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2章计算)1.某河段上、下断面的河底高程分别为725m和425m,河段长120km,则该河段的河道纵比降[]。a、0.25b、2.5c、2.5%d、2.5‰3.某闭合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50mm,多年平均径流深为450mm,则多年平均年蒸发量为[]。a、450mmb、500mmc、950mmd、1400mm4.某流域面积为500km2,多年平均流量为7.5m3/s,换算成多年平均径流深为[]。a、887.7mmb、500mmc、473mmd、805mm5.某流域面积为1000km2,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50mm,多年平均流量为15m3/s,该流域多年平均的径流系数为a、0.55b、0.45c、0.65d、0.686.某水文站控制面积为680km2,多年平均年径流模数为10L/(s·km2),则换算成年径流深为a、315.4mmb、587.5mmc、463.8mmd、408.5mm8.某闭合流域的面积为1000km2,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50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576mm,则多年平均流量a、150m3/sb、15m3/sc、74m3/sd、18m3/s10.某闭合流域面积F=1000km2,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P=1400mm,多年平均流量Q=20m3/s,今后拟在本流域修建水库,由此增加的水面面积ΔF=100km2,按当地蒸发皿实测的多年平均蒸发值E器=2000mm,蒸发皿折算系数k=0.8,该流域原来的水面面积极微,可忽略。若修建水库前后流域的气候条件保持不变,试问建库后多年平均流量Q'(m3/s)为多少?11.某闭合流域,流域面积F=1000km2,多年平均降水量P=1400mm,多年平均流量Q=15m3/s,蒸发器测得多年平均水面蒸发值为2000mm,蒸发器折算系数为0.8,水面面积为F水=100km2,试求多年平均陆面蒸发量E陆。12.某流域面积F=600km2,其上有一次暴雨洪水,测得流域平均雨量P=190mm,该次洪水的径流总量W=8000×104m3,试求该次暴雨的损失量为多少?13.某流域面积F=120km2,从该地区的水文手册中查得多年平均年大洪峰流量模数MQ=2.8m3/(s.km2),试求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年大洪峰流量Qm为多少?能否按所给资料推求多年平均年大洪峰的洪量?14.某流域面积F=300km2,已求得流域100年一遇的24h设计暴雨雨量P1%=187mm,设计暴雨的径流系数α=0.82,试求设计净雨量R1%及设计暴雨的损失量S各为多少?第三章1.某水文站观测水位的记录如图所示,试用面积包围法和算数平均法计算该日的日平均水位第四章4.某流域如图1-2-4,流域面积300Km2,流域内及其附近有A、B、C三个雨量站,其上有一次降雨,他们的雨量依次为260㎜、120mm和150㎜,试绘出泰森多边形图,并用算术平均法和泰森多边形法计算该次降雨的平均面雨量。(提示:A、C雨量站泰森多边形权重分别为0.56、0.44)7.已知某次暴雨的等雨量线图(图1-2-7),图中等雨量线上的数字以mm计,各等雨量线之间的面积F1、F2、F3、F4分别为500,1500,3000,4000Km2,试用等雨量线法推求流域平均降雨量。第六章1.供水保证率为90%,其重现期为年。2、发电年设计保证率为95%,相应重现期则为年。3.某水库设计洪水为百年一遇,十年内出现等于大于设计洪水的概率是十年内有连续二年出现等于大于设计洪水的概率是4.设有一数据系列为1、3、5、7,用无偏估值公式计算系列的均值x、离势系数Cv5.作业本题2,4第七章作业本3、5和书7-1(第七章、第八章均匀此类型题,只是题干不一样,方法一样,第七章为设计年径流量或年内分配(同频率同倍比),第八章为设计洪峰流量或洪水过水线(同频率同倍比)8、某水文站有32年实测年径流资料,经频率分析计算,知频率曲线为P—III型,并求得频率P=90%的离均系数Φ90%=-1.216,模比系数K90%=0.70,已知十年一遇设计枯水年年径流深RP与年径流深均值R的差值为R-RP=190mm,试求十年一遇设计枯水年年径流深RP第八章1.某水库属中型水库,已知年大洪峰流量系列的频率计算结果为Q=1650m3/s、CV=0.6,CS=3.5CV。试确定大坝设计洪水标准,并计算该工程设计和校核标准下的洪峰流量。给出P−Ⅲ型曲线模比系数KP值表如表1-6-2P%0.11210509095990.604.623.202.761.770.810.480.450.430.705.543.683.121.880.750.450.440.432.某水库洪水设计频率为P=2%,试计算该工程连续20年都安全的概率是多大?风险率是多大3.某水库坝址断面处有1958年至1995年的年大洪峰流量资料,其中大的三年洪峰流量分别为7500m3/s、4900m3/s和3800m3/s。由洪水调查知道,自1835年到1957年间,发生过一次特大洪水,洪峰流量为9700m3/s,并且可以肯定,调查期内没有漏掉6000m3/s以上的洪水,试用分别处理法求各次洪水的经验频率。4.某水库坝址处有1960~1992年实测洪水资料,其中大的两年洪峰流量为1480m3/s、1250m3/s。此外洪水资料如下:①经实地洪水调查,1935年曾发生过流量为5100m3/s的大洪水,1896年曾发生过流量为4800m3/s的大洪水,依次为近150年以来的两次大的洪水。②经文献考证,1802年曾发生过流量为6500m3/s的大洪水,为近200年以来的大一次洪水。试用统一样本法推求上述各项洪峰流量的经验频率。5.已知某水文站七天洪量(W7d)与三天洪量(W3d)为直线关系,该站多年平均七天洪量W7d=41万m3,多年平均三天洪量W3d=32万m3,相关系数r=0.930,七天洪量的均方差与三天洪量的均方差之比σ7d/σ3d=1.21。已知某年大三天洪量为85万m3,试插补该年最大7天洪量6.已知某河下游站年大流量(y)与上游站年年大流量(x)相关点据具有直线关系,并求得上游站年大流量的均值x=860m3/s,CVx=0.52;下游站年年大流量均值y=1230m3/s,CVy=0.50,相关系数r=0.92。试根据上游站1935年大流量2500m3/s,插补下游站1935年大流量。VC第1-2章1.d3.b4c5b6a8b10.解:(1)计算多年平均陆面蒸发量:建库前,流域中水面面积甚微,流域蒸发基本等于陆面蒸发,故E陆=P−QT/1000F=1400−20×365×86400/(1000×1000)=769.3mm(2)计算建库后的多年平均流域蒸发量:建库后,流域的水面蒸发已不能忽略,因此E=1/F[(F−ΔF)E陆+ΔFkE器]=1/1000[(1000−100)769.3+100×0.8×2000]=852.4mm(3)计算建库后流域的多年平均径流深:R=P−E=1400−852.4=547.6mm(4)计算建库后多年平均流量:Q'=1000FR/T=1000×1000×547.6/365×86400×1000=17.7m3/s11.解:(1)计算流域多年平均径流深:R=QT/1000F=15×365×86400/1000×1000=473.0mm(2)计算流域多年平均蒸发量:E=P−R=1400.0−473.0=927.0mm(3)计算流域多年平均陆面蒸发量:E=1/F[E陆×F陆+kE器×F水]解得E陆=852.2mm12.解:该次暴雨洪水的径流深R=W/1000F=8000×104/1000×600=133.3mmF因为损失量S就是不能形成河流洪水的那一部分降雨,故有S=P−R=190−133.3=56.7mm13.计算多年平均年大洪峰流量Q=MQF=2.8×120=336m3/s不能按所给资料推求多年平均年大洪峰的洪量,因为洪峰流量是瞬时值,而洪量则对应于一定的时段。14.(1)计算设计净雨量R1%:R1%=αP1%=0.82×187=153.3mm(2)计算设计暴雨的损失量S:S=P1%-R1%=187-153.3=33.7mm第三章1.用算术平均法计算日平均水位,得Z=(24.0+25.0+27.0+28.0+27.0+25.0+24.0)/7=25.714m用面积包围法计算日平均水位,得Z=[24.0×4+25.0×(4+4)+27.0×(4+4)+28.0×(4+4)+27.0×(4+4)+25.0×(4+4)+24.0×4]=26m第四章4.(1)算术平均法:按流域内的两站的雨量计算:P==205mm(2)泰森多边形法:由三站分布情况,作泰森多边形于图1-2-4上,如图2-2-3。可见B站离流域过远,在流域内的代表面积为0。A、C站代表面积的权重分别为0.56、0.44,故得:P=0.56×260+0.44×150=211.6㎜7.P=∑Pjfj/F=1/9000×(170×500+150×1500+130×3000+110×4000)=126.7mm第六章1.102.203.P=1−(1−0.01)10=9.6%,P==0.0001第七章第八章1.设计洪水标准为100~5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1000~500年一遇。从工程的重要性考虑,后选定按100年一遇洪水设计,1000年一遇洪水校核。设计洪峰流量为:Qm,p=1%=KpQ=3.20×1650=5280m3/sQm,p=0.1%=KpQ=4.62×1650=7623m3/s2.PM=(1−P)n=(1−2%)20=67%风险率S=1−PM=1−67%=33%3.实测系列长度n=1995-1958+1=38(年)考证期系列长度N=1995-1835+1=161(年)5.6
本文标题:工程水文学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32915 .html