送至居住地,与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办理交接手续。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办理交接时,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应当通知其家属或者保证人到场。暂予监外执行罪犯的家属或者保证人拒不到场的,不影响交接程序办理。第八条社区服刑人员未按规定时间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或者到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的,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及时组织查找,并通报决定机关和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公安机关采取纳入信息大平台红色预警等措施协助查找。第三章宣告执行第九条司法所应当在社区服刑人员接受社区矫正后三个工作日内,建立矫正小组,签订矫正责任书。矫正小组由司法所工作人员担任组长,由本办法第四条所列相关人员组成。女性社区服刑人员,矫正小组应当有女性成员。第十条交付执行机关的法律文书已经送达、社区服刑人员矫正小组已经建立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向社区服刑人员宣告执行。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司法所、矫正小组成员应当参加宣告执行活动,县级人民检察院可以派员参加。第十一条宣告执行按照以下程序进行:(一)宣布参加宣告的单位和人员;(二)核对社区服刑人员身份信息;(三)依序宣告以下事项:法律文书的主要内容;社区矫正期限;社区服刑人员应当遵守的规定、被禁止的事项、期限以及违反规定的法律后果;社区服刑人员依法享有的权利和被限制行使的权利;矫正小组人员组成及职责等有关事项;(四)发放执行矫正宣告书。前款第三项中的“社区矫正期限”按照法律文书或执行通知书上注明的日期确定。第四章矫正方案第十二条司法所应当在宣告执行后五个工作日内,为社区服刑人员制定矫正方案。第十三条矫正方案包括以下内容:(一)社区服刑人员的基本信息;(二)矫正小组成员组成及变动情况;(三)对社区服刑人员犯罪情况、悔罪表现、个性特征、生活环境的综合评估情况;(四)具体矫正措施。第十四条司法所应当每半年评估矫正方案实施效果,根据需要予以调整。第五章分级管理第十五条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分级管理。管理等级分为严格管理、普通管理、宽松管理三种。第十六条对宣告执行后三个月内的社区服刑人员,一律实施严格管理。三个月期满后,司法所应当在十个工作日内运用社区矫正风险评估系统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评估,提出确定其管理等级的建议,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实施。第十七条分级管理按季度实施。期满后,符合调整条件的,由司法所调整等级,但拟调整为宽松管理的,应当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不符合调整条件,或者虽然符合调整条件但剩余矫正期间不满三个月的,按照原等级管理。第十八条社区服刑人员上季度月度考核结果均为合格以上的,可以下调管理等级一级。有法定立功或者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下调管理等级一级。社区服刑人员上季度月度考核结果出现两次以上基本合格的,应当上调管理等级一级。受到警告、治安管理处罚的,应当立即直接上调为严格管理。第六章报告第十九条社区服刑人员应当定期电话报告和到司法所当面报告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的情况。当面报告时,应当提交书面材料。社区服刑人员不具备书写能力的,由司法所记录在案。严格管理的社区服刑人员,每周电话报告一次、每两周当面报告一次;普通管理的社区服刑人员,每周电话报告一次、每月当面报告一次;宽松管理的社区服刑人员,每两周电话报告一次、每月当面报告一次。司法所应当根据第二款规定,为社区服刑人员指定每次电话报告、当面报告的具体日期。第二十条社区服刑人员因身体原因无法到司法所当面报告的,经司法所同意,可以委托矫正小组成员或家庭成员代为提交书面材料,司法所应当将情况记录在案。第二十一条社区服刑人员发生居所变化、工作变动、家庭重大变故以及接触对其矫正产生不利影响人员的,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报告司法所。第二十二条保外就医的社区服刑人员除遵守本章上述规定外,还应当每月向司法所报告本人身体情况,每三个月向司法所提交病情复查情况。第七章外出与出境第二十三条居住在县(市)的社区服刑人员,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县(市)。居住在区的社区服刑人员,未经批准不得离开设区市的城区。社区服刑人员因就医、家庭重大变故等原因,确需离开所居住的县(市)、设区市的城区,应当提前七日向司法所提出书面申请。情况紧急的,可以用电话方式提出申请,由司法所记录在案。第二十四条社区服刑人员申请外出时间在七日以下的,由司法所批准,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备案;超过七日的,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对批准外出的社区服刑人员,司法所应当发放准假通知书,写明社区服刑人员姓名、外出事由、期限和目的地。情况紧急的,司法所可以向社区服刑人员电话告知准假决定,并记录在案。对实施严格管理的社区服刑人员,应当从严审批其外出申请。第二十五条社区服刑人员经批准外出期间,因就医、家庭重大变故等原因确需延长请假时间的,应当返回居住地提交书面续假申请,审批程序适用第二十四条的规定。社区服刑人员返回居住地续假确有不便的,经司法所同意,可以采用寄送、传真等形式提交书面申请。社区服刑人员一次外出时间(含续假)不得超过一个月。第二十六条社区服刑人员应当在外出期限届满前返回居住地,并在二十四小时内向司法所报告。第二十七条社区服刑人员返回居住地后,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安排其补全因外出未完成的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课时。第二十八条社区服刑人员不得出境。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通报同级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对社区服刑人员办理法定不准出境人员报备手续。社区服刑人员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往来港澳通行证、大陆居民往来台湾通行证的,由县级公安机关予以扣押,矫正期满后返还。社区服刑人员是境外人员的,公安边防检查机关应当根据有权交控部门的通知阻止其出境。第八章居住地变更第二十九条社区服刑人员未经批准不得变更居住的县(市、区)。社区服刑人员因就业、就学等原因导致居所变化确需变更居住地的,应当提前一个月向司法所提出书面申请。第三十条审批居住地变更申请,按照以下程序进行:(一)司法所在三个工作日内签署意见上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二)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三个工作日内发函征求社区服刑人员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的意见;(三)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五个工作日内作出答复;(四)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五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准予变更居住地的决定,送达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和新居住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意见不一致的,应当报共同的上一级司法行政机关决定是否准予变更居住地。第三十一条社区服刑人员经批准变更居住地的,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将有关法律文书和矫正档案移交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将准予变更居住地的决定抄送居住地及新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以及移交执行的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第三十二条社区服刑人员应当自收到决定之日起七日内到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第九章禁止令执行第三十三条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加强监督检查,教育督促社区服刑人员遵守人民法院宣告的禁止令。第三十四条社区服刑人员被人民法院宣告禁止进入中小学校区、幼儿园园区及周边地区,因就学、居住等原因确需进入的;或者被禁止进入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的场所,有正当理由确需进入的,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并告知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第三十五条禁止令执行完毕的,司法所应当在期满当日书面告知社区服刑人员。期满当日为节假日的,可以提前至节假日前最后一个工作日书面告知,但禁止令期限应当如实填写。第十章会客第三十六条社区服刑人员不得会见犯罪嫌疑人、刑事案件被告人、罪犯,法轮功等邪教组织以及其他非法组织的人员。第三十七条社区服刑人员未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不得接受媒体采访、会见外国人。第十一章走访第三十八条司法所应当定期走访社区服刑人员家庭、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和居住的社区,了解、核实社区服刑人员思想动态和生活、工作、学习情况。对严格管理的社区服刑人员,每半月走访一次;对普通管理的社区服刑人员,每月走访一次;对宽松管理的社区服刑人员,每一个半月走访一次。第三十九条重点时段、重大活动期间或者遇有特殊情况,司法所应当对严格管理的社区服刑人员以及其他重点人员开展走访工作,掌握其动态。第四十条对保外就医的社区服刑人员,司法所应当每三个月与其治疗医院沟通联系,及时掌握其身体状况及疾病治疗、复查结果等情况,并根据需要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向批准、决定机关或者有关监狱、看守所反馈情况。第十二章检查与核查第四十一条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根据社区服刑人员个人生活、工作及所处社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实地检查、通讯联络、信息化核查等措施及时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活动情况。第四十二条重点时段、重大活动期间或者遇有特殊情况,司法所可以根据需要,要求社区服刑人员到司法所报告、说明情况。第四十三条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对严格管理和经批准外出的社区服刑人员,实施信息化核查。对其他社区服刑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实施信息化核查。司法行政机关实施信息化核查,应当依法保护社区服刑人员的隐私,非因工作需要,不得向其他单位、个人透露社区服刑人员的位置和相关信息。第四十四条司法行政机关在检查核查中,发现社区服刑人员脱离监督管理的,按照本办法第八条规定执行。暂予监外执行人员未经批准擅自离开所居住的县(市)、设区市的城区,经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拒不报告行踪、下落不明的,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提请同级公安机关上网追逃。第十三章未成年人监督管理第四十五条司法行政机关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实施监督管理,应当遵循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社区服刑人员,适用本章规定。第四十六条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实施监督管理,具体按照下列规定执行:(一)与成年人分开进行;(二)给予身份保护,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矫正宣告不公开进行,其矫正档案应当保密;(三)安排有熟悉
本文标题:江苏省社区服刑人员管理办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308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